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太平洋航线运行中的日苏中立关系(1941—1945)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北太平洋航线是指二战时期,美国将《租借法案》的援助国扩及苏联,援苏物资主要通过四条航线运抵苏联。北太平洋航线即为其中之一,该航线对于充实苏联的战时物资有一定的价值。由于该线是当时唯一途径日苏边界的航线,只有在日本保证不攻打苏联的情况下,该线才可正常通行。而日本选择遵守《日苏中立条约》则使该航线的通行有了条约上的保障,同时,战时日苏之间的微妙关系也给该线的顺利运行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关键词 北太平洋航线 《日苏中立条约》 日苏关系
  作者简介:刘佳楠,黑龙江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8.216
  二战时期美国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为援助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西斯国家,颁布了于1941年3月11日生效的《租借法案》,苏德战争爆发以后,罗斯福认识到苏联对于抵挡德国法西斯的重要意义,同年10月美国将苏联纳入《租借法案》的受援国范围。美国主要通过四条航线将租借物资运抵苏联,北太平洋航线是唯一一条途经日苏边界的航线。但国内多数研究性文章只是将从美国西海岸到苏联东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这条北太平洋航线一笔带过,甚至由于“符拉迪沃斯托克与苏联战场之间横亘着广袤寒冷的西伯利亚” 想当然地给它贴上价值不大的标签。而实际上,“美国根据租借法提供给苏联的援助,相当数量的物资是通过北太平洋航线进入西伯利亚地区的。” 本文主要探析北太平洋航线及战时日苏关系。
  一、 北太平洋航线概况
  (一)北太平洋航线的背景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德国猛烈进攻并迅速占领了部分北欧国家,接着法国投降,英国面临极大威胁,整个西欧大陆笼罩在恐怖的战争气氛之中。美国日益感受到德国的侵略扩张对自身利益的威胁,于是美国逐渐放弃以《中立法案》为标志的“孤立主义”的外交策略,决定加强对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援助。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法案规定授权总统可以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用品。美国随即开始大规模地援助英国。
  然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的爆发,扭转了美国对战局的看法,罗斯福坚信纳粹德国才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苏联越是能够成功地抵抗德国的东进步伐,就越对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在同年10月,美国暂时放弃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敌视态度,将《租借法案》的受援国范围扩大到苏联,向其提供大量战略物资。战时租借物资的运送主要通过四条航线,北太平洋航线为其中之一,路程最长且运量最大,该航线于1941年10月正式开启,并于1945年8月终止。
  (二)北太平洋航线的运输情况
  该航线的运行路径主要是以美国西海岸上的港口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和哥伦比亚 为始发地,途径阿留申群岛及千岛群岛,最后通过拉彼鲁兹海峡抵达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在冬季拉彼鲁兹海峡处于结冰期时,苏联船只便从九州岛南部进入日本海,然后通过对马海峡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 夏季,为了避开日方的检察,装有军事物资的船只会将部分物资卸载于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以减少船只的排水量,这样就能穿过黑龙江河口经由鞑靼海峡而进入日本海。
  该航线总距离较长,上述海运线的总距离是6000英里,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的近乎40万辆装满租借物资的铁路汽车经由西伯利亚大铁路最终到达苏联工业中心还需5000英里的路程。虽然该航线运输距离较长,但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可以稳定地为苏联源源不断地提供战时物资。
  对俄议定书系列是美国援助苏联的主要依据,笔者结合现有资料将这一过程分为七个时期:议定书出台前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议定书时期、里程碑协议时期以及租借终止期。通过表1,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掌握每个文件执行过程中北太平洋航线所运物资的种类和运量等方面的相关信息。
  从上述美国国务院公布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援助的报告》可以看到,这条航线主要用来运输粮食、原材料及卡车公路车、铁路机车等非军事物资。其原因在于,虽然日苏两国严格遵守了《日苏中立条约》 ,使得该运输线在二战期间直到1945年8月未曾被破坏。但日苏之间的这种中立关系并不十分牢固,用来运输货物的船只只有悬挂苏联国旗才能安全运行,加之,运输船只经过日本范围内时会接受日军检察,日方禁止该线的船只运送军事物资。
  它也是把生产于美国西部各州的商品和材料送到苏联的最实用的路线。在二战期间,北太平洋航线承载了源源不断地来自于美国西海岸的货物,并且这些货物占送往苏联的租借物资总量的50%。 1943年到1945年这三年的太平洋航线年运量均可达到同年总运量的一半左右,这些数据证明了太平洋航线对于苏联战时物资的输入颇有贡献。伴随着苏联对日宣战以及《租借法案》计划的中止,该航线最终于1945年9月终止运行。
  二、北太平洋航线运行中体现的日苏关系
  (一)20世纪30年代的日苏关系
  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日苏关系是大背景。这一时期的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利用对外发动战争的办法来摆脱困境。
