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映在西湖里的闲逸时光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hl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墙的艺术
  
  在这里,那绝美的墙是绝对不可不说的。
  第一面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墙,其实就是刚进门的那一面硕大的屏风。说这屏风自然是因为它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
  若不了解它的出处,单从造型上看它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传统的中国式造型、传统的中国书法图案,只是这些书法作品都是会所主人的得意之作。这家会所的主人名为“大可”,很容易就能让人记住的名字,正如他的性格一样谦逊平和。他是年轻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但他从未把自己定位为书法家,而只是“做与线条有关的艺术”。
  这第二面墙就是那一面历经风雨洗历的古砖墙,我称它为“风雨墙”。这面墙静静地立在结跏而坐的菩萨身后,墙身在人造雨水的浸润下,满布着苔藓,还有那几株苍翠的绿萝,这面墙在水、苔藓和绿萝的映衬下,显露出经年累月的沧桑与古树逢春般的生机。
  很喜欢这面墙,虽然它并不美丽,显得那么斑驳陆离。喜欢它散发的那种古朴清幽的气息,站在它面前有一种回归质朴的错觉,似乎自己已经移身到了某个原野的古老城堡,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被遗留在那喧闹的都市中,在这幽静的城堡中享受最惬意的闲适时光。
  第三面墙是最让人眼花缭乱的,它不仅仅是一面墙,还是一个多宝阁,可以存放精美的艺术品。它是一部“雕梁画栋”的历史,这是由不知多少雕刻精美的窗棂和门楣镶嵌在一起组成的一面墙,这数量庞大的窗棂和门楣来自不同的地方,原本属于不同的房屋,尽着相同的装饰职责,而现在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这里以让人惊叹的方式演绎着一种惊世的绝美。
  
  一方心灵的净土
  
  屏风后的走廊尽头,一尊圆润的菩萨石像盘腿静坐,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朱红色的袈裟轮廓,菩萨微闭的双眼透露着睿智的目光,祥和而宁静。结跏而坐的菩萨,流露着一种大彻大悟的神态,淡定而从容。
  菩萨的四周是设计师精心设计而成的微型放生池。这微型的放生池也是会所的一大特色,白色鹅卵石铺就的放生池围绕着一楼大厅的走廊,在角角落落给人不经意的惊喜。位于楼梯后的小小空间原本是那么的不起眼,几只藤条编织的水母、创意的墙壁加上柔美的灯光,竞让这里变成亦真亦幻的水世界。
  问大可是否信仰佛教?大可说:“说不上信也说不上不信,只是身边的朋友很多是著名的佛士,自己也会偶尔到佛学院讲课,算是和佛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所以心里也便有了佛的情节。”
  
