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不败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向一年级学生和毕业生提出我最大的愿望:在回忆起学校的铃声和你的课桌时;在回忆起教科书和肃静的课堂时,要让那激动和崇敬的感情一辈子保留在你心里,在长大成人之后路过学校时,你一定要摘下帽子带着爱恋和感激的深情,怀念在学校里度过的岁月。
  ——题记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感悟,也是我所追求的教育境界,回想自己的教育之行,不觉已两载有余,由来时的懵懂,到现在的基本成熟,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
  
  八月,激情点燃梦想
  
  2007年8月,刚刚离开校园的我又迈进了另一所校园,只是角色转变了,我不再是青涩的学生,而是面对一群青涩学生的老师。开山弟子仅有37位,创2007年初一新生报到人数最少班纪录,看着这37个顽童,我竟然有点儿窃喜:要那么多学生干嘛?这样还好管理呢!就这样,我们38个人出发了。
  寄宿制私立学校的工作是繁忙的,备课、上课、辅导、带队吃饭、晚上查寝是班主任每天必做的“家庭作业”。工作很累,但是如火的激情燃烧着我,我乐此不疲,我和他们一起跑步、一起军训、一起吃饭、一起学习,用我的阳光与朝气感染着他们。很快,我们便打成一片,我沉浸在其中,觉得当班主任并非人们说的那么“恐怖”。一个月来,我没有骂过他们、打过他们,甚至连严厉的斥责都没有,学生们天天“快乐”地围在我身边,身陷其中的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其实为教育埋下了最大的隐患。终于有一天,我意识到了……
  那是军训完的一个午后,我一洗完头发便上班去了,没有将马尾扎起,而是让它松散地披在双肩上。当我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学生一阵哄笑,有的还指指点点,两个女生从我身边走过,其中一个竟然拍着我的肩膀说:“美女,好漂亮耶!”
  我知道是“童言”,但是不知为什么,竟升腾出一种被“羞辱”的感觉,一种不被人尊重的感觉。我第一次斥责她们:“请你分清你这是在和谁说话,目无尊长。”两个女生显然一愣,然后低头慌忙走开了,教室里也顿时安静下来。我匆忙回到办公室,脑子里一片混乱,“学生为何如此放肆,是谁造就了这一切?”晚上,无助的我拨通了千里之外我的班主任的电话,听完我的叙述,老师平静地对我说:“这是教育中常见的‘放纵’现象,有的老师认为对学生好就是不打、不骂、不指责,只看学习成绩,不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忘了‘成才先成人’这个最朴实的教育简训。治班须严,尤其是像初一、高一这样的班,开学一个月一定要严格管理,一开始就抓住他们的心,让学生从心底服你。当然严格不等于暴力,所以要把握好教育尺度。现在独生子女多,教育工作相对难做,尤其是女生,批评时一定要慎重。其实,抓教育就是抓学生的行为习惯,习惯养好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另外,教师与学生的最佳尺度是‘七分敬畏,三分惧怕’。”
  我猛然醒悟,开始重新治理班级,制定一系列班纪、班规,并且第一个坚持执行,因为我坚信:“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躬行”。为了改掉学生迟到的坏毛病,我坚决做到零迟到,并和一些迟到“专业户”签订“争取早起一分钟,坚持做守时的人”的诚信协议书。为了彻底改善教室里的卫生环境,我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责任区、劳动项目分工到户,效果明显,一直沿用至今。经过一个月的整顿,班容班貌有了很大改观,环境好了,学生的心变静了,很好地完成了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此时的我不由长舒一口气,“好悬,我差一点成了40班的掘墓人”。是啊,毁了一届我还可能再教下一届,但是如果学生被荒废了,谁来弥补他们灿烂的人生?如果学生被荒废了,我们用什么来弥补他们的家庭,用什么来抚平家长们那一颗颗失望的心?
  
