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语言,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师不应削足适履似的取悦课堂改革的教学形式,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关键词、语境、“文眼”等方面揣摩语言,培养语感,形成语文能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揣摩语言 语文本色
  近期,“促进课堂转型,追求高效课堂”成了热门话题,笔者也深表赞同。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课堂已出现了异化,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上。文科教学的理科化、教学内容的题目化,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有本色,这也引起了一些教师的思考。把“揣摩”与“品味”称为语文教学的回家之旅,绝不为过。李镇西老师曾经提倡的“素讲”、程翔老师的“浸泡文本”的教学思想,就是在告诉我们,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其中最重要的抓手就是进行语言揣摩。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这些内容的实施与落实,终究离不开教学实践对语言的揣摩。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于如何进行语言揣摩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抓住细节,揣摩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中有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却是作者用心良苦的体现,它蕴含作者的意图、情感。抓住了这些,也就抓住了与作者的对话,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细节往往被忽略。
  笔者在教授《台阶》一课时,在品评人物形象时,选取从父亲语言的标点符号角度着手。这些标点符号传达出了父亲的语气、情感、内心的活动。如“我们家的台阶低!”“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呢?”这些感叹号、破折号与问号都是有深意的,分别表达出父亲对被尊重的强烈渴望,父亲要强、不服老的心态,还有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更是作者对主题深化的伏笔,这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老王》这篇文章中,“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制止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一转身,老王就知道要给钱这一细节,是“我”平时经常接济老王的体现。
  当然,细节不仅表现在人物的刻画上,还表现在文章结构、环境的描写等方面。这些细节的言外之意是需要我们慢慢咀嚼、深入揣摩的。只有这样,才能与作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二、抓关键词,揣摩深层含义
  文章中的关键词,既可以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又可以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精彩生动的动词,往往有锥子般的表现,能够一针见血,直指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比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我选取了三个动词作为关键词品读文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用富于表现力的“排”和“摸”,引导学生揣摩孔乙己的心理、形象特征和两种不同的境遇。另外是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笑”。“笑”字是表现社会环境的着力点,人们的冷漠、麻木、没有同情心,深受封建科举的毒害,都通过“笑”这一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这样的关键词语在经典文章中比比皆是。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用“探”、“爬”、“缩”、“倾”等颇富表现力的动词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篇文章,表现的感情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读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还要读出儿子对父爱的回应,可以抓住另一个关键词——“泪”。文中出现了三次流泪,“泪”这个词有深层意义,贯穿儿子对父爱的误解、顿悟、疏远、理解和感念。
  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细细玩味,能生发出很多精彩。
  三、抓住语境,揣摩情感
  所谓语境,狭义上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广义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不能把背景语境忽略,反而要使用得恰到好处。背景语境,犹如打开作者心锁的一把钥匙,揣摩背景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些教学资料上将其解读为体现作者的豁达、乐观。笔者是不赞同的,结合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背景,可以体会到苏轼内心的悲凉与苦闷,同时文章中有些字眼是可以佐证的。如“夜”、“未寝”、“无与为乐”等。我们在揣摩“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个问句时,总感觉内心有种酸涩;“闲人”“耳”这两个词语,可以揣摩出作者心理。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琦君《春酒》)”理解这句话,仅仅是对母亲的思念是不够的,当时作者身居海外,当地没有春节习俗,喝着分岁酒,那会是怎样的情景?琦君在《故乡的桂花雨》里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童年,我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这春酒里,酿藏着深深的怀念、惋惜,以致有点痛。
  抓住语境,能够揣摩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举重若轻了。
  四、抓“文眼”,揣摩主题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文眼是文章的精髓,它基本概括了文章的主旨与写作意图。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眼”相对鲜明,比如《散步》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长河是无止境的”。《老王》中,“那是一个不幸者对幸运者的愧怍”等。寻找“文眼”已是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常态,不再赘述。
  “文眼”是情感的凝聚点、思想的闪光点、主题的升华点。抓住了文眼,就读懂了全篇。
  揣摩语言,还有更多的方法与切入点。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言:“好的语文课,是让孩子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教学实践。”总之,语文教师不应削足适履似的取悦课堂的教学形式,否则将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不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形成和长远发展,语文人要有大语文教学观,从揣摩语言入手,“于揣摩中获知”,还原语文本色。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
  [2]叶蓉.阅读要重视语言的揣摩.文学教育,2007(6).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探讨了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浮法玻璃的一些缺陷如疵点,结石进行扫描定性分析,以求快速找出这些缺陷的内在元素,及时对工艺的改进提供检测结果。
摘 要: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传播民族文化,娱乐身心,并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旨在将湘西苗族鼓舞特有的艺术魅力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关键词: 湘西 苗族鼓舞 艺术特色  湘西苗族鼓舞被国内外国学者誉为古老的舞蹈历史渊源,它也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瑰宝,对其表
期刊
据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电子游戏通常都以娱乐为目的,但英国科研人员最近开发了一款电子游戏却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希望通过玩家的智慧帮助科研人员找到防治白蜡树疫情的方法
该文介绍一种基于单轴晶体双折射特性研制而成的横向剪切干涉波前传感器。该光学波前传感器以剪切干涉为基本原理,适合大偏波前探测,实现完全共光路、剪切量连续可调、偏振相移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