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多诺认为整个西方文化传统都被同一性逻辑所统摄着,只不过从古希腊时期到后现代社会都在进行着新瓶装老酒式的重复演绎。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生活中的市场同一性法则,无时无刻不在钳制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不打破这个同一性逻辑,人的思想和现实生活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而凡是在现实不自由中所宣称的自由,都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人,必然会遭遇一种生存论的困境,阿多诺则给出了一个可能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阿多诺;同一性逻辑;否定的辩证法
一、哲学史上的同一性逻辑及其现代演绎
阿多诺晚年在他的《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确证出了其整个思想发展的逻辑主线。那就是他对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同一性逻辑的证伪。即从爱利亚学派发端的去追寻那“变”中之“不变”、“多”中之“一”的形而上学。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的康德哲学的主要功绩是将这个“一”悬置到彼岸世界而成为自在之物,然后再将人的认识拉回到物质表象。康德指认出了这个认知构架,而这个认知构架先前却被误认为是客观本体,这是其思想的意义所在。可是,康德依然是在用他那所谓的先验统觉,把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世界进行归一。阿多诺深刻的领悟到了这一点,他还认为是费希特夸张的将康德哲学确立的主体同一性给表现出来了。就他而言,康德哲学所隐含的内容仍然是一种统治者的话语:“非我和一切最终我认为属于自然的东西都是劣等的,因此,自我保护的思想的统一体可以肆意的去消灭它们”。当然这种同一在康德之前还有柏拉图的相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中世纪基督教的上帝(神话的绝对本质之逻各斯)等。而在康德之后,则有费希特的自我、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在近现代以来,不管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还是尼采和叔本华,甚至是萨特等人,都不过是以新的花样布展出这个同一性逻辑。阿多诺将这种以主体性吞噬对象的情形称之为唯心主义的狂怒。最多不过是,以前那个绝对观念现在却又有了新的叫法,“权力意志”或者“意向性”或者“存在”等等。当然,这其中海德格尔比较特殊的一位,以阿多诺的界定,他只是反对了“在者”式的石化了的本体论,在更深层面上却运用系动词的功能化建构起了一种隐性本体论。然而,这不过都是人类主体的同一性陷阱的不同变种。阿多诺的名言是:“自笛卡儿以来,凡是叫做现象论的,即是主体神奇般地变成了自身定义的依据”。不难看出,这也是德里达、福科和德鲁兹这些后现代思想家们的逻辑起点。
阿多诺认为同一性哲学在资本主义阶段的现实社会基础,正是那个在商品经济中发生的交换原则,这里他运用了自己引以为傲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分析方法。“交换原则把人类劳动还原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一般概念(抽象),由此从根本上与同一化原则相似。商品交换是这一原则的社会模式,没有这一原则就不会有任何交换。正是通过交换,不同一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成果成了可通约的同一。再讲这个原则加以扩展,就使得整个世界都成为同一的了,成为了总体。”也是在这里,阿多诺做了进一步的逻辑推进,他认为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疯狂血腥,特别是纳粹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彻底的宣判了主体同一性原则的死亡。在某种逻辑相似性的同构中,同一性则畸变成了种族大灭绝的绝对同一性,再进一步说,也正是它告示了整个西方同一性文化的死亡和失败。
阿多诺虽然批评唯心主义的同一原则,也不想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并不是简单地回到旧唯物主义(实在论)以及实证主义,因为这二者也从其他角度把另一种肤浅的同一性确证出来,人则直接变成了隶属于自然物质系统等级中的一个层级。因为“批判思想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客体放在一度被主体所占据的,但现在已空出的位置上。客体在这里将不过是一种偶像。批判思想的真正目的是让制约人自由发展等级制消除。”实证主义反对形而上学,要求人们不要再去找寻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本质,这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将人们锁定在现实资本主义市场过程的同一性操纵和支配之中。对此,他写下了一段冷幽默式的句子:最新风格的乡巴佬不会在“背后世界”的问题上让自己陷入苦恼中,而是会高兴地购买“台前世界”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出售给他的东西。就是通过这样魔术般的变幻,实证主义就成了意识形态。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很不满意恩格斯制造出了一种物质第一的本体论,这不过只是简单地翻转了黑格尔而已。他认为中晚期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却并非如此。所以,他明确反对用人本主义地逻辑理路来反注青年马克思早期作品的做法。
