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政产学研的耦合机制与创新驱动

来源 :科技和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u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撬动并放大新时代政产学研耦合的创新驱动效应,剖析政产学研的耦合机制,探讨政产学研创新驱动的演化特征,从理论视角揭示政产学研系统运行的内在机制在于,政府研发投入有效撬动高校基础研究,进而为产业创新与技术升级提供拓扑支撑,市场化显性回报机制是产学研耦合和创新驱动的催化剂。然而,当前政产学研系统存在结构失衡、耦合低效和权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政产学研的创新驱动。由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引导、提高研发资助的导向性,鼓励高校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实施公平高效的政策体系,培育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构建政产学研的风险
其他文献
应用CiteSpace 5.1对1990—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国内外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外技术创新审计研究可划分为理论研究阶段和实践应用阶段;国内技术创新审计研究可划分为理论启发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和信息技术应用探索阶段。未来国内技术创新审计的研究方向可以从构建中国特色理论框架,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技术创新审计在各领域实践应用,加强研究大数据时代下技术创新审计信息化建设以及建立创新审计信息平台这5个方面入手。
采用超效率DEA法测度泛珠九省在2007—2016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并采用M almquist指数法考察效率的动态变动情况,最后采用Tobit模型验证协同创新效率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研
以江门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兴趣点(POI)数据,借助服务设施的分等定级和服务半径的概念,构建城市居民生活便利度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江门市中心城区居民
以山西省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山西省省内文化产业各主因子和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山西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极具潜力,但是现阶段的发展表现出不充分不均衡的特征,太原市的发展远快于其他地区,省内发展差距较大;文化生产发展明显不足,不能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供人们消费,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仍需重视资源要素的开发以及市场要素的发掘。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做好学校基础管理的有效保障。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群体,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支撑下,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2个重点产业对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普遍存在科技能力不足的问题。研究发现: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相较于2013年,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人员投入和专利产出均较大幅度减少;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不突出,企业在全社会研发经费中的占比低;全省科技投入强度弱,技术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省内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有待挖掘。借鉴农业机械和医药制造的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经验,提出强化政府引导、保障技术供给、挖掘技术需求方面的建议,着力提高科技对12个重点产业的支撑引领能力。
针对技术转移过程中隐性知识的转移,结合演化博弈相关理论,运用复制动态方程的方法对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均衡情况以及双方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隐性知识拥有量、知识传授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移意愿、知识接受意愿、知识可转移程度越大,技术转移双方选择隐性知识转移可能性越大;转移成本、吸收成本、风险成本、投机收益越高,技术转移双方选择不转移隐性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考虑到以上影响因素,为促进技术转移双方完成隐性知识的转移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税收优惠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一直广受研究.利用EB M模型测算技术创新效率,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上海IC T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不高,呈先降后增状态;税率优
中国科技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依托大企业的科技服务载体成为与实体经济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代表.以北京电子控股761工场为例,研究依托大型企
党建工作是党管理与教育党员、引导群众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其中基层党组织因其数量庞大、范围广阔、人员构成种类多样而成为党建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意识建设与宣传的重要基地,其党建工作是新时代党的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因素。因此,以高校为参考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前进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意义重大。由常亮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基层党建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一书,作者以优质推行党建工作的高校为标准,以其创新内容与现实举措为借鉴,在系统分析高校推进层级党建工作质量建设之制度构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