  十二月,我为他们而流泪
  
  整顿以后的40班犹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雏鹰,已经能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比赛、考试中崭露头角,并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加油,加油,40班必胜,40班,花开不败……”
  那响彻苍穹的呐喊声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每当我工作懈怠时,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我班拔河比赛时的那个场面:后倾的身体几乎快被撕裂,额前暴露的青筋仿佛是“仇人相见”,紧咬的嘴唇已快出血,压绳的学生为了增加力量,将手指抠进砖缝……看到这一幕,我想没有不为之动容的,谁说90后是娇惯的一代?谁说90后是没有团队精神、自私自利的一代?眼前的这一幕代表了什么呢?
  那是一场“殊死搏斗”。进入循环赛的五个班,我班是力量最薄弱的。没有兄弟班~百八九十斤的重量级人物;没有兄弟班专攻体育的剽悍强壮的学生。学生有些胆怯了,但是天生好斗的我怎能错过这次教育学生的绝好机会呢,我说:“既然进来了,就别出去,别人靠力气,我们靠精神。”
  但是拔河比赛,力量就是力量,第一场我们便负于力量强大的39班。孩子们很沮丧,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哭泣。看着他们这样,我心里也难受,我没有说太多冠冕堂皇的话,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
  第二天,他们带着伤痛上阵了,对手是全校公认的冠军班—48班,我组织了最庞大的亲友团为我们的勇士助阵,但是说实话,我对这场比赛并没有抱多大希望,然而比赛场面的精彩与壮观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我开篇的描述。最后我们以微弱的优势获胜,那一刻,全场哗然,全校师生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学生跑过来和我紧紧相拥,我哭了,在那个凛冽的冬天,我不顾形象,肆无忌惮地哭了,是的,我的心被征服了,我的灵魂震颤了!
  一负一胜,还有两场比赛,我们依然没有优势。休息一天后我们对抗43班,由于经历了那场“殊死搏斗”,孩子们最终因体力不支负于43班。我没有怨言,我知足了,但是,我太了解我的学生了,他们是那样的好强,他们始终不愿意品尝失败的苦果。
  怎么办?我该怎么办?还有一场,我不能让他们就此消沉,显然,上次说的那句话有效期已经过了,突然,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际。
  晚自习,我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同学们,不要这样,不就是输了一场比赛吗?学校给我们组织比赛的目的并不在于名次,而是让大家通过比赛更加团结。”
  仅有几个人抬头看我,显然他们对我这套老掉牙的说辞并不感兴趣,此时我话锋一转:“但是,我可不这么想,我们比来比去就是要争个高下,让别人看看我们的实力,我们绝对不能退缩。所以最后一场我们必须拿下,向第二名冲刺。”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抬起头,但是目光迷惑。
  “今天老师将要教大家取胜这一场的绝招。”
  所有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
  “我们数学的性质是什么啊?”
  “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
  “对,现在我们就把这个源于生活的理论用于生活,等你们上了大学 会学一种曲线叫正态分布,它属于概率范畴,其实它就是来推测比赛胜负机率的。”
  学生都睁大了眼睛,显然既怀疑又好奇,于是我继续讲:“其实人们常说鹿死谁手、花落谁家是个未知数,这本身是不正确的。如果说一场比赛出现胜负交替的现象,那么这个规律就符合‘正态分布’。”我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将“正态分布”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第一场淘汰赛开始计算,我们班的情况是胜一负一胜一负,这就是一种交替现象,按推理恰好与正态分布曲线波峰一波谷一波峰一波谷相吻合,所以说根据推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天的比赛结果应该在波峰,也就是必胜无疑!”
  沉寂了一晚上的教室开始沸腾,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相信,有的显然不信。我长舒一口气,走出教室,直奔政教处,我要为孩子们请愿去,因为万一明天我们败了,我们将是最后一名,希望学校不要只取前四名,第五也能给个精神文明奖,因为一个月的赛事下来,孩子们太苦了!
  第二天又是如期的比赛。对抗45班。今天学生似乎很轻松,我仿佛从他们脸上看到了自信,天啊I随着一声哨响,简直是太漂亮了,如流水般轻松地连胜两局。“我们赢了,我们赢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当天晚上,他们竟然要求我再讲一遍正态分布,说昨天没听过瘾,我笑了,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五个字——“美丽的谎言”。
  
