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象学”背后的隐性人本主义逻辑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ly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在肯定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内在连续性之上的非连续性解读",<回到马克思>一书的重要理论成就,就是指认了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创立的"历史现象学".历史现象学批判的是"社会历史本身本质结构的自我客观颠倒"[1],即资本主义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据说,历史现象学的科学批判逻辑与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逻辑之间存在根本的
其他文献
政府的决策理性最终趋向于实现经济与政治双重效用最大化。就村民自治政策而言,政府的决策理性主要从民主取向和治理取向这两个维度来设计村民自治政策的。但是,是民主取向为主
近几年,在教育教学中,开卷考试的改革已逐渐深入到各个学科中。作为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素质的思想品德学科也开始实行开卷考试的改革。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张一兵先生在<回到马克思>一书中首次将马克思的科学批判理论概括为"历史现象学".我们不禁要问:将马克思的理论标注为"现象学"是否合法?"历史现象学"的基本内涵到底是什么?它
一、令人关注的留守儿童(一)数量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农民工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进城,既繁荣了城市经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