从这里看来,谨守否定的辨证法的阿多诺也许不屑于像福科之流去做那种后现代的逻辑推进,福科如此着迷于建构那种边缘化的后现代生活方式是走向了上述逻辑的极端。由此,当1968年学生军们依据《单向度的人》中的“文化大拒绝”的逻辑起来造反时,他明确表示反对,甚至出庭指证自己的研究生克拉尔(左派学生领袖)。饶有兴味的是,阿多诺在自己的声明中称:“根本没有想到人们会用炸弹来实现我当初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后来哈贝马斯也批评后现代主义是最大的保守主义,因为什么都反对也就是不反对,颠覆一切不可能性的背后必是维护现状的难言之隐。
阿多诺则倡导主体与客体之间能达成一种新型的乃至“和平”的伙伴关系。也就是他通常所说的“那种没有支配,而只有差异相互渗透的特别状态”。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将直接取决于人和人之间以及人类和其对立面之间的那种和谐的实现。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事物之间有差异的交往,具体点说,就是指“集体主观性、个体主观性与客观世界”像星丛通过力场相互作用后的一种三星集结的状态。当然,业内人士都知道,后来的哈贝马斯则继承了阿多诺的这笔精神遗产,在此基础上才扩展出一种摆脱了劳作层面的交往理论。这是一种非奴役性和非架构性的关系。我们当然有理由认为,这里的阿多诺已经表达出一种伦理精神,甚至直接成为了哈贝马斯的理论母体。所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和罗尔斯都企图通过牺牲伦理的普适性的本质内容,对普适性进行程序主义转向来拯救前者,由此他们各自写出了一部“去根式”的“伦理神话学”。
二、自由与不自由的背反 人的自由问题是在现实社会生存领域中,哲学思考必须要面对的重大主题,自古如此。在学术思想史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首先担负起了关于“自由(Freedom)”的思想革命。这是启蒙运动思想中的闪光面。康德甚至认为,不朽、上帝、自由这三者是可以并存在一起的。但阿多诺的视野却相当独到,他认为资产阶级的这种逻辑扩张从一开始就是矛盾性的:虽然反抗了旧的压迫,但却在另一个端口制造了新的压迫。当然,我们都知道这里的旧压迫指的是封建专制主义,而新压迫则是指资本主义本身,以及它以合理性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政治力量所造成的物化和异化。当然相较于封建专制主义,资本主义还是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不过“新的压迫恰恰就隐藏在它的合理性原则本身之中”。康德、李嘉图、黑格尔都认识到了,一种自然法则支配了交换市场的运转,任何人在“看不见的手”及“理性之狡计”面前想要自由都是在痴心妄想。但是,可怕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却告诉人们它自己正是以自由为前提的。借用莫里哀戏剧里的一句台词:故弄玄虚是资本主义的精神特质。实际上,资本主义制度所实现出来的自由,从一开始就已经不知不觉的受到限制了,不管是经济生活还是政治生活中,自由都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放纵与为所欲为,并非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作为自由存在空间的工具性的合理法则仍然是压迫性的东西。康德实践哲学中那个著名的二律背反的观点也就是才从这里延伸出来的。
阿多诺追述道,资本主义的“世界精神本身开启了主观主义的那种顽固不化的科学观念,它旨在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而又经验的理性科学体系,并非为了理解一个本身客观的但却里里外外地都被操纵的现实社会”。一方面“拒绝形而上学”,一方面却布展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本质遮蔽的工具理性认知模式。这里发生的状况是,方法武断地抹去了它本身应该认识的对象,导致的结果则是资产阶级法理重在形式(手段与程序)的合法性,至于在形式的平等和形式的自由背后发生了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则是不重要的。就像在美国司法中著名的那个“辛普森案”一样,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但指证他犯罪的证据获得途径由于不符合法律程序而不能被法官采信,所以凶手被判“无罪释放”。这就是形式合理性的法理制度的严重缺陷。
