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围绕周总理的十六字要求,探讨援外培训口译应当注意的问题。
对外援助,也称公共发展援助,不仅是世界范围内推动可持续与包容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援助国一方外交政策的延伸。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去殖民化运动起,公共发展援助就在维持世界秩序、促进全球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创立伊始,中国政府就把对外援助作为对外交往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持续增长。作为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近年来增长显著。据2014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统计,2010年至2012年,中国在国内共举办1951期培训班,其中包括官员研修班、技术人员培训班、在职学历教育项目等,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训人员49148名,培训内容涉及经济管理、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多边贸易谈判、信息通讯建设、救灾防灾、卫生建设等诸多领域。单以环保领域为例,2010年至2012年,中国就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举办了150期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班,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4000多名,培训领域包括低碳产业发展与能源政策、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与水土保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林业管理和防沙治沙、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等。
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地区。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援非事业就已成就了举世瞩目的“坦赞铁路”。在经济全球化和新兴国家崛起的今天,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上展现出更加积极的姿态,对非洲发展援助不断增长。在非洲,中国逐渐成无法绕过的合作伙伴。秉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中国政府近来大力加强与非洲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不断丰富对外援助内容与形式,并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诺、互利共赢”的对外援助基本原则,为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推动了国际发展合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在国内援外培训一片红火的形势下,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援外培训翻译如何才能不辱使命?援外培训场合对口译工作都有哪些要求?本文尝试从周总理为外交学院提出的十六字校训出发,探讨援外培训翻译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援外培训的翻译人员首先是国家外交队伍的一部分。“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是周总理对于所有外交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一校训理应成为援外培训翻译的工作准则。
首先,作为外交队伍的一员,外交翻译应当时时刻刻站稳立场,严守纪律。外交政策的决策权在一国的最高领导,各级外交、外事和涉外机构和人员都必须执行对外总政策,以及在总政策指导下的各个领域的对外分政策,无权自作主张,自行其是。同政策相违背的话不说,同政策想违背的事不做,遵守外事纪律和守则。正如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老一辈外交翻译黄金祺所说,“在对外工作中,凡该表态的表态,不该表态的轻率表态,都是素质不高的表现。要做到技能凡事不逾矩,又能在此条件下恰当地灵活行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种艺术,更重要的是一种素质。”“古今中外的外交都是如此,都是 ‘授权有限’”。因此,作为不拿武器的军人,外交工作者—包括外交翻译—必须心中有国,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其次,要让世界听到祖国强有力的统一的声音,译员还需要掌握政策,熟悉业务。
翻译之前需要做足功课,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储备至关重要。准备的内容分为事务性信息和知识性信息两类。事务性的信息包括对话双方人员名单,讲话人过往采访、演讲、发表等。知识性的信息则涉及双方交流主题。在援外培训中,知识性的信息常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官员的讲座主题。翻译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论是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还是对讲话的预测(anticipation),抑或逻辑记忆,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译者对讲座主题的全面把握。因此,踏上会场之前,翻译工作者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背景知识和信息。了解途径可以是政策文件、讲话录音和视频、出版书籍、音像制品等。
事实上,释意派理论认为翻译活动离不开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概念(conceptualisation), 焦点(focus),和空间演替(raisonnement)。只有具备充分的概念储备,译员才能够快速准确地抓住焦点,实现空间演替。如果我们听完一段讲话,就像是看了一小段电影,那就是完成了空间演替。听懂一段话的标志,是在大脑中清晰地“看到了”各个概念,“看到了”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看到了”逻辑关系。此时,大脑记忆下来的并非句子,而是画面。借用资深中法同传钟震宇的话,优秀的口译者就如同“高像素的相机”。
翻译过程中,要懂得“得意忘言”。翻译是一个理解到再表达的过程。再表达时如果能够脱离语言外壳,形成思想,再用自己的话自由地表述出来,便实现了“得意忘言”。任何一段文字都有三部分构成:切入点( viewpoint),焦点(focus)和背景(background),三者可能重合,要学会区别核心信息和描述性语言。再表达的过程可以很灵活,前提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需要再表达的内容应该是焦点,而不是背景,或者切入点。再表达不是重复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话将头脑里形成的画面自由地表述出来。
此外,口译还要具有现场感。翻译的目标之一,是“复制”一句话说完后产生的效应。译者需要尝试通过翻译营造相同的情感效果。援外培训中常常会有我国学者或官员语重心长地传道解惑,也有不少外国学员慷慨激昂地发言致谢,翻译应当力求做到达意且传情。好翻译也是好演员。实现有效的交流,促进人民间友谊,离不开情真意切。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世界上最为情真意切的话,无不表达着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爱心。不论是在多边、还是双边外交场合,援非培训总能让我们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非洲友人。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作为援助方,中国始终强调坚持充分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诺、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无知不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了解。作为外交翻译,我们应当主动了解非洲,积极寻找中非文化共通点,适时地使用一些非洲人的方言、俗语来拉近感情。中国同非洲是“一起哭过”的好兄弟。只有不忘中非传统友谊,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同非洲友人互尊互信、互学互鉴,才能收获民族间的友谊和人类大家庭般的亲情,才能不辱援外工作使命。
