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设计及效果

来源 :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he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涯建构理论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职业发展理论,由于其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关注个体生涯适应力提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教学设计具有良好的启发意义.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生涯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应充分了解课程受众、科学设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本研究通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表明,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学生投入良好、教学满意度高,职业探索、职业自我概念、生涯适应力均有显著提升.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牵引产业革命.与此同时,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创新人才的支撑.为培养产业升级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国家适时开展新工科教育,加强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需求转型.2021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新工科背景下,改革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经济形态的创新创业人才势在必行.
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事关毕业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毕业生权益的侵害影响毕业生的充分就业,阻碍人才的正常流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体系不完善,具体表现在立法层面的不足与法律法规的缺失、用人单位违法成本低下、职能部门监管乏力、高校就业法律教育的缺失以及毕业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等方面.因此,应从立法、执法和法律教育三个方面设计合理的保护制度.应当完善法律规定,健全法律保护体系,提高执法质量,建设优秀执法队伍;同时,还需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就业法律意识,以保护高校毕业生的
我国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和辅导员制度,学院辅导员成为实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主导角色.高校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统筹下,形成以辅导员为中介和纽带,学院教师、学生和校友广泛参与,校院领导积极支持的就业育人体系.辅导员制度的特殊性使就业育人模式具有独特优势,不仅有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中的角色进行分析,探讨高校这一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优势、不足之处以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