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别做“守财奴”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写这个题目久矣。只因没遇到牵动人心、引起舆论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作“引子”,便迟迟动不了笔。
  不经意问,我所需要的材料来了:杭州市七旬老人老沈(化名),每月退休金4000多元,老伴退休金每月3000多元,儿子上班年收入五六万元。虽然也早已在城边为儿子买了套两居室的房子,“时刻准备着”,可“就是一直为找不到女主人发愁”,眼下儿子40多岁了,仍是光棍一条。因此才有了《37℃高温舍不得开空调在家热昏,为的是给儿子“多攒一分是一分”》的新闻。
  这新闻标题倒也拟得合辙押韵,可就是让人看了气短,头晕:一方面,让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另一方面,也让人不由自主、不无残酷地想到“守财奴”三个字。
  “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金山银山不如寿比南山”这些说法,广为人们接受。“健康就是幸福”“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成了当下大大小小医院墙体上、玻璃橱窗里广而告之的宣传用语。
  是啊,房子再大,车子再好,钱再多,如果身体不健康,病病歪歪,三天两头朝医院里跑,麻烦可就大了。如果“钱在银行,人在天堂”,就证明此人没福气。所以,人们得出一个结论:五十岁之前,拿命换钱;五十岁之后,拿钱换命——人一过了五十岁之后,就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对那些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工作,最后安全着陆,迎来“夕阳红”,过起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平安日子的退休人员来说,随着年纪渐增,身体的部件逐渐变得陈旧、老化,体力、精力大不如昨,就更得活得大方、潇洒一些,别这也舍不得吃,那也舍不得用,好像能活两辈子似的。照顾兒女、孙辈,也得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握分寸,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能太委屈、亏待自己。
  拿上面“走进”新闻报道里的沈老伯来说,儿子40多岁了,仍是一条光棍,确实让人同情、着急。但即便是这样,37度高温的天气,空调该开还是要开。空调该开不开,导致自己被“热昏”,到医院病房度日,既要花掉数百上千的医疗住院费,还得让家人陪护、照顾;持家的节流与开支,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太不合算。这,恐怕也是沈老伯始料未及的。
  所以,看到或听说过这则社会新闻的人,都会产生与我老汉等吃瓜群众一样的思想和情怀:在肯定沈老汉护犊情深的节约美德的同时,也遗憾着他的失策,悲哀着其“大处不算小处算”,颇有一丝“守财奴”味道的迂腐行为。
其他文献
“南黄海边上有一个小镇,小镇有一块上万亩的桃园,桃园游人如织,但他们却不知道桃园源起何时。”接着,作者缓缓道来:  “话说若干年前,这片荒无人烟的灘涂,来了一户夏姓人家,在这里割草盖房,垦荒种地。几年后,附近一些渔民们也相继来此安家,渐成村落。一天,夏家儿子去海边割草,草丛里忽然窜出一条白蛇。惊奇间,白蛇幻化成妙龄女子,求夏大哥救命。原来,此乃龙王的七公主,她难耐龙宫寂寞,偷偷溜出游玩,竞为一马妖
期刊
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董仲舒有句名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对胶西王》)意思是,贤明之士,应当遵循正道,不应急于取利;应当恪守理性,不应急于求成。反言之,急于取利者,多走邪道;急于求成者,多悖理性。然而,在董仲舒死了2120年之后,某些地方官员却不懂这个道理,偏要“急功近利”。  对一个地区来说,特别是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需要一个过程,发展农业也需要
期刊
爱读书的人对书总有特殊的感情。古往今來,热爱读书的人不计其数,对读书的说法也有种种,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陈寿说“一日无书,万事荒废”,孟子则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籍帮助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智慧,走向了成功,但是,也有一些读书人没能真正认识到读书的意义,自己没长进,反而厌恨书籍坑害了自己。南北朝时,梁朝的梁元帝就是这么一个。  梁元帝萧绎是个爱读书的
期刊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遇到困难。至于临时经济短缺,更是难免的事情,所以,亲朋邻里之间相互借个钱,乃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有借有还,人之常情,正当交往,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官员尤其是手握一定权力者的借钱,那可就要另当别论了。首先要打个问号,有所警惕。我不是说,当官的都富有,不会碰到囊中羞涩的时候。问题是,有些官员玩的是明“借”实“讹”的把戏。在现实社会中,这已经成为贪官的一种敛财手段。  譬如,新华社
期刊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代人的学历越来越高了,知识越来越多了,“不认字”的却也是越来越多了。  有一位领导,自称是全国的书法大家,博士生导师,一家文化单位请他题字,他拉过一张八尺长条的宣纸来,拿大提斗笔醮饱墨,一气呵成,龙飞凤舞,跃然纸上。  当时围观的人很多,等他老人家放下笔盖完大印,一片热烈的掌声,都大喊好好好!  我写得怎么样?  看掌声停了,领导问大家。  写得好!写得好!  又是一阵热烈的
期刊
我有个文人圈子。说它是文人圈子,是因为圈子里男女老少几十号人个个都能舞文弄墨、吟诗作文。有人还出了几本书,堪称作家。去年建了个微信群,大伙儿常在里面聊天、发信息、晒文章,很是热闹。  都说文人相轻,可我觉得无论是圈里、群里大家都是客客气气、彬彬有礼。有的还称兄道弟亲热得很。你如果晒晒自己的文章或诗词,马上就能引来一片赞扬声。  偶尔也有批评的声音。前不久一位作家的文章被人品头论足地批评了一通,也许
期刊
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彪炳史册的光辉历程。  一辉煌40年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艰辛进行伟大实践的40年。其历史成就、历史功勋、历史价值、历史意义,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而且得到了全世界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可。经过了40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活与事业,对党、国家、民族的进步与未来,更加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二探索奋斗取胜  中国改革开放40年,
期刊
我熟悉不少45至65岁的人,应该说,这个年龄段还没到颐养天年之时。但是,这些年来,不管是收到的微信,还是相聚时的聊天,大家谈的多是养生和健康。有些说的更到位:只要活着就好。崇尚“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不,前几天朋友又发来个段子:“夕阳不会无限好,快乐一秒是一秒。”连续轰炸般“忠告”,引起了我的思考:“夕阳”应该怎样“红”?  先说说我对“夕阳”的定位。50岁左右,窃以为不能算作“夕阳”,应是“下午四
期刊
任何人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视野都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有限的生命长度,我们的兴趣爱好的偏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我们是不可能如古典小说中的智慧人物诸葛亮之类那样,真的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也不可能真的无所不知,而且假如我们在面对相对陌生的事物的时候,太过单纯与粗心,是有可能出现诸多错误——甚至于荒诞不经的错误的。  宋人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一章中,说到晚唐段成
期刊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挑夫,每天挑水走过一条崎岖的小径。然而,扁担两头的水桶一只完好,一只有裂缝。因为这个原因,他从溪边挑回家的水永远只有一桶半水。意想不到的是,时深日久,有裂缝的水桶的那一端的路旁,却开满了美丽的花朵;而另一端的路旁,只有一些零星的杂草。这正是缺陷成就美丽的一个例证。  人,是不容易知足的动物,很多处于珠圆玉润、堪称完美状态下的人,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抱怨自己的生活。会说话的人,往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