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多元价值及其体系构建探究——基于“苏裱”传承人访谈的思考

来源 :东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y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多元化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重要的特征之一.当前书画装裱修复从业者对技艺价值认知程度不均,价值认知现状不能与多元价值共存的现实相匹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书画装裱修复从业者应从理念上重新树立多元价值观、方法上加强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效介入、理念上重视传承人整体情况的深入探求、行动上加快技艺科学化研究进程等几个方面来全面构建技艺多元价值体系.
其他文献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桃源中所见避世的人们“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令后人费解,为何桃源民秦时入此“绝境”,六百多年后,衣着还能和晋当时代的人(外人)一样?之所以产生困惑,主要因为学界普遍对秦汉至魏晋期间平民的服饰状况不了解,从秦至晋,平民襦服深衣,无论颜色、材质还是款式,几无变化.桃源民及其服饰分析既有助于《桃花源记》的文学与历史解读,也是研究汉魏平民社会与平民生活的重要视角.
自然人破产程序的公正、顺利运行,有赖于独立、中立又专业的管理人的规范高效履职.与企业破产案件相比,自然人破产案件具有数量多但规模小的特点,管理人通常履职动力不足.我国目前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破产事务管理机构的时机尚不成熟,至少在制度运行之初,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建立和保持程序简单更有优势.市场化管理人的顺畅运行必须在案件对适度管理的需求和管理人对适当报酬的愿望之间达成必要的妥协.域外自然人破产制度运行的相关经验和我国深圳、浙江等地的实践探索,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制度设计提供有效、明确的方向,如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
期刊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启蒙思想家,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梁启超的政治生涯正值中国内外时局剧烈变动的时期,其国家主权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戊戌维新前后,可以概括为兴民权以维国权;1899夏秋之际至1903年访问北美大陆之前一度倾心共和,同情革命,接受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1903年从北美归来思想大变,开始服膺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说,主张主权在国.梁启超的国家主权思想对清末民初的政治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深入探究.
生死问题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人生的根本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古人观察、思考与企图解决的对象.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提出万物是由“天”“道”等所孕育并生出,尽管现实世界中的万物有生皆有死,却认为万物没有随着形体的消亡而完全消亡,而是认为生命在不停地进行着流转与循环.古人从万物之生及有生皆有死中引申出平等观念,并竭力阐释着存在着差异的个人一方面在“生”的本源上是平等的,一方面通过遵守、修行或提升某些因素(如“德”)向本源的平等或集体的平等靠拢.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念与平等观念,尽管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却仍可以视为等级社会秩
非遗是“无形”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流变性、即时性等特点,非遗展示经历了原生态展示、民族民间艺术展示、“活态”展示三个阶段.当代专业的策展工作者需从狭义定义去界定非遗展,以当代视角和审美意识去理解、把握、呈现非遗的传统文化属性,在展览策划中体现出策展者保护非遗的主观意识,从“全遗产观”视角策展,在展览中阐释非遗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属性,积极搭建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桥梁.
骨器是以骨、角、牙、蚌为原料,运用多种技术制作而成的副产品、工具和装饰品.近年来,在石器研究的影响下,西方骨器研究经历了四个逐渐发展完善的阶段,并在骨原料生物力学特性、埋藏学、操作链和时空分布模式等理论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骨料选择和利用、功能分析、象征意义、特殊组合等多方面的研究,从经济和社会双重维度复原古代社会.相比之下,中西方骨器研究层次存在较大差异,要从传统研究和技术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探索中国骨器研究的独特范式.
老虎洞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老虎洞村.2013年3-7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和出土了包括良渚文化、商周及汉唐明清等不同时期在内的遗迹和遗物.其中良渚文化与商周时期遗存有灰坑、柱洞群、石器、陶器、印纹硬陶及原始瓷等.遗址中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较为完备的玉石器加工工具组合,以及商周时期大型柱洞群组成的干栏式建筑遗存,在太湖地区早期文化中尤其独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凌家滩遗址第四次发掘以墓地为重点,兼及村南的红烧土密集区,旨在进一步了解墓地布局、红烧土密集区的性质等.发掘共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1座,但各墓出土遗物较少,玉器更少,反映出该墓地不同墓区的性质可能存在差异.村南的红烧土密集区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最厚可达1.5米左右,应属某种重要的建筑设施.
近些年,文物保护以展览的形式出现在多家博物馆内,有别于以往的历史展、艺术展等,文物保护类展览不论是策展还是实践环节,始终坚持学术性和科普性并重,突破了传统展览模式.南京博物院“纸载千秋——传统记忆与保护技艺”展是文物保护类展览的典型案例,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动态的展陈方式、灵活的展览延伸、欣赏文物的别样角度、闲置文物的活化利用和便捷的线上展览方面.文物保护展的推出为社会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