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片段及点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简要地初读了课文。我想考考大家,结合课题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山中拜访一位老朋友。
  师:是一位吗?
  生:我觉得不是一位,而是好几位。
  师:是多位!还有谁想说?
  生: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作者重回故乡的山林,重新看了儿时的那些旧景物,伴随自己走过人生的足迹。
  师:结合课题看,也就是写去山中访问那些朋友。老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作者到山里看到一些景物。那我给取个名,叫“山中见景”得了,为什么叫“山中访友”呢?
  生:《山中访友》这个题目更吸引读者,大家会想,这些景物不是人,为什么是老朋友呢?
  师:这就是取名的艺术。
  生:这些景物陪伴了作者走过了三四十年的人生岁月,已经足够称作老朋友了。
  师:你竟然从短短的一篇文章中解读出了这么多内容,真了不起!
  【点评】阅读教学的过程在于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走个来回。由于初读课文,学生深入课文的程度有限,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会是浅显的,甚至是模糊的。片段中,学生对文中作者拜访了几位朋友的模糊属正常现象。教师由“山中访友”到“山中见景”的质疑,叩开了学生深入阅读的大门。为什么作者要取名“山中访友”呢?这是本课最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由此向课文的最妙处进发。
  【教学片段二】
  师:先来看第一位朋友老桥,谁来读读?(指名读)读得太好了,桥在你的口中变鲜活了。谁还想读?请你来!(生读)
  师: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凄凉?
  生:老桥送过那么多车马,最后转为云烟,老桥只能自己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怀念。
  师:桥就在你面前,还用得着怀念吗?
  生:我更多地读出了作者对老桥的尊敬,老桥无私奉献,而自己却很孤独,这让作者很感动。
  师:你读出了作者的尊敬,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我从“德高望重、老人、几百年”等词都可以读出来。
  师:你给大家读读。(生读)
  师:你再读最后一句话。一块儿读,好吗?(引读)点点波光、昼来则明、夜至则暗,唯有你——(依然如旧);团团水墨,浪来即散、浪去又聚,唯有你——(依然如旧),同学们,把那座老桥在你们眼前浮现出来,咱们再去看看他——风吹雨打、山洪肆虐,唯有你———(依然如旧);酷暑严冬、人来人往,唯有你——(依然如旧);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唯有你———(依然如旧)。此时此刻,在作者和你们心中,那依然如旧的仅仅是几块条石、些许方砖砌成的桥吗?
  生:不是,对于我们来说,它已经是有血有肉,有灵魂,可以当做朋友来对待。
  师:它还是一座桥吗?它在我们心中幻化成什么?
  生:很伟大的一位老人,无私奉献了很多,白天渡走了很多人,不求回报,晚上却很孤独,几十年如一日,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他能把有形的文字读成无形的画面,甚至读成一连串动态的画面。
  生:我认为它不仅是一位老人,更是我们所有人心中的榜样,学习的楷模,我们所有人都要向它学习无私奉献。
  师:在我们心中,桥是一位老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屏显图)让咱们把老人看一眼,记在心里。(配乐读)
  师:岁月悠悠,波光粼粼,唯有你——(引读)大桥已经熔铸在我们心中,已经化在了我们的血液里。再来看看作者的语言,这段话仅仅是一段普普通通的文字吗?
