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井冈山是一座非同寻常的山,80多年前,无数英雄豪杰在这里将红色火种点燃并创下千秋伟业。其中的杰出代表彭德怀,率部从井冈山突围、进军赣南以及在二打安福等战役中,忍受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不仅开创了井冈山斗争的新局面,而且还推进了井冈山斗争的战略纵深,甚至对随后的湘赣苏区乃至中央苏区大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政治和群众基础。其间,彭德怀所体现出的坚忍执着、大智大勇、顾全大局、不辱使命的一贯风格和虽经万险、九死一生却始终拥有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盖世豪气,成就了他与井冈山不朽的传奇和华美篇章。
弹尽粮绝,寸步难行——险境中磨炼出了一个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彭德怀
1929年1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按国民党军的“会剿”计划:“刘士毅、杨池生两旅,由遂川向大小五井进剿;韦杵、周泽源(浑元)二旅,由宁冈向井冈山进剿;何键部两团,由桂东向江西大小五井进剿;吴尚三团,由茶、攸向江西井冈山进剿;第二军之一团,则由醴陵向攸县推进,为吴尚旅预备队。”
大兵压境之下,红四军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方针和“围魏救赵”的战法,即红军一部分留在井冈山,坚守根据地;主力转到外线,进攻赣西南敌军的大本营吉安,动摇赣敌后方,诱使赣敌回援,以解井冈山之围,并乘机发展新的革命根据地,把反“会剿”与反经济封锁结合起来。会议决定由彭德怀率领红五军(暂编为红四军第三十团)留守井冈山。此时,彭德怀部5个大队800多人,加上三十二团副团长王佐带的三营依然兵不满千,部分人员连枪也没有,只有梭镖,每个战斗兵也只有20发左右的子弹。
1月25日,面对数十倍敌军围攻的严重形势,守卫井冈山的彭德怀部在茨坪冒雪召开了誓师大会。彭德怀在会上做动员,号召大家以革命的献身精神,誓死保卫井冈山。
1月27日,国民党军张兴仁部、王捷俊部和吴尚部逼近井冈山五大哨所,采取四周围攻战术,向红军发起猛烈攻击。其主攻方向是黄洋界、八面山和白泥湖。黄洋界的国民党军攻势很猛,但因地形险要,国民党兵力太多展不开,再加上红军阵地前沿埋下了竹子削成的竹钉等障碍物,红军又居高临下,国民党军一直攻不下来。
1月29日晚,主攻黄洋界哨口的湘军不甘心失败,变换花招,悬赏200块大洋,收买了当地一个游民带路,从黄洋界侧面的山沟绕到红军阵地的后面。趁天暗雾大,国民党军两面夹击,攻占了黄洋界哨口。
彭德怀得知黄洋界哨口失守,立即带领身边仅有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从茨坪出发,直插黄洋界,力图收复黄洋界哨口。途中与敌军遭遇,遂展开激战。由于敌军越来越多,彭德怀不得不撤出战斗。
1月30日晨,敌人又向八面山哨口发起攻击。八面山的军民与敌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弹尽粮绝,除一小部分突围外,大部分牺牲。在严峻的战况中,彭德怀只得按照原先的会议决定和战略部署,实施突围。
部队在茨坪集结后,清点人数,连后方勤杂人员在内,也只有500余人。部队要带着红四军留下的上百名伤残人员及妇女、小孩1000多人顺利从敌人重围中突出去,谈何容易。
而实际情况更糟糕,不仅仅是朱砂冲方向,井冈山通向外面的大部分道路被封锁了。此时又适逢严冬,滴水成冰,部队只能在深山老林中寻找出路,其艰难和危险的境况可想而知。所幸的是,红三十二团及时转入深山保存了实力;彭德怀部则跳出了敌人的魔爪,成功实现突围。
