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生网络德育的理性思考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566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生活已成为了高职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高职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了高职生网络道德状况,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高职生网络德育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高职生 网络德育 理性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方法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与上年相比,10—19岁网民所占比重增大,学生网民成为2012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然而,由于高职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网络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消极影响在他们身上表现明显,必须给予重视和研究,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网络德育的与时俱进性。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方式,对宜春市某职业学院的大一至大三的60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网络道德认知情况、网络道德情感情况、网络道德行为情况三个方面。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4份,回收率95.7%。
  二、高职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
  (一)目前高职生网络道德的主流仍是积极向上
  表现在:一是“平等、尊重”意识增强。由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去时空性”,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人人拥有平等身份,没有等级贵贱之分,没有中心和边缘地位之别,人们可以自由进出网络、筛选信息、选择身份角色、发表言论、与人交往。在网络交往中,学生们个体平等,相互尊重意识增强。二是“开放、竞争”意识增强。网络突破了时空观念,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摆脱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网络的出现大大拓宽了高职生的眼界,让他们从过去只关注身边琐事,扩展到开始关注世界范围内方方面面的信息,改变了过去保守、被动、闭塞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全球意识与开放竞争意识增强。三是“互助、共享”意识增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地球变成小小的村落,使人们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成为主流,使“全球意义上的信息共享”由理想变成了现实,这有助于高职生互助与共享意识增强。
  (二)高职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1. 道德认知模糊
  在调查中,对如何看待在论坛、微博、语音聊天室或游戏中出现的骂人现象时,43.7%的学生表示反感,但表示不会干涉;23.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认为网络言论自由;12.5%的学生表示支持,认为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发泄平台。对如何看待网络谎言问题中,21.3%的学生表示不确定、17.6%的学生表示网络谎言与道德无关。40.3%的学生表示在上网时经常会转发或转载一些真实性有待考证的爆炸性消息。更值得注意的是高职生对待黑客的态度,24.5%的学生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认为黑客是电脑高手;30.5的学生表示有机会也想尝试。这些调查结果表明以碎片化、多元化、个体化、感性化为基本特征的网络认知和以价值观念碎片化、价值规范多元化、价值标准个体化为基本特征的价值观,构成了高职生模糊不清的网络认知面貌。
  2. 道德情感冷漠
  一是现实情感冷漠。调查表明:当心情不好时,有58.6%的学生选择了上网倾诉或发泄。近半成的学生承认网络让自己变“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在网络社会里,倾诉有各种聊天方式,购物有网购商场,交易有电子银行,学习有网络课堂等,仿佛与现实社会脱离了一切联系。长此以往,削弱与人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淡化了,慢慢出现了道德情感冷漠。二是社会责任感迷失。在网络空间中摆脱了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束缚,摆脱了传统社会中的管理和控制,每个人都在自由徜徉、随心所欲,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不仅不用道德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还对他人的网络失范行为视而不见。
  3. 道德行为失范
  (1)沉溺网络。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的丰富性,使得每个上网者都可以自由自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从中享受到纷纭的网络文化内容。这对心智不够成熟又充满好奇心的高职生来说,无疑具有极大地诱惑力。在关于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的调查中,45%的学生表示每天上网时间达3-4小时,有27.4%的学生表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对于身边是否有因网络成瘾而经常逃课或彻夜不归的同学情况调查中,17.6%的学生表示有很多,20.3%的学生表示有一些。
  (2)网上抄袭。网络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无形中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心理,养成浮躁的学风。调查表明,近50%的学生有过抄袭网上文章和作品的经历。
  (3)侵犯隐私。互联网中法律规范和道德制约大大减少,加上网络世界里那种“隐形人”的感觉,促使这种好奇心和偷窥欲更加膨胀。调查表明:40.6%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侵犯他人隐私的经历。如盗用他人QQ账号和密码,窥视、利用他人的电子邮件,匿名篡改他人信息,散布虚假消息和流言蜚语等。
  (4)网络言语不健康。一些高职生的网络昵称千奇百怪、低级庸俗,网络语言随意、放纵。如“版主”打成“斑竹”,将“大侠”唤作“大虾”,更为严重的是,像“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WBD(王八蛋)、NQS(你去死)”等粗俗、轻佻的语言可谓随处可见。笔者调查发现有42.7%的学生在上网过程中网络言语渗透着一些不健康的東西。
  三、加强高职生网络德育的理性思考
  网络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与配合。
  (一)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网络信息控制技术
  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不仅要制定管理性的法律规范,制定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还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法规及有效防止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管理机制。通过对信息的过滤,净化,从技术上保证高职生免受互联网上非法内容的侵害,为网络道德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同时建立网络行为监控巡查制度,把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网络空间,保证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的切实执行。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情感关怀
