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应答独立预测因子的研究

来源 :中华肝脏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aixi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应用不同干扰素(IFN)剂型的大样本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对可能与IFN疗效相关的因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慢性丙型肝炎I F N治疗应笞的预测因子. 方法对入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随机、开放、多中心对照研究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干扰素α-2a治疗24周,停药后随访24周.在用药前对患者血清中的HCV RNA进行定量和基因分型检测,治疗和随访结束时检测血清HCV RNA含量,以HCV RNA阴转作为IFN治疗应答的主要评价指标,并对患者临床特征、病毒学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按意愿治疗分析人群208例,按方案分析人群197例,在对按方案分析人群的分析中,治疗2 4周结束时,女性、年龄<50岁、非输血感染途径、IFN治疗后复发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1、HCV RNA含量<8×105U/ml、非基因1型H C V感染和聚乙醇干扰素α-2a治疗患者的病毒应答率分别高于男性、年龄≥50岁、输血感染途径、lFN初治患者、AST/ALT比值≥1、HCV RNA含量≥8×105U/mi、基因1型HCV感染和干扰素α-2a治疗患者的应答率.但随访结束时,AST/ALT≥1和HCV RNA含量≥8×105U/ml患者的持续应答率却大于AST、/ALT<1和HCV RNA含量<8×105U/ml患者.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对其它因素控制之后,HCV基因型与治疗结束时的病毒应答无关(OR 0.604,95%CI 0.271~1.349,P=0.219),但为IFN治疗取得病毒持续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OR 0.408,95%CI 0.1 89~0.881,P=0.023).治疗药物剂型与治疗结束时病毒应答呈显著相关性(OR 0.105,95%CI 0.052~0.21 2,P<0.001);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的应用是慢性丙型肝炎IFN治疗取得持续应答的强烈预测因子(OR 0.255,9 5% CI0.123~0.529,P<0.001),而其它因子与IFN治疗的应答无显著相关性.结论HCV基因型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的应用是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

其他文献
目的 获得足量的PDGF-BB蛋白,作为PDGF-BB促进骨折愈合及创伤修复等进一步功能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基础.方法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QE-PDGF-B原核表达载体,在M15大肠杆菌中进行PDGF-B单体蛋白的表达.结果经酶切鉴定、PCR鉴定及基因测序证明,pQE30载体上成功地插入了PDGF-B成熟肽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QE-PDGF-B在M15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表达量约占全菌蛋白的15
目的 探讨凝血栓蛋白1(THBS1)基因CpG岛异常甲基化与胃腺癌(GAC)发生的关联.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技术,检测82例GAC患者肿瘤组织,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照组)、30例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患者胃窦黏膜组织中,THBS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分布情况.结果THBS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在对照组(6.7%)中的频率明显低于胃炎组(26.7%,χ2=4.32,P
目的 观察丙基硫氧嘧啶(PTU)引起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小血管炎患者活动期和缓解期血清中抗MPO抗体IgG亚型的分布并探讨其意义.方法以12例PTU引起的ANCA相关小血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未治疗的活动期血清,其中10例同时具有缓解期的血清,应用抗原特异性ELISA法检测抗MPO抗体总IgG及各IgG亚型的滴度,比较其与原发性小血管炎中抗MPO抗体IgG亚型分布的异同.结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大鼠肺部感染后血气、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机制。 方法 40只雄性老年大鼠,随机分为3个不同时间处死组及对照组。观察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气分析指标、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心肺组织病理及TNF-α免疫组化。40只成年雄性大鼠作对照。  结果 大鼠肺部感染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降低,血浆TNF-α增高(P<0.05),心肌及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