  日本国内市场相对狭小而又缺乏资源,日本统治阶级一直将“满蒙”视作日本的“生命线”,在这种潜在背景下,日本发动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战争。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与苏联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各自把持着“南满”与“北满”势力范围。起初,日本并不敢轻易冒犯苏联,因为日本自身无力再与苏联对抗而且日本对苏联远东军队的实力有所忌惮。直到日本政府得知苏联愿意对中国东北地区采取“不干涉”政策后,日本才敢于去执行对东北的大规模军事占领行动。   苏联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以保持与所有邻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为基础。此时的苏联希望日本不把侵略矛头指向自己,极力提议与日本签订两国互不侵犯条约。1931年12月31日,李维诺夫向途径莫斯科的前日本驻法国大使芳泽兼吉提议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 这是苏联方面首次向日本提出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请求。苏联在坚持希望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也不断在其远东领土上增加军力。而日本方面为了对美英等国掩护自己的侵华行径,其对苏联提出的缔结日苏条约的态度一直很冷淡。然而日军在张鼓峰事件(1938)和诺门坎事件(1939.08.31)中的惨败,标志着其对苏强硬政策已无以为继。
  日本在军事上遭到失败后,又在外交上遭到了失败。随着欧洲局势的变化,日本的同盟国德国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随即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还鼓动日本也与苏联签订条约,这样,日本只好收起对苏强硬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东南亚殖民地成了“真空”地带,与此同时,日本侵华范围的不断南扩已经危及到西方国家的在华利益,矛盾愈加尖锐化,使得日本急于在战略物资供应上摆脱对英美等国的依赖。尤其是美国于1940年9月开始实施的石油禁运措施,更加促使日本“南进”,以便得到东南亚地区丰富的战略物资。此外,就当时的日苏两国与日美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来看,北方的苏联远东军占优势,而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军力较为薄弱。以上都为日本最终选择“南进”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
  基于上述的情况,日本就需要和平地处理对苏关系,尽力减少或完全防止与苏联发生正面冲突,以确保能全力实施“南进”战略。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日本是苏联敌国德国的同盟国,而苏联是日本敌国美国的同盟国,日苏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断遭受挑战,尽管日苏间的中立关系整个二战期间曾经濒临破产,但是就是在这种不断动荡的形势下,两国艰难地维持了这段中立关系。不可否认,这段极为特殊的中立关系给战时的日苏两国均带来了影响。尤其对北太平洋航线在战时的正常通航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二)日“攻”苏“守”
  在苏德战争初期的战场形势不利于苏联的情况下,日本的中立对苏联保证单线作战十分必要,因而日苏关系呈现为日“攻”苏“守”的特点。北太平洋航线的路线是经过日苏边界的,日苏边界是位于北太平洋上的库页岛与日本北海道之间的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日苏中立条约》的存在即以条约的形式保证了这条日苏边界线的和平。在通常情况下,日方不会给航行在美国与苏联的太平洋港口之间的苏联船只制造麻烦, 这与德国海军捕获中立国船只的敌对行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几乎是在整个二战期间,太平洋航线成为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最安全的路径。
  尽管该航线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体现了日苏在战时较为微妙的复杂关系。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后,苏联方面尤为重视日本是否会继续遵守《日苏中立条约》。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多次询问日本政府的立场,而日方提出“日本政府是否遵守中立条约要根据今后的形势发展变化”。可见,此时的日本还有帮助德国夹击苏联的打算。然而苏德战场没有向有利于德国的趋势发展,日本在推行南进政策的过程中与美国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使美国对日本石油“禁运”,导致日本很快挑起了太平洋战争。此时的日本最终明确保证日本会继续承认《日苏中立条约》的有效性。
  历史表明,当战争形势对日本有利时,日本则企图破坏日苏之间的中立关系。日本毕竟只是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如果经符拉迪沃斯托克运输的军事物资数额过大,日本就会处于非常微妙的立场。而苏联政府指责日本对此的不安是毫无道理的,苏联坚称自己很早以前就使用这条航线进口美国商品。在此期间,日苏之间又因苏联船只收到日本监视、炸毁事件而发生过摩擦。例如,1941年12月,通往千岛群岛的欧内科塔海峡的苏联“库兹内克斯特罗伊”号船收到日本监视船的检查,并被责令迂回到对马海峡。苏联大使就此事向日方提出抗议,日本外务次官西春彦解释道:“日本现在处于战争状态,当时在宗谷海峡周边存在很多监视船,但并不是要封锁千岛群岛的海峡。”
  (三)苏“攻”日“守”
  然而,随着二战整体局势的发展变化,日本国的对外政策立场发生了转变。当战争形势对日本不利时,日本又会拼命地维持日苏两国之间的中立关系,从而使日苏关系呈现为苏“攻”日“守”的特点。例如,日本在积极准备对美国开战的同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苏联是否能够遵守《日苏中立条约》。因为只有苏联遵守中立,日本才能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也更加注意不刺激苏联,反过来减轻了日本对太平洋航线的苏联船只的干预。
  尤其是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日本越来越关心苏联方面是否能够真正遵守两国之間的中立关系。1942年6月,日本在中途岛战败后,越来越处于劣势地位,日本甚至主动让步来换取苏联对日本的中立关系,而苏联在处理对日关系上显得更加自主。例如,日本于1943年4月先后两次以属于美国转让船只为由,扣留了三艘航行于宗谷海峡的苏联运输船。然而在苏联方面提出强烈抗议之后,日本方面为了维持日苏中立关系,只好乖乖地迅速释放被扣留的船只。此后,对于此类事情的发生,日本只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三、结论
