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p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特点,提出大学语文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引言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素养基础。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要秉承“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教育理念,以大学生的德育为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改革为主线,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可以发现,“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使大学语文教学成为一种知识的复制,缺少改革与创新。
  (一)大学语文评价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考试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抽样检测。试题作为学科知识总体的一个部分,可以有效代表需要考核的内容。在大学语文考试试题设置上,大部分采用了经验式命题方法,而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考察则很少。因此,大学语文考试试题覆盖知识面较窄,与实践结合较少。从老师对于学生考试试卷的批阅上,同样可以看出,主观印象占据主要,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很难得到全面发展。试卷批阅,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统一、准确的标准。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阅卷,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学生考试最终得分,可能受阅卷人的情绪、兴趣、经验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产生较大偏差,最终得分可能缺少公正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考试答案过于强调“标准化”,甚至是“唯一性”,从而导致大学语文模糊性、多样化和多义性的特点难以得到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培养。
  (二)大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育,应该不再局限于对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也要尽可能结合社会实际和社会需求,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一些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时候,并非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初衷而开设的,而是为了迎合满足国家相关政策做出的姿态。实际上,一些高校领导认为,大学语文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一个陪衬,只是象征性地一周开设两节课,一个学期也就三十多个学时,在十分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很难把所教的知识讲透,学生也很难把所学的知识学深。于是,一些老师只好不断压缩学习内容。
  (三)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还是大专院校,虽然都普遍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也存在很明显的随意性,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这与教师是否愿意下功夫提高教学方法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在现行的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下,考核指标过于功利化,导致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注重教学改革。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要求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民整体素养的建设和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和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勤于学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人。
  (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推动现代社会发展
  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空前繁荣,各类新技术、新发明、新应用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也应该客观看到,科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人类自身危机、战争破坏力的增大、环境的巨大破坏,而解决这些危机和矛盾的关键,是人类自身,是人要全面发展,要对科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运用,这都依赖于人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体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任,其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来看,大学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作为社会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重要培养方式,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是培养思维,更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时间不过百年,而且一直都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和应用教学较少。的确,理论教育和研究,为我国科学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是,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从而导致当前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对于学生就业无关的课程开设较少,或者是开设课时较少,主要开设有利于学生就业的相关课程,从而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难以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决定了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相关逻辑性分析等工具功能,引导学生把握逻辑,而且还要重视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促成全面发展的宗旨。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人类需求的两个基本方面。而理想追求是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的结合体。精神需求在人的需求中,占据较高层次,物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人,就是因为人不仅具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言:“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因此,全面发展,是大学生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地位不容置疑。教育部在其所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根本目的在于,把大学语文的基础性特点和人文性特点发挥出来,更是适应当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一)对大学语文教学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
  教育部在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大学语文作为交际的最为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必须要统一,这是大学语文的基本特点。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却有“读书明理”和“以文教化”的重要特点和功能,正如《易经》所言,“观乎天文 , 以察时变 ; 观乎人文 , 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学习语文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学者都把语文作为人格教育和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入仕的必修课程。大学语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观,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健全人格。因此,在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把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主要目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如前文所述,当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和陈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都是把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关注点主要在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如果没有特殊要求来强化学习,可能就会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劲头不强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各个高校必须要清醒认识到,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大学语文必须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第二,从任课教师来看,主要是由年轻教师担任主讲,而具有更高职称的教师则主要为中文专业学生讲授课程,这可能就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觉: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选修课程,可以不需要重视,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学习。为了更好传承大学语文课程精神和要求,建议各个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和提升,使其做到教师学者化,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语文的魅力和趣味。当前,单一的、陈旧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很难真正从心灵上感受到文学的魅力,理解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建议高校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可以把于丹讲解《论语》《庄子》等作为典范,使教师的讲解赋予更多的时代性。文学就是人学,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引导人,大学语文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最终是要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去实现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尤为重要。
  (三)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第一,可以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更多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有它特有的实用性、现实性和灵活性,广受关注。在现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中,系统性、现实性和灵活性较为明显,强调了课程的优化整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每个单位为一个教学模块,围绕教学模块要求,进行学习研讨,让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学中的每个单元内容都可以得到优化整合。第二,采取发散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是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要求,而发散思维则是大学语文教学满足这种要求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对多个可能的答案进行发散、设想和解决,这种思维具有很强的宽广性、变通性和开放性,可以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思维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拓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地释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分层次讲解和教学,构建一个多级的学习平台,从而把教学向课堂之外进行延伸。
  参考文献
  [1]万春,杨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J].宿州学院学报, 2006(01).
