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i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相辅相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语文课程 综合实践 素质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我们实验小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整体功能,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并努力进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端正认识,更新观念
  
  我校认真学习课程计划,把活动课程教学提高到执行教育政策法规的高度来认识,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迅速转变观念,切实克服学校排课与教师授课中的随意性,提出了“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把童年还给孩子”的口号,真正把实施新的课程方案开设活动课变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现在,老师们已达成共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有利于克服单一的学科课程的弊端,优化课程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有利于加强课内课外的内在联系,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静态教学和动态教学的辩证统一。
  
  二、学得真经,引石攻玉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立足岗位,广开信息渠道,广泛学习外地经验。我们组织教师到活动课开展得好的学校参观学习,捕捉活动课教改信息,购买视频资料,引他山之石攻其玉,还组织教师学习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考核与评价方法等,使教师们对活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认识到位以后,教师就有了对把活动课“请进”课表的诚意,那种用真、假两张课表应付检查的蹩脚戏也唱不起来了。
  
  三、方法到位,充实活动课内容
  
  用什么方法保证活动课的地位与实效,是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应试教育能否转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件大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环境实际,从他们好动、能动、会动的基本特征出发,做到活动课方法到位。经过摸索,我们认为方法的关键就在“活动课”三个字上——“课”是原则,不能随意改成课外活动,这就要讲究规范性,“动”是特征,是区别于学科的基本点,这就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活”是灵魂,是活动课质量的保证,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1.规范。活动课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没有丝毫的随意性。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们对活动课实施“刚性”管理,要求做到:(1)规范备课。活动课与学科课虽有所占课时比例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却无轻重之别。因此,活动课的备课环节、教案书写、能力训练等均与学科课相同。(2)规范课堂模式。一般按“一主线、二层次、四过程”模式上活动课。一主线: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发展个性特长,二层次:准备层、总结层;四过程:提示、活动、点拨、总结。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命名其他模式,但无论什么模式,都要求规范完整。
  2.主动。活动课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通过活动真正“主动”起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选、创、用、定”四字工作法。
  选:选取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点设计活动内容。创:创设学生想动的教学氛围。在活动过程中,我们用情境渲染、实物演示、言语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欲望。用:使用学生能动的教学形式。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一种或几种活动形式,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动”的空间,以人人都有动的机会为原则。定:确定让学生会动的教学程序。为确保学生动而有序、动而有道,我们要求教师把握好活动的准备阶段与进行阶段两个环节,体现出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活动的教学原则。
  3.主导。教师“导”得好,学生才“动”得好。从活动课准备到活动进程的调控,再到活动后的总结,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高素质的参与和指导。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项目。我们开设选修活动课,如音乐、舞蹈、绘画、乒乓球、篮球等,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辅导,学生都有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和机会,他们或在比赛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或在校内外的演出中得到赞誉。
  我们把活动课从室内引向室外、从校内引向社会,让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公益劳动,举行远足、走向大自然和贫困山区孩子手拉手等活动,为学生创设条件参与实践,让学生自始至终由活动中受教育,让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显示了它无限的生命力。它开发了育人资源,拓宽了育人途径,扩大了育人空间,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在这方面努力探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无数次重复练习而形成、巩固下来并变成自身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良好的、积极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巩固对于一个人坚定的意志、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特别是对入学后的少年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小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否讲究卫生对正在成长的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其他习惯的形成,甚至对行为交际的发展都很重要。  1.入学前的卫生教育存
校长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健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要建立竞争、激励、保证监督机制,形成一种宽松、协调、体恤、包容和谐的校园氛围。为每位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营造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一、开展课题研究,凝聚工作热情    1.与教师培训相结合。在我校的科研培训中,中心发言人主要讲科研的作用与方法,激发每一位教师投身科研的工作热情,让教师们懂得开展科研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河流、湖泊、沼泽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背景下,高考对这部分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