彭德怀所部突围时走的是哪条具体路线呢?笔者从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文中读到了当时是遂川县少年先锋队队员、突围战斗的亲历者李丁林的自述:“突围的路线是由下庄田菜坪到河口,再通河西陇,攀上老井冈山村,然后到荆竹山的火烧岗,在那里过了夜。二十日清晨我们又继续往前走翻过大坳背到达上烟、长坪村,经过樟坑,从石门岭的山脚下来到竹坑就天黑了……第二天早上我们又往凉山方向前进……当我们到达离大汾近五里远的长冈坪时,先头部队在彭军长的带领下已进入大汾圩了。”而另一名亲历过突围的酃县(今炎陵县)赤卫队队员廖德佑也回忆了这段历史:“民国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毛主席带领红四军离开了井冈山,留红五军彭德怀守井冈山。十七年冬,国民党调动几师兵力‘会剿’井冈山,与红五军激战七天七夜。因粮断弹尽,(红五军)只好撤离井冈山。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经荆竹山、牛角垄、寨脑退到大院。在大院梨树坪召开了一次干部士兵大会,酃县赤卫队也参加了……会后,红五军经竹子溜、江西坳,到石门岭宿营。住了一晚,往遂川竹坑那边去了。”
彭德怀回忆起当年突围情况时仍然感慨万分:“我和贺国中在茨坪集合了三个大队、特务排及后方勤杂人员五百多人,在敌重层包围中突围,如果不突围,当然会全军覆没。但红军留下的伤病残员、妇女、小孩一千余人,要突出敌军重层包围则部队要在前面开路,又要在后面掩护,真是不容易。从井冈山主峰腹地的悬崖峭壁处,在猎人和野兽爬行过的小道上,攀行了一天一晚,算是突出敌人的第一层包围。”加之“时值严寒,天下大雪,高山积雪尺许,我的干粮袋炒米丢失了,我不愿别人知道,两天未吃一粒米,饥饿疲乏,真有寸步难行之势。可是枪声一响,劲又不知从哪儿来的。在烂草田击破敌军阻击小部队,算是突破了敌军第二层包围”。就在“突围的第三天,刚到大汾,又遭敌军三面埋伏……我红军被三四十倍优势之敌重层包围攻击,突围之后又遭伏击,这样险恶的战斗环境,除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外,其他任何军队都会被消灭”。
克难攻坚,背水一战——绝境中锻造出了一个顶天立地、大智大勇的彭德怀
1929年2月1日,尽管彭德怀率红五军在遂川大汾冲出了敌人的包围,但损失很大,战斗队员所剩不多。为保存火种,彭德怀丝毫不敢怠慢,不分昼夜地往赣南方向迅疾挺进。当部队翻越上犹、崇义连绵的大山又从南康渡章水到达大余的新城时,已是大年除夕。在突围中,部队翻山越岭,给养困难,但在彭德怀的激励和感召下,红五军将士依然如傲然挺立于风雪之中的松树。当这支疲惫之师刚抵近新城时,当地的土豪劣绅纷纷闻风而逃。占领新城的红五军为安抚民心,在彭德怀的指示下,立即张贴安民告示,阐述红军的宗旨,还在墙上刷写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等标语。由于红五军严守各项群众纪律,不惊扰百姓,敌人的谣言不攻自破,民众照样踏踏实实、安安心心过了一个惊喜而又祥和的春节。
弹尽粮绝,寸步难行——险境中磨炼出了一个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彭德怀
1929年1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按国民党军的“会剿”计划:“刘士毅、杨池生两旅,由遂川向大小五井进剿;韦杵、周泽源(浑元)二旅,由宁冈向井冈山进剿;何键部两团,由桂东向江西大小五井进剿;吴尚三团,由茶、攸向江西井冈山进剿;第二军之一团,则由醴陵向攸县推进,为吴尚旅预备队。”
大兵压境之下,红四军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方针和“围魏救赵”的战法,即红军一部分留在井冈山,坚守根据地;主力转到外线,进攻赣西南敌军的大本营吉安,动摇赣敌后方,诱使赣敌回援,以解井冈山之围,并乘机发展新的革命根据地,把反“会剿”与反经济封锁结合起来。会议决定由彭德怀率领红五军(暂编为红四军第三十团)留守井冈山。此时,彭德怀部5个大队800多人,加上三十二团副团长王佐带的三营依然兵不满千,部分人员连枪也没有,只有梭镖,每个战斗兵也只有20发左右的子弹。
1月25日,面对数十倍敌军围攻的严重形势,守卫井冈山的彭德怀部在茨坪冒雪召开了誓师大会。彭德怀在会上做动员,号召大家以革命的献身精神,誓死保卫井冈山。
1月27日,国民党军张兴仁部、王捷俊部和吴尚部逼近井冈山五大哨所,采取四周围攻战术,向红军发起猛烈攻击。其主攻方向是黄洋界、八面山和白泥湖。黄洋界的国民党军攻势很猛,但因地形险要,国民党兵力太多展不开,再加上红军阵地前沿埋下了竹子削成的竹钉等障碍物,红军又居高临下,国民党军一直攻不下来。
