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架式”教学策略浅谈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o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架式”教学策略被定义为:这种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也就是说,“支架式”教学策略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搭架的目的是为了拆架,是为了学生能够自立,就像婴儿在学走路时的“学步车”,过早过多地使用“学步车”,容易让婴儿形成依赖、甚至导致骨骼发育不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认为也有相同的道理,教师在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要适度适时,关键要在以下三个模块中做足功夫:
  一、“情景与导入”模块
  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让学生顺势进入技术学习的情境中,所以应该选择一个具有普遍性、与学习目标联系较为紧密的情境,这样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也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使学生碰到相关情景时便能够进入熟悉状态,实现情景的拆架。
  如:在小学第二册《金山演示》学习中,我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观察一个“海上日出”的场景视频,并让学生通过自己金山演示的动画效果来重现“海上日出”的场景。学习的结果是很多同学都能够很好的掌握画图工具,并能够较好的应用动画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创设的情景要与我们学习《金山演示》的初衷相一致,当我们“拆架”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使用《金山演示》主要是通过它来生动表达信息的学习目标。不然,学生就很容易顺势进入到动画制作中去。
  二、“引导探索”模块
  “引导探索”模块是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探索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探索学习所需要的“支架”,并力求使“支架”的作用力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
  如:小学第二册《制作小板报》学习中,在“输入文本”的方法学习时,我通过三个方法进行“支架”:1.多媒体平台展示课本步骤;2.学生自行尝试解决;3.引导使用快捷键。首先,由学生自行比较哪个方法最优,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完成;第二,提出任务:如果让你来“插入图片”你知道从什么地方寻找方法吗?该环节教师只需要展示课本的操作步骤和列出以前使用到的快捷键,并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比较、指出他们的差异和优劣。那么我们“拆架”时,学生便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解决问题,遇到类似问题懂得从课本、从同学、使用快捷键多途径解决。在具体实践时,教师关键要做到“先挑战、后帮助”:在为学生准备材料时,要紧紧围绕主题;在拆分任务时,提出问题一定要形成阶梯式,不要跳跃过大,这样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容易产生成就感,而每解决一个问题又能够为下个问题的解决作铺垫;在指导的力度上,一定要注意把握时机,要先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中哪一方面与新知识相关性最大,从而找准突破点,然后再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挑战任务。
  三、“自主、协作探索”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核心在于实践。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教会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且主动与别人协作,能够在合作中扬长避短,能够主动承当自己能胜任的项目,并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自主、协作探索环节的搭架,笔者认为:首先得有必要性存在,如果一个人就能单独完成的题目就完全没有必要协作。其次协作的问题要合适,比如不能过于简单,有合作的意义,能够关注到学生间已有的差异,并且问题里面要具有任务可拆分;第三,要形成组间竞争;第四,要能够体现合作比单干优越;第五,要引导有效分工,发现各自优势,发挥自主性。
  如:第一册《文件的简单操作》这一节,我设立了四个步骤的支架:1.创设自主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小组按任务要求独立思考、自主操作、展开竞争;2.个人探索过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3.小组讨论后,引导组长进行分工;4.完成任务后,引导小组进行总结。移动文件有几个方法,但是这几个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劣,所以我准备了上百个文件,里面有音乐、图片、文档等等,让学生归类并移动至三个文件夹里面去。其要求是:小组里所有同学都完成了任务才算该小组完成任务。任务布置下去后,同学们自主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有的用复制一粘贴、有的用剪切一粘贴、有的逐個把文件拖拉进去、有的则用鼠标选中部分文件拖拉进去、甚至有个别同学懂得使用快捷键。经过一轮自己的探索之后,小组内部快慢已见分晓,这时老师再强调“小组内都完成任务,才算达标”,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快速交流,得出最快的方法,然后教会其中基础较好的同学,接着由小组长进行分工:谁来负责建立文件夹(打字较快的同学),谁来负责移动文件(刚学会的同学),谁来负责整理第一轮尝试操作中带来的混乱文件(熟练操作的同学)等;最后,由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小组中担任什么角色,负责什么任务,并总结这次活动中的得失。
  综上所述,在使用“支架式”策略教学时,我们要时刻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出发,还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支架起一个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效协作的平台,最终提高课堂效益。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利用同胚映射理论,研究了一类具时滞的模糊递归神经网络平衡点存在唯一性,再借助于李雅普诺夫泛函方法与分析技巧,得到这个平衡点是渐近稳定的,并给出实例证明结果是正确的.