这当然是马克思惯用的理论批判逻辑,资产阶级的确只需要出发点上的平等和自由,而通过自由地出卖劳动力,人们丧失了自由——劳动力归资本家支配。因此在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当中发生的那些骇人听闻的血腥事情,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不会去过问甚至有意去遮蔽的。阿多诺之所以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完全因之于他对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著作的深入理解,从中透视出了具有强大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哲学批判思想,而这种逻辑可以说直接通向后现代及后马克思思潮。换句话说,如不能理解马克思的中晚期经济学作品中蕴涵的深刻哲学思想,尤其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那么后现代思潮中的那些天书是不可能被解读的。比如拉康、齐泽克、德里达这些巫师般的思想大师们的那些文本。
阿多诺说,在现实的不自由中标榜的所谓思想自由,一定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现实在运行中,必然会导致新的同一性思维原则,并且它以认知必然性为归宿。在这种思维范式里,思考对象和思想者本身同样都存在着被强制,也就是所谓的“反思的体制化”。现实的不自由决定了精神的不自由,理性同一性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同一性是同构的产物。因此,在这种真实的不自由中言说自由只能是主体幻想的癔症。明明不自由却被告知是自由的,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不过是为了维护当下的统治,并使其更加精巧和稳固罢了。阿多诺戏虐式的说道:从历史哲学的观点看,精神分裂症是关于主体的真理。
三、人的归宿:那个黑夜
后来,德鲁兹却将阿多诺的那些观点挪用和歪曲的称之为解放性的过程性的精神分裂伦理学。更甚者,在这种商品——市场经济的同一化法则中,根本找不到直接的伦理对象,因为控制着这个世界运作的是只“看不见的手”。人们越是原子孤立化,社会也就越强大。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人只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客体而不是主体,尽管人们自以为是主体。从这里,阿尔都塞才发展了自己历史进程中的“无主体”思想,人只不过是社会历史这部滚滚向前的大机器上可替换的一个部件、一个职能。一切都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只有自己。
后记
十余载前购得张一兵教授的这本《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便一直爱不释手。多年以来,不下十数遍的拜读,更是心得颇丰。阿多诺思想的深邃,张老师精准的解读,让笔者这样一个初入哲学殿堂之门的后生竟然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和生活的时代的认知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而不由得豁然开朗。也为思想文化中的同一性逻辑统摄人们的现实生活,并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而更甚、更隐蔽感到忧虑。好在,那些先哲们已经为我们指明方向。希望,总还是有的。(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08.
[3][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关键词:阿多诺;同一性逻辑;否定的辩证法
一、哲学史上的同一性逻辑及其现代演绎
阿多诺晚年在他的《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确证出了其整个思想发展的逻辑主线。那就是他对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同一性逻辑的证伪。即从爱利亚学派发端的去追寻那“变”中之“不变”、“多”中之“一”的形而上学。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的康德哲学的主要功绩是将这个“一”悬置到彼岸世界而成为自在之物,然后再将人的认识拉回到物质表象。康德指认出了这个认知构架,而这个认知构架先前却被误认为是客观本体,这是其思想的意义所在。可是,康德依然是在用他那所谓的先验统觉,把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世界进行归一。阿多诺深刻的领悟到了这一点,他还认为是费希特夸张的将康德哲学确立的主体同一性给表现出来了。就他而言,康德哲学所隐含的内容仍然是一种统治者的话语:“非我和一切最终我认为属于自然的东西都是劣等的,因此,自我保护的思想的统一体可以肆意的去消灭它们”。当然这种同一在康德之前还有柏拉图的相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中世纪基督教的上帝(神话的绝对本质之逻各斯)等。而在康德之后,则有费希特的自我、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在近现代以来,不管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还是尼采和叔本华,甚至是萨特等人,都不过是以新的花样布展出这个同一性逻辑。阿多诺将这种以主体性吞噬对象的情形称之为唯心主义的狂怒。最多不过是,以前那个绝对观念现在却又有了新的叫法,“权力意志”或者“意向性”或者“存在”等等。当然,这其中海德格尔比较特殊的一位,以阿多诺的界定,他只是反对了“在者”式的石化了的本体论,在更深层面上却运用系动词的功能化建构起了一种隐性本体论。然而,这不过都是人类主体的同一性陷阱的不同变种。阿多诺的名言是:“自笛卡儿以来,凡是叫做现象论的,即是主体神奇般地变成了自身定义的依据”。不难看出,这也是德里达、福科和德鲁兹这些后现代思想家们的逻辑起点。
