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虚拟的诅咒”侵蚀儿童成长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i_w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今年年初,福州一些小学周边商店的“校园诅咒卡”热销。这是一种简单的纸质文具,长约9厘米,宽约6厘米。卡片的正面上方是图案,下方是被诅咒人的名字和内容。卡片的背面有低俗的笑话,印有“秘密传卡”字样。卡上还贴着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意味的符。“我诅咒XX唱歌的时候走音”“我诅咒XX考试不及格”“我诅咒XX吃饭时撑死”……这些都是卡片上的诅咒语。卡片的外包装上写着“此产品可以毁三观、无节操且无下限,请使用者自觉。把自己掉满地的节操扫一扫”,适用人群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无节操无下限乐于毁三观者、热爱重口味者、不开心者、喜欢设计奇葩造型者”。“校园诅咒卡”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有销售。
  “诅咒”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折射出来的是个体内心的快感、发泄、无奈、调侃或者怨恨。“校园诅咒卡”之所以受到小学生的欢迎,是因为其具有情绪宣泄的替代功能。“校园诅咒卡”作为一种表达情绪的工具,为孩子提供了一种宣泄的渠道,但其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的。“我诅咒XX唱歌的时候走音”这句话没有恶意,可以看作一种调侃,但从中可以看出嫉妒的色彩。诅咒对儿童来说,是在背地里说他人的坏话,使他人难堪,其言语的替代功能更多的是消极的、反动的。利用“校园诅咒卡”诅咒他人,对孩子而言,犹如在“发泄室”发泄一番,但本质是不同的—虽然通过卡片能发泄不良情绪,但诅咒是以不健康的方式进行的,容易使心智未成熟的孩子自私和冷漠,甚至可能诱发暴力行为。
  “校园诅咒卡”显示了对流行文化监管的无力。“校园诅咒卡”是流行文化的符号,能传达富有希望的可能性和目的性,这种可能性与目的性可能是消极的、反面的。流行文化侧重感官享受,在其传播过程中容易消解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的价值,瓦解儿童对可能生活道德意义的追求,从而使孩子缺乏道德精神和道德信念。“校园诅咒卡”是以娱乐和消费为主要特质的文化的载体,它强调感性、快乐和满足,在流行技术的引诱下,容易背离个体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追求。“此产品可以毁三观、无节操且无下限”,便是这一价值追求的佐证。在这一价值追求的驱使下,个体容易自私化、庸俗化,容易酿成道德问题。
  “校园诅咒卡”更显示了学校文化对儿童的消极影响。有专家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其以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和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当前,一些地方衡量一所学校优劣,关键的指标是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管理者、教师对学生的分数、排名情有独钟,学生的考试成绩俨然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小学来说,还面临着另外一层压力:小升初考试。多种力量的博弈使得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得时时打足精神比拼高下。一些学校热衷于对儿童的考试成绩排名,对学习优异者赞赏有加,对学习困难者不理不睬。在这样的学校文化环境下,竞争残酷,容易使学生滋生消极人格。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场域中,教师和学生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功利、敏感、猜忌、嫉妒和紧张弥漫其中。“我诅咒XX考试不及格”显示出一种消极的学校文化,妒忌,不合作。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场域中,学生往往缺乏朋友,对他人怀有恶意。“我诅咒XX吃饭时撑死”表现出诅咒者一种深深的怨恨,渲染了一种血淋淋的事实,将其敌意、愤怒、抱怨公开化。
  当前很多中小学热衷追逐学生的考试成绩,从学校管理层到教师群体,单一化的考试成绩评估左右了学校。有专家称,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结果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分数主义、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学改革往往被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对考试成绩热烈追捧,成绩之外的其他素质却关注不够,容易演化为一种充满竞争的学生文化。充满竞争的学生文化主要表现在,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而不是合作的关系。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了与同伴之间的竞争,只有在考试中打败同伴才能胜出而成为佼佼者。在这种竞争的文化氛围下,学生很少有合作的学习,同伴之间也缺乏智慧的分享。激烈的考试竞争使得考试充满火药味。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和同学的关系:不能将同学视为“敌人”,而应将同学看作“对手”,心理没有怨恨和报复,投之以欣赏和认同的目光。
  “校园诅咒卡”作为一种迷信的媒介,看似宣泄了无法言说的情绪,实际上却在问题解决上无计可施—它是一种错位的价值观念,容易使学生扭曲人格,颠倒是非,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卡片似乎教人疏导不良的情绪,实际上却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滋生阴暗心理,无视他人的幸福和快乐。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道德问题。它诱使孩子形成不道德的心理,甚至引发不道德的行为。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虚拟的诅咒”既是一种迷信,也是一种消极的道德文化。针对这样的教育现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以促进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的塑造。
  别让“虚拟的诅咒”侵蚀儿童成长!■
  责任编辑/刘 烨
其他文献
