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范围的经济动荡导致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供给与需求结构的深刻调整,使得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转变如剑在弦上不得不发。二是金融危机催生出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密集时代。温总理发表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正是以自主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我国长期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任务的精要诠释。中央进一步实施区域振兴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经济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提供了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需求。
“十一五”末期,我国科技创新成效卓著,但仍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包括: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需要深化和优化;产学研技术联盟路径及实效需要取得新突破;科技基础条件和持续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还有待深化,主攻方向需进一步凝练;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还缺乏有效的新机制;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能力亟待协调和完善;民生科技发展成果应更为丰富等等。
因而,“十二五”期间,我国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应以全面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中长期规划的战略任务以及区域振兴战略作为科技支撑措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民生科技,着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良性轨道。
为达到科技创新总体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思路应重点考虑“五个坚持”原则:坚持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安排科技工作,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坚持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提升科技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依靠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坚持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实施科技发展开放战略;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自主创新政策支持,实现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在总体目标与原则明确的前提下,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提升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取向非常必要。主要应体现为四方面:体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核心作用;体现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把突破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放在突出位置,让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把惠及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体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要求,放宽视野,扩大科技开放,更加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韩红,辽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十一五”末期,我国科技创新成效卓著,但仍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包括: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需要深化和优化;产学研技术联盟路径及实效需要取得新突破;科技基础条件和持续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还有待深化,主攻方向需进一步凝练;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还缺乏有效的新机制;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能力亟待协调和完善;民生科技发展成果应更为丰富等等。
因而,“十二五”期间,我国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应以全面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中长期规划的战略任务以及区域振兴战略作为科技支撑措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民生科技,着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良性轨道。
为达到科技创新总体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思路应重点考虑“五个坚持”原则:坚持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安排科技工作,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坚持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提升科技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依靠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坚持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实施科技发展开放战略;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自主创新政策支持,实现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在总体目标与原则明确的前提下,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提升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取向非常必要。主要应体现为四方面:体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核心作用;体现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把突破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放在突出位置,让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把惠及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体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要求,放宽视野,扩大科技开放,更加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韩红,辽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