  根据东亚局势的不断变化情况,日苏两国从自身的国家战略利益出发而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随后爆发的二战中,日苏两国都没有支撑自身两面作战的实力,因此日苏两国默契地选择在战争时期严格遵守中立条约,这样的中立关系恰恰保证了苏联为接受美国提供的租借物资所开辟的北太平洋航路的正常运行。但日苏两国也不是完全甘心地为对方提供便利,可以说,战局越有利的一方越敢于向对方发出挑战,这也导致了日苏两国在北太平洋海域上演了这种较为微妙的中立关系。最终,在日本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苏联政府于1945年4月5日正式宣布废除《日苏中立条约》,参与到对日作战的行动中。   注释:
  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
  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2,72.
  "Arming the Soviets" Columbia Magazine Retrieved: 13 July 2012.
  Blair, Clay (1975).Silent Victory. New York: J.B.Lippincott.378.
  "The Unknown World War II in the North Pacific"Alla Paperno Retrieved: 13 July 2012.(《不为人知的二战时期的北太平洋》)http://lend-lease.airforce.ru/english/articles/paperno/index.htm.
  Robert Jones. U.S.State Department, Report on War Aid, 1-8, January 15, 2005, http://wwics.si.edu/index.
  该条约内容是日苏之间互相保证在未来5年内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土完整以及若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一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战争对象时,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保持中立。[日]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第1卷(1941-1960).原书房.1983.52.转引自日苏关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1.
  Ruge,Friedrich (1957).Der Seekreig. Annapolis, Marylan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272.
  Martin, Bernd (1969).Deutschland und Japan In Zweiten Weltkrieg, Musterschmidt Verlag.174.
  参考文献:
  [1][日]林三郎.日本外交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美]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Edward R. Stettinius, Lend-lease: Weapon for Victory, New York, 1944.
  [5]Herring Jr. George C, Aid to Russia, 1941-1946: Strategy, Diplomacy,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3.
其他文献
网络社会使官兵的生活范围扩大到了虚拟空间,为官兵的活动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基层政治工作如何与数字化部队建设的军事、技术、装备工作相结合,如何在网络化战场上发挥服务
本文从合法性视角出发,选取72个城市的112家创业企业为样本,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实证考察了制度环境、商业模式以及创业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制度环境与
2015年2月10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对“开发援助(ODA)大纲”作出修订与调整,并通过了更名后的新版“开发合作大纲”。新的ODA首次允许对其他国家军队提供“非军事目的”援助。
期刊
作为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的牡丹江市,近几年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提出,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给学前教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电力保障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配电网建设存在的工程管理问题较多,成为阻碍电力发展的主要问题.基于此,以下对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是结构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继新批评之后在欧美盛行的又一文学批评流派.结构主义侧重于各种关系的研究.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运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和方
IMF与WTO会造成国际收支平衡案件的管辖权冲突.现有调整IMF与WTO关系之协议仅具有框架性质,IMF与WTO应制定具体的协调程序与方法,亦可利用WTO贸易政策审议机制避免交叉条件冲
本研究以融入文化艺术中的传统武术为视角,剖析武术的艺术生成过程.研究认为:武术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生成于人类日常生活的艺术,艺术的武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不可分割的,
贸易救济实践中反倾销措施可谓是一支独秀,如果我们从制度条件上分析,可以发现实施反倾销所需要的制度条件要优于实施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所需要的制度条件,这不可避免地会在其
11月28日,由中国保监会举办的亚洲偿付能力监管改革与合作研讨会在昆明举行,包括中国在内10个国家和地区的保险监管机构代表参会,就亚洲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亚洲各国偿付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