对外援助,也称公共发展援助,不仅是世界范围内推动可持续与包容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援助国一方外交政策的延伸。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去殖民化运动起,公共发展援助就在维持世界秩序、促进全球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创立伊始,中国政府就把对外援助作为对外交往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持续增长。作为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近年来增长显著。据2014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统计,2010年至2012年,中国在国内共举办1951期培训班,其中包括官员研修班、技术人员培训班、在职学历教育项目等,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训人员49148名,培训内容涉及经济管理、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多边贸易谈判、信息通讯建设、救灾防灾、卫生建设等诸多领域。单以环保领域为例,2010年至2012年,中国就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举办了150期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班,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4000多名,培训领域包括低碳产业发展与能源政策、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与水土保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林业管理和防沙治沙、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等。
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地区。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援非事业就已成就了举世瞩目的“坦赞铁路”。在经济全球化和新兴国家崛起的今天,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上展现出更加积极的姿态,对非洲发展援助不断增长。在非洲,中国逐渐成无法绕过的合作伙伴。秉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中国政府近来大力加强与非洲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不断丰富对外援助内容与形式,并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诺、互利共赢”的对外援助基本原则,为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推动了国际发展合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在国内援外培训一片红火的形势下,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援外培训翻译如何才能不辱使命?援外培训场合对口译工作都有哪些要求?本文尝试从周总理为外交学院提出的十六字校训出发,探讨援外培训翻译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援外培训的翻译人员首先是国家外交队伍的一部分。“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是周总理对于所有外交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一校训理应成为援外培训翻译的工作准则。
首先,作为外交队伍的一员,外交翻译应当时时刻刻站稳立场,严守纪律。外交政策的决策权在一国的最高领导,各级外交、外事和涉外机构和人员都必须执行对外总政策,以及在总政策指导下的各个领域的对外分政策,无权自作主张,自行其是。同政策相违背的话不说,同政策想违背的事不做,遵守外事纪律和守则。正如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老一辈外交翻译黄金祺所说,“在对外工作中,凡该表态的表态,不该表态的轻率表态,都是素质不高的表现。要做到技能凡事不逾矩,又能在此条件下恰当地灵活行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种艺术,更重要的是一种素质。”“古今中外的外交都是如此,都是 ‘授权有限’”。因此,作为不拿武器的军人,外交工作者—包括外交翻译—必须心中有国,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其次,要让世界听到祖国强有力的统一的声音,译员还需要掌握政策,熟悉业务。
翻译之前需要做足功课,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储备至关重要。准备的内容分为事务性信息和知识性信息两类。事务性的信息包括对话双方人员名单,讲话人过往采访、演讲、发表等。知识性的信息则涉及双方交流主题。在援外培训中,知识性的信息常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官员的讲座主题。翻译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论是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还是对讲话的预测(anticipation),抑或逻辑记忆,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译者对讲座主题的全面把握。因此,踏上会场之前,翻译工作者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背景知识和信息。了解途径可以是政策文件、讲话录音和视频、出版书籍、音像制品等。
事实上,释意派理论认为翻译活动离不开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概念(conceptualisation), 焦点(focus),和空间演替(raisonnement)。只有具备充分的概念储备,译员才能够快速准确地抓住焦点,实现空间演替。如果我们听完一段讲话,就像是看了一小段电影,那就是完成了空间演替。听懂一段话的标志,是在大脑中清晰地“看到了”各个概念,“看到了”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看到了”逻辑关系。此时,大脑记忆下来的并非句子,而是画面。借用资深中法同传钟震宇的话,优秀的口译者就如同“高像素的相机”。
翻译过程中,要懂得“得意忘言”。翻译是一个理解到再表达的过程。再表达时如果能够脱离语言外壳,形成思想,再用自己的话自由地表述出来,便实现了“得意忘言”。任何一段文字都有三部分构成:切入点( viewpoint),焦点(focus)和背景(background),三者可能重合,要学会区别核心信息和描述性语言。再表达的过程可以很灵活,前提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需要再表达的内容应该是焦点,而不是背景,或者切入点。再表达不是重复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话将头脑里形成的画面自由地表述出来。
此外,口译还要具有现场感。翻译的目标之一,是“复制”一句话说完后产生的效应。译者需要尝试通过翻译营造相同的情感效果。援外培训中常常会有我国学者或官员语重心长地传道解惑,也有不少外国学员慷慨激昂地发言致谢,翻译应当力求做到达意且传情。好翻译也是好演员。实现有效的交流,促进人民间友谊,离不开情真意切。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世界上最为情真意切的话,无不表达着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爱心。不论是在多边、还是双边外交场合,援非培训总能让我们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非洲友人。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作为援助方,中国始终强调坚持充分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诺、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无知不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了解。作为外交翻译,我们应当主动了解非洲,积极寻找中非文化共通点,适时地使用一些非洲人的方言、俗语来拉近感情。中国同非洲是“一起哭过”的好兄弟。只有不忘中非传统友谊,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同非洲友人互尊互信、互学互鉴,才能收获民族间的友谊和人类大家庭般的亲情,才能不辱援外工作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