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融媒体大发展背景下的报纸编辑工作创新——以党报创新编辑工作为例

来源 :新闻文化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kym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报纸的发展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如何改进报纸编辑工作,不断提升办报质量,成为纸媒人必须面对的课题。《秦皇岛日报》作为党报,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办报理念,严把政治关、内容关、细节关,扎扎实实推进报纸编辑工作创新,不断探索着融媒体时代下的纸媒发展新路。
其他文献
融媒体时代带来的传媒领域的颠覆式革新使传统媒体面临较大压力,政务媒体因其自身性质也积极顺应改革需求。互联网发展瞬息万变,媒体宣传报道形式也在不断革新。政务媒体在此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又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增强亲民性和互动性。本文分析了当前政务新媒体宣传报道存在的问题和运营方向,并为融媒体时代下政务新媒体宣传报道的思路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求为政务新媒体的宣传报道提供借鉴。
对于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来说,细致的观察力与敏锐的新闻判断力是其生产优秀新闻报道的基础,直接决定了其新闻报道的质量。因而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应当不断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新闻敏感性与判断力,善于从社会实践之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而提升新闻报道内容的温度与深度。本文分析了新闻判断力的基本概念,阐述了新闻记者新闻判断力养成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培养新闻记者新闻判断力的具体方法。
广播电视新闻一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人们通过广播电视的形式获得新鲜的社会资讯,获取有用的社会信息。但是在现如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广播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急剧下滑,人们拥有更加多样的新闻资讯获取渠道,广播电视新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环境。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广播电视必须要对当前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思,进行思维层次的创新,谋求新的发展方式。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应该通过节目内容、报道形式、价值传递、传播渠道等多方面的创新,实现在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思维创新。
时政新闻报道是党报头版的“主角”,却因“不接地气”而屡遭诟病。进入新媒体时代,各地党报利用新媒体平台,从传播形式和手段等方面对时政新闻报道进行了探索创新,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内容创新却并不多。本文以海南日报社新媒体《解局》栏目为例,提出一些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创新思路。
近年来我国社交媒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张,产品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形成了一个比较繁荣的社交媒体应用生态圈。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下,“线上生活”的重要性得到凸显,社交媒体也呈现出渗透率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内容平台、游戏的社交化趋向也越来越明显,使得这些应用也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泛娱乐型社交应用。本文将结合相关案例详细解读这些新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极大的不同,一方面可以在信息资源上获得更为显著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而为了吸引眼球、提高信息传播的热度,网络媒体环境内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价值观错误信息和诈骗信息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降低网络媒体普及下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新闻编辑管理力度,发挥出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功能,共同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
视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视觉艺术就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刺激人们的视觉,进而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同时获得不同信息的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给人们呈现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本文对新媒体运用于视觉艺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新媒体时代下视觉艺术的整合策略。
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通讯手段也在不断革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媒体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各种新媒体形式应运而生。本文针对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展开研究,分析政务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可视化发展方向,总结相关工作经验,提出主流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路径,为同领域工作者提供合理化发展建议。
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网络新媒体专业应该顺应当前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文主要介绍了内容生产模式的创业项目,并且提出五点意见,希望能够为现阶段院校学生培养方案的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高校书法专亚的课程建设中,古代书论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本文从高校书法专业古代书论课程教学中需要主意的问题入手,讨论如何准确把握书论内容、延伸把握书论的价值意义、正确认识书论的局限性等问题,以期为当下古代书论课程的建设与犮展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