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1.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2.教师如何改进教学
高效课堂的前提之一是获得准确的学情分析,并把学情分析落到实处。在传统的教学中,所谓的学情分析的主要来源为学生的作业,或者在课前进行的问卷调查,或是通过阶段练习获得的学生大体的情况等,这些数据并不十分准确可靠。
如何准确把握学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学生的问题,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更精准、有效?数学课堂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课型:(1)新授课;(2)专题复习课;(3)讲评课。针对不同的课型,研究如何将数据有效用于课堂,让数据更有针对性。
如在新授课中,数据主要来源于学生的预习。而学生的预习来源于教师的完整的教学计划。计划内容涵盖:学生预习计划、学生的预习资源、预习的时间规划、数据采集要点、课堂教学、学生预习问题解答、针对性教学、课后作业批改等;教师提前根据教学计划和重难点规划,为学生制订预习计划,为学生推荐预习资源,提供主动学习的资源等;让学生预习作为教学的整体过程之一,通过对学生预习过程的数据采集,让学生的预习数据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针对学生预习中产生的问题、重点和难点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高一学生思维方法要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类型的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学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思维。
4.教会学生进行学数学的自我反思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从实际的算到理论的思。当初中学生第一次走进高中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着自己的意思向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他们认识到数学中的问题所在,思路的矫正,以及对数学更深入的理解。
5.与学生一起在课上探究问题
在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中,如函数、方程与不等式、数例的推进与通项公式,几何知识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数与式、数与形之间有着许多横纵联系,形成一张知识网络。其中许多基本概念、运算法则、定理、性质就如同“节点”,联系彼此。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认知节点处,寻找探究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中自主研究,可以揭示知识发生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6.学案编制需要理清选题理由
现在比较流行编制学案,其优点当然是有着较强的针对性,但很多学校就是将几个人单独搞的东西简单拼凑或者就是罗列一些题目,这样的东西价值几何?记得以前有的学校搞“课时通”,每周都要将老师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每道题的选题理由及试图解决什么问题,让每个老师上课前清楚题目的出处和用意。
7.提高教学研究的有效性
以教研、科研为先导,围绕减负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可以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成立研究小组,开展集体研讨、备课,研究过程中应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法与学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加强对高考、考试说明的研究,使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学生、高考的需要,更具有针对性。教师搞教科研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自身的需求;时间与空间,也就是教师缺少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缺少科研的方法,需要专业的引领。这往往需要各方面的支援。
8.指导学生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经过短时间的高中数学学习后,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如何进行高中数学学习的,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包括:课堂学习做笔记的指导;学习新内容的指导;分析问题的指导;作业和课后的复习巩固的指导,等等。指导学生坚持整理课堂笔记,使知识系统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1.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2.教师如何改进教学
高效课堂的前提之一是获得准确的学情分析,并把学情分析落到实处。在传统的教学中,所谓的学情分析的主要来源为学生的作业,或者在课前进行的问卷调查,或是通过阶段练习获得的学生大体的情况等,这些数据并不十分准确可靠。
如何准确把握学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学生的问题,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更精准、有效?数学课堂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课型:(1)新授课;(2)专题复习课;(3)讲评课。针对不同的课型,研究如何将数据有效用于课堂,让数据更有针对性。
如在新授课中,数据主要来源于学生的预习。而学生的预习来源于教师的完整的教学计划。计划内容涵盖:学生预习计划、学生的预习资源、预习的时间规划、数据采集要点、课堂教学、学生预习问题解答、针对性教学、课后作业批改等;教师提前根据教学计划和重难点规划,为学生制订预习计划,为学生推荐预习资源,提供主动学习的资源等;让学生预习作为教学的整体过程之一,通过对学生预习过程的数据采集,让学生的预习数据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针对学生预习中产生的问题、重点和难点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高一学生思维方法要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类型的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学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思维。
4.教会学生进行学数学的自我反思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从实际的算到理论的思。当初中学生第一次走进高中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着自己的意思向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他们认识到数学中的问题所在,思路的矫正,以及对数学更深入的理解。
5.与学生一起在课上探究问题
在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中,如函数、方程与不等式、数例的推进与通项公式,几何知识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数与式、数与形之间有着许多横纵联系,形成一张知识网络。其中许多基本概念、运算法则、定理、性质就如同“节点”,联系彼此。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认知节点处,寻找探究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中自主研究,可以揭示知识发生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6.学案编制需要理清选题理由
现在比较流行编制学案,其优点当然是有着较强的针对性,但很多学校就是将几个人单独搞的东西简单拼凑或者就是罗列一些题目,这样的东西价值几何?记得以前有的学校搞“课时通”,每周都要将老师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每道题的选题理由及试图解决什么问题,让每个老师上课前清楚题目的出处和用意。
7.提高教学研究的有效性
以教研、科研为先导,围绕减负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可以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成立研究小组,开展集体研讨、备课,研究过程中应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法与学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加强对高考、考试说明的研究,使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学生、高考的需要,更具有针对性。教师搞教科研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自身的需求;时间与空间,也就是教师缺少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缺少科研的方法,需要专业的引领。这往往需要各方面的支援。
8.指导学生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经过短时间的高中数学学习后,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如何进行高中数学学习的,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包括:课堂学习做笔记的指导;学习新内容的指导;分析问题的指导;作业和课后的复习巩固的指导,等等。指导学生坚持整理课堂笔记,使知识系统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