  六月,苦难共济写华章
  
  我不知道所谓“天赋”是怎样的一种东西,我只知道,当怜惜的手小心翼翼地捧住一粒石子并虔诚祈求它成为钻石的时候,那石子就当真生出了钻石的心。
  说实话,初建时的40班学生基础很差,而家长怀疑我的“威信”(刚毕业没人认识我),没有几个人敢把孩子交给我管理。分进来的前十名学生只报到了三个,有的甚至转到了同年级其他班。但是我没有气馁,我用爱滋润他们,我用心血浇灌他们,我用人格魅力影响他们,我用学识武装他们。两年了,我摸索出了一套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新授、复习同步进行,测试、辅导双管齐下,所以我班的数学成绩始终名列第一。当然,作为班主任,我也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花开才是春”,我要求学生不偏科,不放弃,两年来我们的总评成绩也节节攀升,倒数第二,倒数第三……第四名、第三名、第一名,学生笑了,家长笑了,我也笑了。
  今天,我和全班学生正在搏击中考,七个月,我们将会演绎多少故事;七个月,我们将会付出多少辛劳;而七个月之后,又会有多少人绽放迷人的笑脸?
  九年砥砺唯盼明朝试笔,六月挥毫敢问谁主沉浮。
  为中考,我为他们立下誓言,要求自己:做最好的老师,那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激情的行为,是对某种私欲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为中考,他们为自己立下誓言,要求自己:在平淡中求进步,在艰苦中见光辉,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努力中见希望,在安定中求富足,在锻炼中见庄严,在沉默中求智慧,在活跃中见宏愿。
  我始终坚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
  中考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总有一种声音,让我想起从前:总有一份记忆,徘徊在心的边缘;总有一个理由,让我愿意陪在他们身边。他们含苞待放,等待花开时节。
  此时,我不由想起席慕蓉的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一次春天。”
其他文献
读了刊登在《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09第10期有关善良的两篇文章,我一直在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或许,我们应该给善良补充定义。  善良也是一门艺术,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智,不是如东郭先生般没有原则不分对象的滥好人的迂腐愚昧。再者,善良不是无原则地退让,更不等于委曲求全纵容丑恶。真正的善良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是敢于对丑恶说“不”,是敢于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据理力争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  或许,我
期刊
那年高三,与他们同行。  我算不上好老师,但绝对是个快乐幸福的老师。  想想:这是件多么有趣的事!陪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再次走进十八岁,那里有激情与梦想、欢笑与拥抱,更有孤独与徘徊、眼泪与伤悲……喜欢这种同行的感觉,走在他们中间,呼吸着青春的气息,踏着青春的节拍,脚步越来越轻快!  与他们同行,与他们隔着十多年的时光,但丝毫没有陌生感——因为我不曾忘记自己的青春岁月……  与他们同行,我不吝惜自
期刊
刚上完课,我急匆匆地往宿舍走,一眼瞥见德育处门口站着一名女生,满脸的泪水,但眼神里却充满了愤怒。怎么回事呢?望着女孩倔强而愤怒的脸,不禁想起当年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神情,但那是因为老师不问青红皂白的训斥,难道这个女孩也受了委屈吗?出于好奇,我走过去询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她和邻班一名女生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了争执,那位女生临走的时候威胁她以后小心点,她觉得害怕就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她妈妈立刻赶来和她
期刊
2005年6月7日 星期二  星期二,是我浪漫的一天,是我有生以来罕见的浪漫一天。  今天是和我的“情人”度过的浪漫的一天。因为,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男人只要一提浪漫就应该是和情人放浪形骸。  诸位请不要过多地联想,我就直说了吧,我的这位“情人”其实就是我的爱人——更直白地说,是我的老伴。  我和老伴都是普普通通的教师,在那个似乎让浪漫永世不得翻身的年代里工作、结婚成家、生子育子……可是现在回想起
期刊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非常的荣幸站在庄严的国旗下演讲。我想把自己的点滴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期盼引发大家更深刻的思考。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国,需要我们深刻思考”。  今年,适逢伟大祖国60华诞。60年的风雨沧桑,可爱的祖国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居世界第三;民生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越过小康门槛,正向着更加殷实
期刊
我就知道,今天下午第一节课经过我们班门外的人肯定会非常奇怪。果不其然,下课刚一进办公室,级长就赶紧问:“陈老师,你们班刚才那节课干嘛?紧拉着窗帘,还不时发出一些吼叫?巡查班会课的政教处马主任叫我查清楚后赶紧向他汇报!”  我一听级长的话,乐了,故意神秘一笑:“我们班在练‘佛门狮子吼’!”级长听了我的话,眼睛瞪得更大了。  没错,我们班在刚才的班会课上拉起窗帘就是为了练练“佛门狮子吼”!  我很喜欢
期刊
班会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男生和女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对于健康成长的意义。  2、帮助学生分析男女生交往过程中的现象,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异性同学,明确自身的性别意识,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  3、帮助学生掌握男女生交往的恰当方式和基本原则,学会理智处理异性同学间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
期刊
班级高考文化是指班主任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营造浓厚的高考备考氛围,探究实用的各考策略,发现并解决备考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对高三学生的备考起到激励、纠错和引领作用。  班级高考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班主任和学生在高三备考的一年中,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特点和学生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创造性地建设动态的高考文化。将文化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贯穿于整个高三学习的始终。  那么如何在高三建设动态的
期刊
男孩、女孩说:“将来我中学毕业了,离开家去读大学,那时就好玩了,我会很快乐,生活会很美好。”大学生说:“将来我毕业了,得到了学位,找到了工作,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我会很快乐,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年轻夫妇说:“将来我们搬到新房子,得到升职,加入乡村俱乐部,我们会很快乐,生活会很美好。”父亲和母亲说:“将来,这些孩子都中学毕业了,我们的住房贷款还清了,我们会很快乐,我们一定好好享受生活。”会计说:“将来
期刊
楚天千里清秋,江城云集师友。2009全国班主任秋季研修班在武汉市桂子山逸夫苑科学会堂成功举办。来自安徽、福建、广西、贵州、海南、河南、湖南、江苏、江西、内蒙古、山东、四川、云南、湖北等14个省、自治区的350多位老师参加了研修班,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大家满怀期待而来,兴高采烈而归。  在这里,我们师友共聚,畅叙对教育的钟爱与激情,共享幸福的教育人生。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畅谈来自教育一线的实践与感悟、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