  家长要改变传统的重物质、轻精神的教育观念,加强对高职生精神、情感方面的关怀,让孩子们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享受着更多来自父母的思想交流和情感关爱。同时加强学习,努力掌握一些网络知识,避免在对孩子上网监管中出现极端,既不要“谈网色变”,盲目排斥,也不要采取“放任自由”的方式,认为高职学生已经成人,懂得自律和自控,不需要再对他们进行监督、管教,从而放任自由,要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三)加强高职德育网站建设,积极拓展德育的网络空间
  教育者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点,突破传统德育的模式和手段,由过去单向、被动的灌输模式转变为多向、互动的平等模式。利用互联网开辟和建立德育专题网站、占领网上思想教育的阵地是进行高校网络德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学校应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德育网站,搭建师生交往平台,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服务之中,把网站建成高职生的精神课堂和心灵家园。
  (四)深化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做好疏导工作
  通过疏导,培养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和道德自律能力。①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合理利用电脑游戏。②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积极抵制网上不良文化的侵袭。③开展“网络文明工程”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④开展网上心理咨询。通过宣传教育,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建立“网上心理咨询”辅导站,由于网上交流有很大的隐蔽性,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隐私和心理疾患,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求得心理平衡,医治心理疾病。⑤建立家校电子联系信箱。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上网交流,家庭和学校可以互通情况,共同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加大对网吧和院校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
  不定时的对网吧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加大对违法网吧和违法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对网络游戏产业实行严格的内容审查制度,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学校要充分运用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对源头信息进行过滤、选择,清除有害信,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如《校园网络管理条例》《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暂行办法》等,对于一些学生上网的不规则行为制定出处分处理办法,必要时追究法律责任,以维护校园的安定团结、正常的教学秩序。
  【參考文献】
  [1]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Z).
  [2]吴彩青. 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4(2).
  [3]蒋汉耘.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4).
其他文献
文化管理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文化人”是其人性假设,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学校实施文化管理需要具备一系列核心要素,包括建设高品位的学
【摘 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感知,促进其全面发展,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要使课改顺利进行,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运用,对德育课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基本模式、成效等几个方面分析该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运用。  【关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然而,时下通行的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存在“代沟”,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社会实践教育 社区化模式 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锤炼毅力、铸造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取得了
目的研究γ射线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x43和Egr-1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方法对数生长期的淋巴细胞,分别给予2、4和6Gy的60^Coγ射线照射,并于照射前(对照组)和2Gy照射后4、8、12、24
【摘 要】药物分析学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多层次、多专业、多生源的学生培养目标和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并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矛盾。本文针对不同能力学生培养需求,探索和发展药物分析课程多元化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是解决以上矛盾的根本途径,也将有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及科学研究能力。  【关键词】药物分析课程 多元化特色 双语教学模式  随着近年来高等医药院校招生规模、层次、专
摘 要:新课改下,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育者研究的问题。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有效性  学好语文不仅有利于提升语文成绩,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下,如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VEGF-D)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表达及其与淋巴
【摘 要】 《学记》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一部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它蕴含了学以致道、及时着力、循序渐进、一张一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学习思想,揭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学生主体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本文将对《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进行解读,论证它对现代教育仍有继承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学记》 教育思想 教学原则 现代教育  被誉
对2000—01/2006—08月收治的165例表现极度躁动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安定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最佳途径。
目的探讨管道标识在腹腔引流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对比分析作者医院腹部外科腹腔引流患者应用管道标识前后,管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病人健康教育知晓率。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