阿多诺认为同一性哲学在资本主义阶段的现实社会基础,正是那个在商品经济中发生的交换原则,这里他运用了自己引以为傲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分析方法。“交换原则把人类劳动还原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一般概念(抽象),由此从根本上与同一化原则相似。商品交换是这一原则的社会模式,没有这一原则就不会有任何交换。正是通过交换,不同一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成果成了可通约的同一。再讲这个原则加以扩展,就使得整个世界都成为同一的了,成为了总体。”也是在这里,阿多诺做了进一步的逻辑推进,他认为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疯狂血腥,特别是纳粹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彻底的宣判了主体同一性原则的死亡。在某种逻辑相似性的同构中,同一性则畸变成了种族大灭绝的绝对同一性,再进一步说,也正是它告示了整个西方同一性文化的死亡和失败。
阿多诺虽然批评唯心主义的同一原则,也不想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并不是简单地回到旧唯物主义(实在论)以及实证主义,因为这二者也从其他角度把另一种肤浅的同一性确证出来,人则直接变成了隶属于自然物质系统等级中的一个层级。因为“批判思想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客体放在一度被主体所占据的,但现在已空出的位置上。客体在这里将不过是一种偶像。批判思想的真正目的是让制约人自由发展等级制消除。”实证主义反对形而上学,要求人们不要再去找寻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本质,这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将人们锁定在现实资本主义市场过程的同一性操纵和支配之中。对此,他写下了一段冷幽默式的句子:最新风格的乡巴佬不会在“背后世界”的问题上让自己陷入苦恼中,而是会高兴地购买“台前世界”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出售给他的东西。就是通过这样魔术般的变幻,实证主义就成了意识形态。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很不满意恩格斯制造出了一种物质第一的本体论,这不过只是简单地翻转了黑格尔而已。他认为中晚期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却并非如此。所以,他明确反对用人本主义地逻辑理路来反注青年马克思早期作品的做法。
从这里看来,谨守否定的辨证法的阿多诺也许不屑于像福科之流去做那种后现代的逻辑推进,福科如此着迷于建构那种边缘化的后现代生活方式是走向了上述逻辑的极端。由此,当1968年学生军们依据《单向度的人》中的“文化大拒绝”的逻辑起来造反时,他明确表示反对,甚至出庭指证自己的研究生克拉尔(左派学生领袖)。饶有兴味的是,阿多诺在自己的声明中称:“根本没有想到人们会用炸弹来实现我当初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后来哈贝马斯也批评后现代主义是最大的保守主义,因为什么都反对也就是不反对,颠覆一切不可能性的背后必是维护现状的难言之隐。
阿多诺则倡导主体与客体之间能达成一种新型的乃至“和平”的伙伴关系。也就是他通常所说的“那种没有支配,而只有差异相互渗透的特别状态”。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将直接取决于人和人之间以及人类和其对立面之间的那种和谐的实现。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事物之间有差异的交往,具体点说,就是指“集体主观性、个体主观性与客观世界”像星丛通过力场相互作用后的一种三星集结的状态。当然,业内人士都知道,后来的哈贝马斯则继承了阿多诺的这笔精神遗产,在此基础上才扩展出一种摆脱了劳作层面的交往理论。这是一种非奴役性和非架构性的关系。我们当然有理由认为,这里的阿多诺已经表达出一种伦理精神,甚至直接成为了哈贝马斯的理论母体。所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和罗尔斯都企图通过牺牲伦理的普适性的本质内容,对普适性进行程序主义转向来拯救前者,由此他们各自写出了一部“去根式”的“伦理神话学”。
二、自由与不自由的背反 人的自由问题是在现实社会生存领域中,哲学思考必须要面对的重大主题,自古如此。在学术思想史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首先担负起了关于“自由(Freedom)”的思想革命。这是启蒙运动思想中的闪光面。康德甚至认为,不朽、上帝、自由这三者是可以并存在一起的。但阿多诺的视野却相当独到,他认为资产阶级的这种逻辑扩张从一开始就是矛盾性的:虽然反抗了旧的压迫,但却在另一个端口制造了新的压迫。当然,我们都知道这里的旧压迫指的是封建专制主义,而新压迫则是指资本主义本身,以及它以合理性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政治力量所造成的物化和异化。当然相较于封建专制主义,资本主义还是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不过“新的压迫恰恰就隐藏在它的合理性原则本身之中”。康德、李嘉图、黑格尔都认识到了,一种自然法则支配了交换市场的运转,任何人在“看不见的手”及“理性之狡计”面前想要自由都是在痴心妄想。但是,可怕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却告诉人们它自己正是以自由为前提的。借用莫里哀戏剧里的一句台词:故弄玄虚是资本主义的精神特质。实际上,资本主义制度所实现出来的自由,从一开始就已经不知不觉的受到限制了,不管是经济生活还是政治生活中,自由都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放纵与为所欲为,并非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作为自由存在空间的工具性的合理法则仍然是压迫性的东西。康德实践哲学中那个著名的二律背反的观点也就是才从这里延伸出来的。
