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舒展:教育的可能样态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jia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不同于模式化的工业生产,也不同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姿态、性格各异的活泼的生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宗旨和理想状态是生命舒展,这不仅是教育的可能样态,更是教育的应然样态。
  一、遵循教育规律,释放生命舒展的时间
  真正的教育,绝不是对生命的限制与束缚,而是对生命的解放与激发,促进生命的舒展。而要促进生命的舒展,首先需要遵循教育规律,自觉地释放生命舒展的时间。
  没有时间的释放,生命时时被限制于有限的课堂。不少地方的高中生每天五点多钟起身,十点半晚自习结束,正课八九节、自习课五六节,而且除了一周两节体育课,此外几乎没有户外活动时间,而周末两天都是“正常”如周一至周五那般,并且是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唯有高考结束才可“解脱”。
  试想,如此这般地挤时间,生命只能长期被动地局促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久而久之,生命难免愈发局促、狭隘。要想生命舒展,首先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将青少年学生的被严重挤压的时间释放出来,让他们的生命在时间维度上有舒展的可能。
  我国古代教育主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古希腊则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的意义在于闲暇”的观点。可见,古代中外教育都能够理性地认识、管控教育时间,都懂得真正的教育不是无限挤压学生的时间,而是懂得释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利用好时间。
  将无视教育规律过度挤压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生命有充足的时间去舒展,毋庸置疑,是教育的应然样态。
  二、廓大生命格局,拓展生命舒展的空间
  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分数,应该致力于提升师生的生命格调——廓大师生的生命格局,这无疑需要拓展生命自由翱翔的空间。学校教育不能局限于教室之一隅,不能只追求让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要以宽广的胸怀引导学生突破形形色色的拘囿,去释放生命的潜能。
  因此,学校教育者一定要具有培养“睁眼看世界”的现代公民之眼光,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生命舒展的空间。不可将学生拘束于“斗室”之内,要尊重生命多元化发展的规律,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在操场、实验室、自主创新活动室等场所自由“徜徉”,更要拿出相当的勇气,支持、帮助学生走进厂矿社区、自然山水,引导学生关注脚下的这方土地,亦激发他们仰望“头顶的灿烂星空”。
  教师要让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后能够在操场放松身心,能够自主挖掘自己的运动潜能,而不是连续疲劳“应战”;让学生能够在书本之外,以亲身实践操作等方式来验证、发现自然科学的规律和奥秘;让学生不仅仅是继承传统,更多的是有机会在自主创新活动室体验、分享、领悟创新创造的成功与喜悦;让学生能够在对厂矿社区的探访中感受劳动的艰辛、生存的不易、人间的冷暖,进而激起学生对土地的亲近与热爱、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让学生在关注现实生存之外,亦能葆有关注头顶“星空”的兴趣……
  总之,学校教育需要拓展学生生命舒展的空间,让学生的身心不仅不局限于狭窄逼仄的一室之内,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翱翔九天”的兴趣,坚定他们腾飞的志向。
  三、尊重个体需求,丰富生命舒展的形态
  教育者首先要明白,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我们就更不要用唯一标准去培养学生,那样不仅不现实,而且不明智,甚至可以说是不人性!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尊重學生个体生命的需求,进而顺应人的成长规律,去丰富学生生命舒展的形态。
  尊重个体需求,就是不替学生决定他们的人生方向与未来的职业、事业选择,而是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成长的困惑与追求,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协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中酝酿、思考,在阔大的空间中体验、感悟,从而做出符合自身志趣爱好的恰切选择。
  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任何他人。期望所有人都成为“爱因斯坦”,不仅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甚至也是违背人性的。丰富生命舒展的形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志趣,让袁隆平成为袁隆平,让莫言成为莫言……唯其如此,人类才不会高度“雷同”,生命才会绚丽多彩!尊重个体需求,丰富生命舒展的形态,这不仅是教育的可能样态,而且是教育的美好样态。
  四、促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舒展的内涵
  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个体需求,当然不是让教育者成为无所作为的“袖手旁观者”,而是让教育者在尊重个性、尊重生命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去唤醒、激励与鼓舞学生,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促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舒展的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尊重与理解,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一线教师要走下高高的讲台,到学生中去倾听,才有可能发现学生的困惑与迷茫;要弯下腰来,才有可能捕捉到学生眼神中的希冀与求知的渴望,才有可能帮助学生提升生命成长的内涵。陶行知先生曾经诚恳地提醒过教育者:“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育者可以做的是,热忱地呵护“瓦特”的探究之心,细心地发现、支持“牛顿”的成长,耐心地关注“爱迪生”的尝试之举并给予恰切的鼓励……让“瓦特”们、“牛顿”们、“爱迪生”们在教育环境中感受到支持、鼓励、肯定,而不是冷眼、讽刺、讥笑;提供必要的条件,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开发,让他们的生命得以自由舒展。蔡元培、梅贻琦、陶行知那一辈教育人正是深谙此教育之道的真正的教育者,因此,他们的校园才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巨匠,也走出了汪曾祺这样的文坛大家;而没有生命与灵魂的舒展,所谓的教育无异于痴人说梦。