1月29日晚,主攻黄洋界哨口的湘军不甘心失败,变换花招,悬赏200块大洋,收买了当地一个游民带路,从黄洋界侧面的山沟绕到红军阵地的后面。趁天暗雾大,国民党军两面夹击,攻占了黄洋界哨口。
彭德怀得知黄洋界哨口失守,立即带领身边仅有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从茨坪出发,直插黄洋界,力图收复黄洋界哨口。途中与敌军遭遇,遂展开激战。由于敌军越来越多,彭德怀不得不撤出战斗。
1月30日晨,敌人又向八面山哨口发起攻击。八面山的军民与敌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弹尽粮绝,除一小部分突围外,大部分牺牲。在严峻的战况中,彭德怀只得按照原先的会议决定和战略部署,实施突围。
部队在茨坪集结后,清点人数,连后方勤杂人员在内,也只有500余人。部队要带着红四军留下的上百名伤残人员及妇女、小孩1000多人顺利从敌人重围中突出去,谈何容易。
而实际情况更糟糕,不仅仅是朱砂冲方向,井冈山通向外面的大部分道路被封锁了。此时又适逢严冬,滴水成冰,部队只能在深山老林中寻找出路,其艰难和危险的境况可想而知。所幸的是,红三十二团及时转入深山保存了实力;彭德怀部则跳出了敌人的魔爪,成功实现突围。
彭德怀所部突围时走的是哪条具体路线呢?笔者从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文中读到了当时是遂川县少年先锋队队员、突围战斗的亲历者李丁林的自述:“突围的路线是由下庄田菜坪到河口,再通河西陇,攀上老井冈山村,然后到荆竹山的火烧岗,在那里过了夜。二十日清晨我们又继续往前走翻过大坳背到达上烟、长坪村,经过樟坑,从石门岭的山脚下来到竹坑就天黑了……第二天早上我们又往凉山方向前进……当我们到达离大汾近五里远的长冈坪时,先头部队在彭军长的带领下已进入大汾圩了。”而另一名亲历过突围的酃县(今炎陵县)赤卫队队员廖德佑也回忆了这段历史:“民国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毛主席带领红四军离开了井冈山,留红五军彭德怀守井冈山。十七年冬,国民党调动几师兵力‘会剿’井冈山,与红五军激战七天七夜。因粮断弹尽,(红五军)只好撤离井冈山。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经荆竹山、牛角垄、寨脑退到大院。在大院梨树坪召开了一次干部士兵大会,酃县赤卫队也参加了……会后,红五军经竹子溜、江西坳,到石门岭宿营。住了一晚,往遂川竹坑那边去了。”
彭德怀回忆起当年突围情况时仍然感慨万分:“我和贺国中在茨坪集合了三个大队、特务排及后方勤杂人员五百多人,在敌重层包围中突围,如果不突围,当然会全军覆没。但红军留下的伤病残员、妇女、小孩一千余人,要突出敌军重层包围则部队要在前面开路,又要在后面掩护,真是不容易。从井冈山主峰腹地的悬崖峭壁处,在猎人和野兽爬行过的小道上,攀行了一天一晚,算是突出敌人的第一层包围。”加之“时值严寒,天下大雪,高山积雪尺许,我的干粮袋炒米丢失了,我不愿别人知道,两天未吃一粒米,饥饿疲乏,真有寸步难行之势。可是枪声一响,劲又不知从哪儿来的。在烂草田击破敌军阻击小部队,算是突破了敌军第二层包围”。就在“突围的第三天,刚到大汾,又遭敌军三面埋伏……我红军被三四十倍优势之敌重层包围攻击,突围之后又遭伏击,这样险恶的战斗环境,除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外,其他任何军队都会被消灭”。
克难攻坚,背水一战——绝境中锻造出了一个顶天立地、大智大勇的彭德怀
1929年2月1日,尽管彭德怀率红五军在遂川大汾冲出了敌人的包围,但损失很大,战斗队员所剩不多。为保存火种,彭德怀丝毫不敢怠慢,不分昼夜地往赣南方向迅疾挺进。当部队翻越上犹、崇义连绵的大山又从南康渡章水到达大余的新城时,已是大年除夕。在突围中,部队翻山越岭,给养困难,但在彭德怀的激励和感召下,红五军将士依然如傲然挺立于风雪之中的松树。当这支疲惫之师刚抵近新城时,当地的土豪劣绅纷纷闻风而逃。占领新城的红五军为安抚民心,在彭德怀的指示下,立即张贴安民告示,阐述红军的宗旨,还在墙上刷写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等标语。由于红五军严守各项群众纪律,不惊扰百姓,敌人的谣言不攻自破,民众照样踏踏实实、安安心心过了一个惊喜而又祥和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