一、困惑与思考  广州“南方窗”杂志报导,2010年中国出境人数达3452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旅客输出国。但欧洲酒店业2011年6月举行的全球游客评选中,中国游客形象排名全球倒数第三。  这报道距离2001年10月中央颁布《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已十年,这期间,各大、中、小学也根据文件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礼仪教育,但实效性却令人深思,农村小学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更甚。  2010年12月30日,
期刊
体演文化教学法鼓励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体现本土文化。通过特色教材、体演活动、体演评价等路径,研究在安徽高校英语课程中传播安徽文化的可行性,对完善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对安徽文化“走出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用蒜氨酸、蒜氨酸与卵清蛋白偶联物免疫动物实验探讨蒜氨酸免疫原性.蒜氨酸抗原、蒜氨酸与卵清蛋白偶联抗原,常规免疫小鼠;用蒜氨酸包被“O”型人红细胞进行玻片与微量稀释法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蒜氨酸抗体;用蒜氨酸抗原片和蒜氨酸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试验鉴定蒜氨酸抗体.研究结果表明,蒜氨酸免疫小鼠,没有产生蒜氨酸抗体;蒜氨酸与卵清蛋白偶联抗原免疫小鼠,获得蒜氨酸抗体,间接血凝效价达到1∶32;免疫荧光结果与蒜氨酸体内分布特点相符,蒜氨酸为半抗原物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不难看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学习科学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科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首先必须给学生们提供充
期刊
建设高等教育“金课”是重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生态,也是打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体现。基于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求和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耦合嵌入的必要性与现实可行性,探讨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耦合嵌入审计案例课程教学,通过“研、教、学、用”四位一体教学闭环构建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的耦合嵌入机制,切实提高审计案例课程教学质量,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新时代“金课”。
在现行教育过程中,教育评价一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长期以来多是运用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学校通过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来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期末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这个学期学习情况的唯一手段。但是,这与当前实施的新课程理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现行的物理新课标来看,评价的功能和新的评价技术都有了本质性的变革。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
期刊
为探究教师自主支持与英语学习的有效性及投入性的关系,明确心理需求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假设,并设计相关调查问卷,通过实例数据进行建模,采用Bootstrap的方法对模型和各个路径效应进行了显著性分析,进一步验证提出的假设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学生感知的自主支持处于中上等水平,自主支持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对于学生投入性的影响处于中等水平,自主支持与英语学习的有效性和投入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不同性别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心理需求在感知自主支持与学习投入性之间具有中介作
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与发展趋势,对深化教学实践、推动学科建设,更好地培养新时代新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数据库,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处于“升温”阶段,并表现出从理论内涵、教学规律到媒介环境、政策导向再到现实反思、改革创新等立体化的开阔视野,未来还会继续与思政教育、全媒体时代等进行深度融合,但也存在着研究力量分散、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
词语的意义是古代汉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是探寻词语本义的重要手段,但有些汉字的构形理据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丢失,“里”字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教学中,我们梳理传世文献中“里”的本义与引申义,研读相关学者的前沿成果,利用出土古文资料与文献相互应证,得出“里”所从的“田”实为“日”。“里”与“禺”一样,皆源于古人测影计时的创造,古人用它们分别表达太阳在东西两边不同的居所。因此,“里”本义为“太阳居所”,后泛指人类的居所,故《说文》释“里”为“居”,是正确的,但《说文》不知“里”所从的“田”乃“日”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