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活跃,固然与教学设计关系重大,但也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调控。因为教学过程中随时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课堂教学并不一定会按照课前设想的顺序发展,课堂气氛也并不一定如想象中那样活跃,冷场现象会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寻找原因,选择对策,进行及时的调控和引领。
1.当学生因学习倦怠而出现冷场时,教师要用能刺激感官的方法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除了主观上的不重视外,客观上的原因也会引起学生在品德学习中的倦怠现象:有些教材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师又未能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抑或是教学流程平淡无味,甚至学习任务较重、天气比较闷热等。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明确品德学习的重要性外,自身对教学的重视和投入也十分重要。教师如能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预设,认真的准备,不断采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游戏活动、调查访问、辨析辩论、课件播放、实物呈现等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有效消除学习倦怠现象,激活课堂气氛。
2.当学生的思维受阻而出现冷场时,教师要及时降低难度。所谓思维受阻,就是学生对所需陈述内容的记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产生阻塞,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课堂冷场的常见原因。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作出判断,把问题问得细一些、具体一些,以降低难度。如《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教学中,执教教师播放了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战斗片断后问学生:“你知道这个战斗场面发生在历史上哪一次战争的哪个战役中吗?这些画面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一时语塞,课堂出现了冷场。学生显然被第一个问题怔住了,战斗的惨烈场面都似曾相识但又无法具体判断。这时老师马上给予补充、解释:“其实我们刚才看到的战斗场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著名战役,叫诺曼底登陆……”一经介绍战役的背景,难题顿时迎刃而解,课堂气氛又马上活跃起来。
3.当学生因方向不明而出现冷场时,教师要及时引导,防止学生走入思维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或因教师提问不很明确,或因学生对教师提问的敏感性不够,或因学生自身水平不够而把不准问题关键点时,课堂就会出现冷场甚至答非所问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启发和引导,纠正错误的认识,防止学生走入思维的误区。如《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教学结束时,老师出示了一尊雕塑的照片,画面是一把枪管被扭转打结的手枪,接着问学生:“这尊雕塑表达了怎样的一种含义?”由于雕塑设计的夸张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一度出现冷场,偶有学生举手发言,答案也非常离谱。看到这情况,老师就及时引导:这尊雕塑的主体物是什么(枪)?枪管怎样了(扭转还打了一个结)?这尊雕塑被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前,联合国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为什么要在联合国大厦前放置这尊雕塑?经过这样的启发引导,“世界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这一主题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气氛又恢复了活跃……
(作者单位:杭州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李红霞
1.当学生因学习倦怠而出现冷场时,教师要用能刺激感官的方法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除了主观上的不重视外,客观上的原因也会引起学生在品德学习中的倦怠现象:有些教材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师又未能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抑或是教学流程平淡无味,甚至学习任务较重、天气比较闷热等。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明确品德学习的重要性外,自身对教学的重视和投入也十分重要。教师如能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预设,认真的准备,不断采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游戏活动、调查访问、辨析辩论、课件播放、实物呈现等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有效消除学习倦怠现象,激活课堂气氛。
2.当学生的思维受阻而出现冷场时,教师要及时降低难度。所谓思维受阻,就是学生对所需陈述内容的记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产生阻塞,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课堂冷场的常见原因。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作出判断,把问题问得细一些、具体一些,以降低难度。如《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教学中,执教教师播放了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战斗片断后问学生:“你知道这个战斗场面发生在历史上哪一次战争的哪个战役中吗?这些画面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一时语塞,课堂出现了冷场。学生显然被第一个问题怔住了,战斗的惨烈场面都似曾相识但又无法具体判断。这时老师马上给予补充、解释:“其实我们刚才看到的战斗场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著名战役,叫诺曼底登陆……”一经介绍战役的背景,难题顿时迎刃而解,课堂气氛又马上活跃起来。
3.当学生因方向不明而出现冷场时,教师要及时引导,防止学生走入思维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或因教师提问不很明确,或因学生对教师提问的敏感性不够,或因学生自身水平不够而把不准问题关键点时,课堂就会出现冷场甚至答非所问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启发和引导,纠正错误的认识,防止学生走入思维的误区。如《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教学结束时,老师出示了一尊雕塑的照片,画面是一把枪管被扭转打结的手枪,接着问学生:“这尊雕塑表达了怎样的一种含义?”由于雕塑设计的夸张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一度出现冷场,偶有学生举手发言,答案也非常离谱。看到这情况,老师就及时引导:这尊雕塑的主体物是什么(枪)?枪管怎样了(扭转还打了一个结)?这尊雕塑被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前,联合国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为什么要在联合国大厦前放置这尊雕塑?经过这样的启发引导,“世界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这一主题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气氛又恢复了活跃……
(作者单位:杭州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