阿多诺追述道,资本主义的“世界精神本身开启了主观主义的那种顽固不化的科学观念,它旨在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而又经验的理性科学体系,并非为了理解一个本身客观的但却里里外外地都被操纵的现实社会”。一方面“拒绝形而上学”,一方面却布展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本质遮蔽的工具理性认知模式。这里发生的状况是,方法武断地抹去了它本身应该认识的对象,导致的结果则是资产阶级法理重在形式(手段与程序)的合法性,至于在形式的平等和形式的自由背后发生了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则是不重要的。就像在美国司法中著名的那个“辛普森案”一样,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但指证他犯罪的证据获得途径由于不符合法律程序而不能被法官采信,所以凶手被判“无罪释放”。这就是形式合理性的法理制度的严重缺陷。
这当然是马克思惯用的理论批判逻辑,资产阶级的确只需要出发点上的平等和自由,而通过自由地出卖劳动力,人们丧失了自由——劳动力归资本家支配。因此在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当中发生的那些骇人听闻的血腥事情,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不会去过问甚至有意去遮蔽的。阿多诺之所以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完全因之于他对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著作的深入理解,从中透视出了具有强大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哲学批判思想,而这种逻辑可以说直接通向后现代及后马克思思潮。换句话说,如不能理解马克思的中晚期经济学作品中蕴涵的深刻哲学思想,尤其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那么后现代思潮中的那些天书是不可能被解读的。比如拉康、齐泽克、德里达这些巫师般的思想大师们的那些文本。
阿多诺说,在现实的不自由中标榜的所谓思想自由,一定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现实在运行中,必然会导致新的同一性思维原则,并且它以认知必然性为归宿。在这种思维范式里,思考对象和思想者本身同样都存在着被强制,也就是所谓的“反思的体制化”。现实的不自由决定了精神的不自由,理性同一性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同一性是同构的产物。因此,在这种真实的不自由中言说自由只能是主体幻想的癔症。明明不自由却被告知是自由的,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不过是为了维护当下的统治,并使其更加精巧和稳固罢了。阿多诺戏虐式的说道:从历史哲学的观点看,精神分裂症是关于主体的真理。
三、人的归宿:那个黑夜
后来,德鲁兹却将阿多诺的那些观点挪用和歪曲的称之为解放性的过程性的精神分裂伦理学。更甚者,在这种商品——市场经济的同一化法则中,根本找不到直接的伦理对象,因为控制着这个世界运作的是只“看不见的手”。人们越是原子孤立化,社会也就越强大。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人只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客体而不是主体,尽管人们自以为是主体。从这里,阿尔都塞才发展了自己历史进程中的“无主体”思想,人只不过是社会历史这部滚滚向前的大机器上可替换的一个部件、一个职能。一切都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只有自己。
后记
十余载前购得张一兵教授的这本《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便一直爱不释手。多年以来,不下十数遍的拜读,更是心得颇丰。阿多诺思想的深邃,张老师精准的解读,让笔者这样一个初入哲学殿堂之门的后生竟然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和生活的时代的认知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而不由得豁然开朗。也为思想文化中的同一性逻辑统摄人们的现实生活,并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而更甚、更隐蔽感到忧虑。好在,那些先哲们已经为我们指明方向。希望,总还是有的。(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08.
[3][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