  石头的语言
  
  从楼下到楼上,会所里满布寿山石书刻作品,而这些则全部出自会所主人大可之手。
  寿山石为人所熟知,但寿山石书刻作品对很多人来讲还是极陌生的概念。这里的寿山石书刻作品大气、阳刚、古雅、高贵、自然,金石味与书卷气同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呈天然扇形的《开卷有益》,独具匠心地将“門”字两边的门张开,其余三个字“卷有益”依次排于门内,线条错落有致、粗细对比强烈;还有《大风气息云飞扬》、《观道》等都利用石头的天然形状和色泽,巧妙设计、纹饰精美、立意深刻,是不可多得的寿山石优秀作品。这里的寿山石书刻作品,大到插瓶摆件,小至手中玩件,都各具特色,令人赏之悦目。
  喜欢这样的寿山石,也不是因为与作者是好朋友,只觉得这神奇的书刻让原本死气沉沉的石头开口说话,赋予了它动听的声音、美妙的语言。与传统的石刻艺术相比,它保留纯真、通灵剔透、独树一帜。
其他文献
长嘴壶的舞台    谈及2010年在世博会上有趣的事情,她略显腼腆,笑着说起其中的细节。  “我们的表演从9月初到10月底,近2个月,每天有五六场的表演。长嘴壶的表演动作很有意思,也很考验人,动作很需要功底,稍微不小心,就可能被烫到。”  最初表演的时候,是向春和他的师傅刘昌伟,十多天后刘昌伟有事回成都,大部分时间就她一个人主守舞台。  在人来人往的世博会,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游客。到了10
期刊
身为出家人,四大皆空,穿则缁衣素袍,食则瓜果蔬茹,饮则淡水清茶,居则僧房绳床,青灯黄卷、木鱼念珠相伴终日。一座伽蓝,即是一方净土,人世间一切的是非纷扰都被隔在了幽深的花木之外,离群索居,六根清净,更遑论“情”字?僧皎然虽为佛门弟子,自是熟谙四谛八苦,但他并没有完完全全地“出世”,而是因喜茶爱诗,和一群沉浮于红尘或半官半隐的士大夫以及隐士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亦士亦隐的陆鸿渐便是与他诗茶往来最多的
期刊
茶与书,总有着些微妙的联系。读书之时,总喜欢为自己泡制一杯滋味醇和的香茗;品茶之时,一道氤氲悠远的茶汤总能唤起记忆里书中的动人情节。一本好书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让你受益匪浅,更在不知不觉间修正了你的人生观;一道好茶在品饮的时候,能让你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更在不经意间把宁静致远的情怀深植进你的心田。    斗茶读书之乐    认识程峰是在一次小型的茶会上,他是这个茶会的发起人。茶会的主题是:品书斗茶。参
期刊
闽豫两地,南北相隔甚远。尽管如此,两地却有着一个同样的产业符号与文化符号——茶。最重要的是,闽豫两地茶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同源同宗,同是灿烂辉煌的中华茶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豫南的信阳是中国最北的茶区之一,而属于华南茶区的福建则是中国最南的茶区之一。豫闽两地同有着得天独厚的宜茶环境,也有着坚实的茶产业基础。随着近些年来两省茶产业互动和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茶业作为闽豫两地共有的优势产业,无
期刊
不论东、西方,凡是开会、吃饭、喝酒、喝茶等,宾主的座位安排都有一定的规矩。这,也是一种道。如果没有安排,就是不上道;安排不好或安排不对,就是旁门左道了。  茶席座位就是席位。出席一个茶会,就定席位是很重要的礼节。席位也是一个茶会氛围好与坏的开始,就错席位往往会使一个精心设计的茶会,搞得黯然失色,不欢而散。  中国位于北半球,一年四季太阳都是从南方照射过来,而冬天的寒风则是由北方吹来。历代主要建筑总
期刊
经营一家有规模的茶企业,它必须拥有两项主要产品:茶叶与茶文化。茶叶属于农产品,与稻米、蔬菜瓜果无甚两样,假如它不与茶文化结合,有可能永远只是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饮品而已,它将不会让人产生这么多情感的认同。  很多人会错意,以为我们在说茶文化是茶商品的一个附加价值。不,我们认为茶商品是茶文化与茶叶融为一体之后的那个产品,它并非附属于茶叶上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茶文化独立存在,与茶叶平分秋色,同属茶产业
期刊
在景德镇,瓷器以最强的冲击力冲击着人们对瓷器的审美,不要说居家摆设、餐饮用品,就连街道两旁的路灯灯柱、广场上的休闲桌凳都非“瓷”莫属。来到瓷器王国,要做的当然就是赏瓷器、淘瓷器、做瓷器,享受瓷器带给你的愉悦感受。    赏瓷    珠山龙珠阁是景德镇的城徽,也是景德镇的象征,更是景德镇的瓷器圣殿。在景德镇赏瓷的第一站毫无疑问的要选择这里。  建在珠山之巅的“龙珠阁”,几经毁兴,今天的六层仿明重檐宫
期刊
古六大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据清乾隆进士檀萃的《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西面是攸乐(基诺)茶山,属于景洪;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属于象明;东面是慢撒茶山,现在也称为易武茶山。这是普洱茶最为经典的茶山,几百年来为人们所世代传颂。    易武——普洱茶史上的经典符号    从勐海返回景洪后,
期刊
与喝茶的朋友谈论一些茶事时,经常发现所用的词汇在认知上有所差距,对茶叶生产制造上比较熟悉的人还可以就对方所述说的言辞推断他所用词汇的意思,但初入茶界的朋友就难了。因为他会以东边听到的词汇拿来试图理解西边所讲的内容,往往造成了错误。  茶青从茶树采下后,如果要制作不发酵茶,接下来的步骤是杀青。倘若希望茶青先消失一点水分,或是让叶面的雨、露干掉,就摊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让其“晾青”;如果要制作发酵茶,采
期刊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这句话固然不错,但是长期以来,中国茶叶始终处于“有名茶无品牌”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在国际上,一直被视作“原料茶”,以“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形象出现在国际茶叶市场。更有甚者,有学者断言道:中国七万家茶企不敌一家“立顿”。这句话不得不让我们深省:中国茶究竟陷入了怎样的品牌营销误区呢?    误区一:品牌定位导向误区    茶在古代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