  真正好的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释放生命舒展的时间;廓大生命格局,拓展生命舒展的空间;尊重个体需求,丰富生命舒展的形态;促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的内涵。这不仅是教育的可能样态,更是教育应然的美好样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王莉: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育报刊社特约评论员,多本教育刊物专栏作者。在各类报刊发表教育研究与阅读推广文章200多篇,在各地讲学100多场。著有《书香润童年》《陪伴的力量》《童年可以如此美好》等。  姚跃林: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师。曾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参与创办厦门大学附属中学。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等称号。出版专著《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安静
期刊
我国的教育减负由来已久。2000年1月,教育部即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强调要切实为基层减负,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接着,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为教育减负的动员令,而地方政府相应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则真正吹响了落实的号角。  本刊开展2020年“为教育减负”主题征文活动
期刊
新学期开始,我被分配到三年级组。  接班第一天,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发现有个瘦瘦的女孩一直默默地坐在座位上,一声不吭。我以为这是内向孩子害羞的表现,于是我走过去,轻轻地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女孩脸涨得通红,没有回答。我仍然以为她是害羞,就更加亲切地问她:“你叫什么名字,能告诉老师吗?”  周围的孩子开始小声提醒我:“老师,她不说话。”“老师,她说不好话。”“老师,她叫李晨
期刊
春意浓,百般红紫斗芳菲,自然也少不了蜂围蝶阵的热闹。我们班在一楼最靠近花坛的位置,因美景而衍生的趣事也发生了不少。  这天,我一进教室,就察觉到一阵异常的骚动。正式上课铃已经响了,前两排的同学竟然没有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还围成团了。我把书重重地敲了两下,提醒他们该做正事了。只见同学们迅速地奔向自己的座位,露出被包围着的阿智和小萍。他俩虽然也是端坐着,但身体微微地倾斜,脸色惊惶。怎么了?我把目光投向了
期刊
《疯狂原始人》绝对属于合家欢电影的典范,老少皆宜,且能引发所有年龄层的观众对于世界的思考。儿童看到的更多是探险的那一面:青春期的少女小依摆脱原本惧怕新事物、害怕新变化的思维束缚,在闯入者盖的带领下勇敢挑战新世界的历程。成人的视角或许更为复杂:有家长看到小依和瓜哥复杂的亲子关系——从崇拜家长到质疑家长再到认同家长——联想到孩子与自己的相处。这或许是一部能够让父母重新反思自己家庭教育模式的电影。  瓜
期刊
一、小学教师  我出生在上海,幼儿时期在托儿所和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进入小学以后又担任班长,受到教师的关爱。所以,我很早就萌发了将来当一名教师的愿望。  1970年4月,我被下放到赣东北的万年县农村插队落户,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只见过公园里的假山没见过真正的大山的我来说,突然来到一个既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灯的小山村,生活上的任何问题都得自己解决,变化实在太大。而比这更严峻的是还要参加农业劳动——
期刊
我刚送走一届高三毕业生,又到高一带新生。新生的桌凳都是学校新配置的,整整齐齐地放在教室里,煞是好看。开学之初,我也在班级里反复强调要爱护桌凳,不要损坏:“你们有多大的破坏力,就有多大的创造力,桌凳坏了就自己想办法修理,因为老师相信你们的能力。”  可是开学才一个多月,负责班级后勤的生活委员来找我,说:“老师,王同学的板凳坏了,怎么办?”  我直接说:“自己想办法修。”  上课的时候,我特地用余光扫
期刊
“在这条街上,你看不见什么?”  这是电影《贝拉的魔法》中那位“过气”的作家对小女孩提出的问题。在他的启发下,小女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惊人的发展。  作家说:“不要放弃寻找不存在的东西。”此语道破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把“不存在”变成“存在”。想象力、理想、爱,这些其实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看不见它们,有时就放弃了追寻它们。  在教育之路上,你看不见什么?  作为刚任教两年的“菜鸟”
期刊
回首教学生涯:有开心时的雀跃,有难过时的伤感,有受挫时的郁闷,也有成功时的开怀。在时间慢慢的沉淀中,青涩的外衣逐渐褪去,回首来路,教育充满无限可能……  在我班上,有个男生叫小宇,他个子偏高,学习成绩差,作业从不完成,迟到早退更是家常便饭。除了美术课外,他上课时总是做其他事,不是看窗外,就是玩手机,要不就酣然大睡。课间,还时不时地与其他同学莫名地发生激烈的口角冲突。  在一节美术课上,全班正在进行
期刊
阿宝扒住学校的大铁门,两脚插在门格间,蹬在最底下的横梁上,身子躬成一个“C”形,脸紧贴在门上。大门里面一群群的孩子正在校园里玩跳皮筋,玩“木头人”……阿宝大声喊着:“傻子!傻子!一群傻子!”  这是他的老把戏,上学之前,阿宝经常这样。  阿宝还在他娘怀里抱着的时候,我就认得他。阿宝的脑袋很大,肚子很大,满脸黑得像刚挖过煤的人,只有牙齿很白。他的手指是天然的全自动牙刷,仿佛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嘴巴。好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