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佃坤 1985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客座教师、山东印社社员、济南青年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以约社成员、晋阳印社社员。200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工作室。作品多次获奖入展全国及省级展览。
去年写过一篇短文叫《寻找一盏灯》,其实每个人在艺术创作中的自我实现都是在寻找一盏灯。这盏灯忽明忽暗、忽远忽近,只有内心能感知到,它确实在那里,在那里引领你前进。
古人讲的经验、道理总是正反两方面的,让后人自己去体悟。幸好是让后人去体悟才有了后来的千变万化和绚烂多彩。几千年文化所产生的厚度一层又一层地笼罩在历史所留下来的一切痕迹之下。一千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了一千种哈姆雷特的存在。但这种体悟和感知却又都是真切的,这也是书为心画吧。
现在图像似乎被无表情地复制、传输、泛滥,古人那么多的说辞都已显得苍白无力,人们见的真东西、假东西、好东西多了。那么多的激动来不及表述,这种体验和情感慢慢变得麻木和熟视无睹。“文则数言成其意,画则一字见其心也”。民间残纸半字给我带来的是真实的激动,它质朴地透着一种神性,一种自由和浪漫。我醉心于古人刻画痕迹、砖瓦陶文、骨签、刻画金文、黄肠石刻、敦煌文书和碑版石刻等等来自民间的一切表述。这种恣意生长的、歪歪曲曲的传统,透着一种坚定与苍茫。这种自我逍遥不是放逐,是“游于艺,不逾矩”,也是自我体悟的一种方式。“豪华落尽是淳真”是大雅之境,是时而低吟,时而高歌但不拿腔捏势,自然而然的进入佳境,不是激情满纸空留余恨和漫无目地的流浪,所以我只能说是拾荒民间的自我逍遥吧。
拾荒民间也是对主流书法同时期作品的一个认知、一种补充。如同两汉时期的篆隶碑刻和同时期的刻画金文、汉长安城骨签、砖瓦陶文、刑徒砖、民间残纸、文书等等它和主流书法是一个整体,不应该是被割裂的两个部分。这种对民间的体悟却需要揭开几千年文化的笼罩来触摸自然真实,它比被油腻了的经典更具有神性。它也总是拍打着堂而皇之的正统和没主见的“继承者”的脸蛋。它荒诞不羁,调侃样的吊儿郎当,但笔触却同样细腻和深刻。之所以动人也是因为它莽撞的质朴和虔诚。没主见的“继承者”虚伪地想掩盖真实,即便是再怎样浓脂艳抹也是一种抛筋露骨的假象。
对于民间书法还有待重新发掘和认识,拾荒民间的自我逍遥是我近期学书的一种状态,也愿真切、大雅。
去年写过一篇短文叫《寻找一盏灯》,其实每个人在艺术创作中的自我实现都是在寻找一盏灯。这盏灯忽明忽暗、忽远忽近,只有内心能感知到,它确实在那里,在那里引领你前进。
古人讲的经验、道理总是正反两方面的,让后人自己去体悟。幸好是让后人去体悟才有了后来的千变万化和绚烂多彩。几千年文化所产生的厚度一层又一层地笼罩在历史所留下来的一切痕迹之下。一千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了一千种哈姆雷特的存在。但这种体悟和感知却又都是真切的,这也是书为心画吧。
现在图像似乎被无表情地复制、传输、泛滥,古人那么多的说辞都已显得苍白无力,人们见的真东西、假东西、好东西多了。那么多的激动来不及表述,这种体验和情感慢慢变得麻木和熟视无睹。“文则数言成其意,画则一字见其心也”。民间残纸半字给我带来的是真实的激动,它质朴地透着一种神性,一种自由和浪漫。我醉心于古人刻画痕迹、砖瓦陶文、骨签、刻画金文、黄肠石刻、敦煌文书和碑版石刻等等来自民间的一切表述。这种恣意生长的、歪歪曲曲的传统,透着一种坚定与苍茫。这种自我逍遥不是放逐,是“游于艺,不逾矩”,也是自我体悟的一种方式。“豪华落尽是淳真”是大雅之境,是时而低吟,时而高歌但不拿腔捏势,自然而然的进入佳境,不是激情满纸空留余恨和漫无目地的流浪,所以我只能说是拾荒民间的自我逍遥吧。
拾荒民间也是对主流书法同时期作品的一个认知、一种补充。如同两汉时期的篆隶碑刻和同时期的刻画金文、汉长安城骨签、砖瓦陶文、刑徒砖、民间残纸、文书等等它和主流书法是一个整体,不应该是被割裂的两个部分。这种对民间的体悟却需要揭开几千年文化的笼罩来触摸自然真实,它比被油腻了的经典更具有神性。它也总是拍打着堂而皇之的正统和没主见的“继承者”的脸蛋。它荒诞不羁,调侃样的吊儿郎当,但笔触却同样细腻和深刻。之所以动人也是因为它莽撞的质朴和虔诚。没主见的“继承者”虚伪地想掩盖真实,即便是再怎样浓脂艳抹也是一种抛筋露骨的假象。
对于民间书法还有待重新发掘和认识,拾荒民间的自我逍遥是我近期学书的一种状态,也愿真切、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