  生:作者在这段话中把桥比作了人,比作了一位可以倾诉的朋友。
  师:有歌的韵律,有诗的感觉。在咱们眼中,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桥,在作者的心中,变成了一位有血有肉,德高望重的老人,这就是作者独特的视角,慈悲的胸怀,细腻的笔触,这便是“诗意的表达”。(师板书)
  【点评】词语有温度,处处总关情。作者写老桥,把它比作老人,借以表达作者对老桥的敬重之情。教者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词语背后蕴含的情意。片段中,教者不断地引导学生读书,朗读要求逐步提高,朗读形式变化多样,教者不断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在朗读感悟中,逐步走进文本意义的深处。
  【教学片段三】
  师:我们写作文是不能落入俗套的。接着我们来看看作者要拜访的第二个朋友,一边读一边想,看看作者在观察上有什么不一样?(生自读课文)
  师:谁想把这位老朋友带给大家,(指名)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听,静静想。(生读关于树的段落)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作者和树融为一体。
  师:从别人的朗读中见到画面,是一种学习的本领。想不想看到画面?自己去读读吧。(生自由读)谁还想再来读,这次要求提高了。刚才的读让我们见到了景,现在请你带大家进入树的境界。
  生:我可以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吗?把你当作一棵树,这样有意境。(生读)
  师:读书见景,不是最高境界,读书入境,是最高的境界。
  生:我感受到作者真正用心和大自然的景物打交道,去亲近大自然的精灵。
  师:李汉荣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对生活怀着诗意的情怀。自己幻化为事物,就是“无比奇特的想象”。
  【点评】读出文字带来的意象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特别是写景类的文章犹要关注。作者描写树林这个朋友,写得多么生动形象。读出意象,读进景里,是这一段的重要教学要求。教者引导学生朗读想象,训练了学生想象能力,也告诉了学生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总评】一、 准确定位文本的教学价值,选准精读对话的话题。文本的价值决定教学的取向。《山中访友》这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美文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意味着什么?温老师是深谙其理的,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这样的文本无疑是极好的材料。基于这样的价值判断,教者设计“作者为什么要取名‘山中访友’,而不用‘山中见景’呢?”这样一个核心的话题,带领学生开始了阅读的旅程!
  二、 准确选择语言训练的基点,科学设计训练的方式。课文只是语言学习的材料,凭借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教学的根本任务。虽为第一课时的阅读,温老师选择“老桥”和“树林”两位朋友作为研读的对象,凭借这两段文字作为语言训练的基点,带领学生在朗读中,在和文本语言的对话中,逐步感受到作者把景物视作朋友的真正蕴意。
  三、 确立读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领略了文本的内涵。读出意象、读出情意是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全课以读为主要教学策略,带领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中实现了语言的习得和感悟。上课伊始的初读感悟,抓住“老桥”和“树林”两个朋友的精读感悟,朗读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事实证明,朗读是这一课最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实录由仇海涛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庄永洲节选)
  (温涛,陕西省汉阴县实验小学青年教师;庄永洲,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目的:优质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70例,分为两组,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实验
目的:对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80例,均采取急救处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采
目的:探究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中,采用责任制护理中的营养风险筛查护理,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3月来本院接受诊治的84例胃肠道肿瘤手术病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泌尿结石的发病率有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泌尿对人体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人体的各项机能具有指示作用.饮食对于人体的泌尿起到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致早产预防中的应用.方法:对201 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进行观察和护理,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产妇各为
4月23日上午,郑州市中原区闫垌小学隆重举行第三届书法艺术节启动仪式暨国家级书法实验学校授牌仪式。河南省教育厅原厅长、河南省书法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亓国瑞,中国书法家协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十七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屏显伽利略像,板书:伽利略,齐读)  师:请大家举起右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略”字。它是左右结构,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田”要写得瘦一点,右上短撇要收,长撇要舒展,捺要有捺脚,这样写,“略”字才显得特别有精神。这一撇一捺就像是张开了双臂,拥抱谁啊?(生:口)“口”的大小
期刊
【教学片段】  师:蝙蝠是怎样飞行的?请大家读课文第1~3自然段。  生:我发现“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捕”是这课的生字,认真观察“捕”字应该怎么写?  生:“捕”是形声字,左边“扌”旁表字义,用手捉、拿;右边的“甫”表音。  生:写这个字的时候,记得左边要让让右边,左边不能写得太大,也
期刊
目的:研究PDCA循证护理理论在新生儿皮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为机数表法将180例新生儿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法,实验组采用PDCA循证护理理论,观察并比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乡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随着交通、房地产开发、各种火力、风力发电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各类企业、畜牧业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