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与春秋战国装饰艺术比较赏析

来源 :中国包装工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gyu061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装饰以其艺术美的审美特征遍布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东西方装饰艺术由于文化与地域的差异呈现出姿态万千的艺术式样,在全球大融合的新时代,本文应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中西方两大文明古国在同时代装饰艺术所具有的差异性特征,旨在推动中西方装饰艺术相互学习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从而为未来装饰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器物造型 中西比较 春秋战国 古希腊
  1 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根基
  中国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强调天人关系,都认为人间的王是由上帝指定代为管理人间的,所以王的意志便是天道。即他们的思想是为王而服务的。虽然也有人提出了重民轻刑法等养民之策,但其根本还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而此时的希腊,随着城邦的建立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政治家的出现,在政治方面他们更多的研究的是人权问题,类似于以后的天赋人权说,他们认为人是平等的,所以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权利,从而反对王权专政。他们在改革中都不断加强民众议会的权利削弱限制长老议会的权利,从而尽可能的实现民主[1]。
  2 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源头
  中国的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结束了平静的夏、商、周的时代,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战火纷飞的混乱局面。同样在遥远的西方,亚、非、欧三洲交界的地中海区域也是狼烟四起。总之,此时人类文明的两大主要区域都处于不断调整和重新整合的状态之中,当时中国属于百家争鸣的文化时代,古希腊则属于神话时代,我们暂且不看两大文明的表象特征,而从其内在的实质性来说,两大文明从百家争鸣和神话时代的文明状态结束后,都对各自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是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总体的时代特征,中西方有着诸多的相似性:大智大慧的哲人辈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和文学的繁荣都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对各自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奠定基石的作用。
  3 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纹饰特征
  从纹饰题材比较分析,先秦纹饰的发展变化明显的表现出延绵不断、一脉相承、由继承而出新的过程;而古希腊装饰题材则经历了“几何式时期”、“东方样式期”、“英雄式神话期”这样几个重大变化。神兽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饕餮纹明显减少,用作主体的神兽纹在早期以各种蟠龙纹为主,到中期则出现了各种变体龙纹、直至战国时代出现了四足龙,堪称神鸟的凤纹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化。希腊纹饰中的神兽题材主要流行于东方样式时期,其中最典型是狮身人面兽。植物花卉题材:中国直到战国中期,才开始出现植物花卉题材的纹饰,其中织绣品上的花卉植物纹样缤纷灿烂,但多为意象性造型,很难与现实中具体某种植物种类保持一致,却又具有现实花卉植物的诸多特征[2]。同时在青铜器、漆器及瓦当中均有所见,古希腊植物花卉主题的纹饰大量出现于东方样式时期,最典型的主体是莲花和掌状叶,后到希腊化时期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植物纹样主体“莨苕叶”,它主要用于装饰建筑柱头上,这种柱式被称为“科林斯式”。从内容的说明性来看,先秦时代的这类纹饰只是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情形,突出场面气氛的渲染,而故事性的特征并不明显,不同于希腊瓶画上的那种对故事本身的描述性。希腊神话题材多取材于荷马史诗,在人物造型和构图的处理上追求故事的生动、活灵活现,而先秦纹饰中的人物造型和整体布局主要强调人物动态的形象特征和装饰性的组合,因此我们看到的画面形象是符号化的,构图是装饰化、平面化的[3]。
  从纹饰风格比较分析,中国先秦纹饰的风格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南北两大体系,南方以楚文化为代表,展现出一派清奇、灵巧的风貌;北方以中原的周文化为典型,显得沉稳而富力量感。春秋战国时期的纹样形式丰富,一方面使传承于前代的纹样主题及造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变化形式,另一方面一改以往那种凝固和规整,变的飘逸流畅,似行云流水般变幻莫测,创造出在中国装饰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行云纹。在希腊,无论哪一种风格时期的纹饰都没有表现出如先秦这样流动写意的风格,几何式时期的纹饰多将器表分割成无数条带状区域,最常见的是回纹,显得平稳、安宁[4]。
  结语
  古希腊时期与春秋战国时代装饰艺术各有其独到之处,在未来的装饰艺术中更加呼吁“一种对话、融会”,“一个中西合璧、兼收并蓄,既有民族性和地区性,同时又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的艺术。”我们一边领略艺术世界的绚烂多彩和美不胜收,同时也深深感到继承这一份人类大财富的光荣与责任重大。我们都应该从一个较高的视点自觉地寻找中西文化、美术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从而达成中西方美术的对话与沟通[5]。
  参考文献
  [1]张维青.中外艺术史要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外艺术文摘[J].中国美术馆,2011年06期.
  [3]种怡.谈古希腊时期艺术发展的共性特征[J]. 科技创新导报,2011(03).
  [4]吴磬军,刘德彪.春秋战国时期纹饰初步分析[J]. 文物春秋,2002(05).
  [5]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
其他文献
自从Fujishima和K.Honda在1972年发现在光照下TiO2可以将水裂解成氢气和氧气,光催化学科就此诞生。几十年来,经过一大批人的不懈努力,光催化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这些突破主要体现在光催化剂的材料合成、形貌表征、催化活性等,人们对光催化的理论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对光催化反应温度、光催化剂颗粒尺寸、光催化剂的介电常数和掺杂光催化剂价带能级简并消除等因素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做了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