  [2]洪桦.论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02).
  [3]俞俏燕.走出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3).
  [4]黄越华,杨宏. 对“大学语文”定位及教学现状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6(06).
  [5]张静文.大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与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02).
其他文献
忆秦娥·抗疫情行书100cm X 53cm 2020年  抗疫情新冠虐,荆楚城封,汉水咽。  汉水咽,愁云骤起,雾遮柳色。  雷公火神战意烈,关山险阻何所怯。  何所怯,斩魔祛疫,白衣如雪。  舒炯  满族,别署树庭,室名观云堂,心香山馆。1956年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四岁学书,受业于李灏先生。數十余年来,遍临历代各家,精研篆隶、简帛,兼及真楷,溢而为行为草,取精用宏,化融碑帖,以书证道,道与书合
日本的经济增长引世界瞩目,日本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在文化合作等领域中,日本也迈开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脚步,为世界文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研究日语与日本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義。由杨峻和坂中仁美二人主编的《日语与日本文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18年6月出版)一书,对于我们学习日语与日本文化很有帮助。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从研究内容来看,该书层次清晰、贴近生活  该书主要分为六个单元,通过日本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回忆儿时生活的作品,文章以孩童的口吻讲述童年趣事,使读者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为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所动容。也正因为这份童真与深情,《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人人教版和西师大版等多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在这篇课文后面附设“资料袋”,介绍作者林海音及其作品《城南旧事》等相关文学常识。在“资料袋”中,编者指出“这篇课文
儿童视角叙事贯穿莫言文学创作的全部历程。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讲述故事。儿童视角下的“我”——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叙述视角,同时也是叙述者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儿童具有叙述和被叙述的双重身份。赵毅衡曾说:“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  莫言文学创作风格的发展与演变,直接影响到他的儿童视角文本的表现方式,也反映了他对儿童性格塑造的变化,
摘要: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代表作《喜福会》中主要讲述了四位女性的人生经历,小说中描写的母女之间似乎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些难以解决的矛盾与冲突实际上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对《喜福会》中母女之间关系的转变进行阐释。  关键词:《喜福会》谭恩美叙事矛盾与和解  引言  华裔文学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并以独树一帜而著称。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深受文学大家的赏识,同时也得
《那个星期天》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是课本第三单元“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写作主题的第二篇。课文描写“我”那个星期天期盼玩乐的心路,细致入微:由满怀期待、兴奋雀跃,到焦急等待,再到伤心失望、憋屈无奈。强烈的思绪牵扯,让人隐约感觉到作者哀怨之情的流淌,没有孩童的轻松,只有成人世界的骨感。回应心绪不宁、显示意识流变的记叙手法非比寻常,给六年
与之前的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强调“中国化”与“经典性”,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内容。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占课文总数的30%。然而,这对学生丰富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这一问题,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了“1 X”的教学模式。他指出,“实施‘1 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指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1]。这种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且,审美情趣也是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  的确,语文教学既要承担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任,又要兼顾语文本身所包含的德育、美育功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多年的教书育人中,笔者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优
编者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家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基因,代代相传。中国古人在“家学”这个概念上,有着强烈的血脉传承意识,从古至今流传着的优秀“家学”的家庭可谓是汗牛充栋。在文学界,有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诗书相传,父子三人皆为大文豪;历史上号称“三曹”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也是著名文学家。在书法界,有著名的书法家王羲
卢忠东《天地做画卷绘就新时代》  卢忠东  中国摄协会员,中国职工摄协会员,中国电力摄协会员。2013年被新华社四川分社聘为签约摄影师。“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拍摄万余幅摄影作品,制作《不熄光亮》宣传画册和电视专题片,多幅作品被中央电视台采用。作品被《人民日報》(中央厨房)、人民网、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多家中央级主流媒体及《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等行业、系统媒体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