面对教育行业的歪风和“顽症”,他“铁腕”到底;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和未来,他却“柔情”无比。他笑言,自己这辈子没什么大的追求,情愿将一生献给教育;他也担忧,若泸州的教育没有较大改革和发展,那难辞其咎的罪人就是自己。  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他对教育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意。本期专访,我们对话一个真性情的教育局局长—刘涛。  :刘局长,您好。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如今却仍有人慨叹:“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过后,轰轰烈
福田中学:美中滋养,从“心”而育  毗邻景色怡人的中心公园与美丽如画的深南大道,校园里木棉花开,杜鹃盛放,一年四季满目芬芳;精致典雅的壁画诗文,萦绕在耳边的美妙乐曲,时时处处流动诗意。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德育同样如此。深谙此道的福田中学坚持“大德育”理念,善于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元素和载体,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心灵在美中
:廖局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013年,新余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生态文明新余》教育读本为依托开展“生态德育”工作。请问这项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廖茂侦:新余市全面推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道德品
思 索  为何选择“生活体验式”德育  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童南茜在《中国刻不容缓—拯救我们的道德》一书中描述了部分当今社会道德遗失的现象,中国传统道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重新审视学校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已刻不容缓。但是,抓德育费时间、费精力、难见绩效有目共睹,久而久之,教育管理者、教师不免生出无助、厌倦之意,于是便沿袭传统的、易
近年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孩子们开始和这些新玩具形影不离。同时,针对低龄人群开发的应用软件激增,不少家长让iPad充当孩子的保姆或早教工具。专家指出,用iPad做早教機并非不可,但一定要适度,否则很可能教育的目的没达到,反倒对孩子的心理、视力、颈肩造成损伤。专家建议,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1.自己不当着孩子的面玩电子产品,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2.不把电子产品作为“交易筹码”,比如“
“我校从2008年就开始了德育课程化建设的探索,八年来,燕柳师生精心打造校园的各种活动,将德育贯穿其中,在活动中着重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和行为养成,逐步确立了螺旋递进的德育目标、生动丰富的德育内容以及切实可行的德育策略。如今,燕柳小学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德育已经渗透到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角角落落。”燕柳小学的韩爱民校长自豪地对前来参观的记者介绍到。八年前,燕柳小学还是一所位于市区的薄
“人文滋养,个性成长”是成都七中多年来办学特色的浓缩和提炼,也是学校长期坚持的办学方向。它的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也是成都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特色写照。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幽美、充满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创供最适宜的条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实施  1.注重学校文化建设,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学校文化是人文
随着《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让校园足球备受关注。实施校园足球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而且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青岛上清路小学近年来以“快乐足球”为理念,构建了校园足球发展框架,践行着“强身健体、培植精神、凝聚力量、放飞梦想”的校园足球发展目标。学校以快乐足球为突破口促进阳光体育工作全面发展,实现了“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的德育发展目标。  足球文化引领孩子健
伍志燕,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谢延洵,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发现一:学生使用网络具有普遍性、学习性、娱乐性、交互性及创作性等基本特征。  发现二:学生广泛使用网络,且使用网络的目的各异。  发现三: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积极的影响,体现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彰显个性、释放压力;增强独立、平等、民主意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发
摘 要 学校为更好地承担立德树人重任,学校道德教育必然要回归人性与价值。关注儿童情感体验的品格教育,就是真正立足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道德学习机制,关注儿童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品格与道德素养形成,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自信与自觉,以期使学校德育实现全面育人与保持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 键 词 人性与价值;关怀;儿童情感体验;品格教育  作者简介 李亚娟,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儿童发展与德育研究中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