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星人”的史前亲戚

来源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uanjuan8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黄昏犬到海德尼上犬,从恐狼到灰狼,再到现在人类身边的各种“汪星人”,整个犬科动物家族走过了近4000万年的演化历程,成为与猫科动物一样的活跃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可爱生灵。
  黄昏犬生活在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晚期的北美,是目前已知生活年代最早的犬科动物。黄昏犬体长40厘米,身材纤细,体型和獴差不多,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和相对短粗的四肢,嘴巴略短于现代的狗。
  从出土的化石分析,黄昏犬已经有了近似现代犬科动物的牙齿和耳朵结构。它们的嗅觉非常发达,这有助于它们及时发现小型食草动物以及像恐齿猫、鬣齿兽这样的大型猛兽,并在第一时间追击猎物或躲避危险。长长的尾巴能维持它们在快速奔跑时的身体平衡。
  身为早期犬科动物的代表,黄昏犬在渐新世长达1000多万年的时间里不断繁衍,演化出若干种大小不等的犬科动物。古生物学家根据这些犬科动物的特点,把它们分为古犬亚科、恐犬亚科、犬亚科三大类。黄昏犬就属于古犬亚科,现存的犬科动物则全部来自犬亚科。
  渐新世晚期,随着草原面积的扩大,黄昏犬失去了赖以栖身的树林,逐渐走向灭绝。
  猫齿犬体重20千克至40千克,肩高75厘米,除脖子和四肢较短外,身体其余部位的比例与灰狼相近,生活在距今1600万至9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属于犬科恐犬亚科,拥有强大的颚部和有力的牙齿,可以咬碎动物的骨头。
  相比其他犬科动物,猫齿犬的牙齿切割能力更强,有点类似猫科动物,这也是它们得名的原因。
  猫齿犬的大小与现存的非洲野犬差不多,考虑到身为小型食肉动物的非洲野犬会集体狩猎,古生物学家猜测,同样是犬科动物而且个头并不大的猫齿犬很可能也是集體狩猎。
  现存的犬科动物的爪子都不能伸缩,但生活在距今2500万至1200万年前北美洲的新鲁狼却是另类,它们的爪子可以像大部分猫科动物那样伸缩。
  新鲁狼体长1米,大小和狼相似,身体形态则更接近丛林狼,但头部较短,尾巴较粗。相比大部分的犬科动物,新鲁狼的长距离奔跑能力不强,它们靠伏击来捕获猎物,捕猎的对象主要是三趾马等中小型食草动物。
  海德尼上犬肩高1.2米,体长1.5米,体重91千克至136千克,有一个巨大的脑袋和强有力的下颚,整个头骨看起来更像狮子,是目前已知的体型最大的犬科动物,生活在距今800万至53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的北美,是恐犬亚科中最后演化出的物种。
  在生物分类学上,海德尼上犬属于恐犬亚科的上犬属,同时也是整个上犬属的模式种(一个属中最早被发现的),是由美国古生物学家雷迪在1858年发现并命名的。
  虽然体重已经是犬科动物之最,但和同时代、同地区的其他食肉动物,例如体长3.5米、犬齿超过20厘米的巴博剑齿虎比起来,海德尼上犬就没有任何生存的优势了。为了与比自己更大、更壮的掠食动物对抗,海德尼上犬通常结成群体生活,捕猎的对象是古骆驼、远角犀等大型动物。
  现存的犬科动物严格说起来都属于犬亚科。生活在距今40万至1万年前的恐狼平均肩高1米,体长1.5米至2米,体重50千克,是最大的犬亚科动物。
  与现存的近亲灰狼相比,恐狼肩膀更宽,脑袋更大,配上短粗有力的四肢和躯干,整个身体显得异常壮硕,牙齿咬合力也更胜一筹。
  有了这些身体结构上的差别,恐狼在猎物的选择上自然也跟灰狼不尽相同。灰狼四肢修长,耐力较好,可以长距离追捕那些善跑的食草动物,相对较小的体型也让它们拥有更广泛的食谱,大到野牛,小到田鼠都在菜单之上。而恐狼沉重的身体和短粗的四肢让它们无法长时间追逐猎物,只能短距离偷袭那些行动迟缓以及老弱的大型猎物,无法靠小型猎物来填饱肚子,可选择的猎物种类比灰狼少了很多。
  更新世末期,气候变化导致大型食草动物减少,再加上人类大举侵占草原,恐狼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终灭绝。(据蝌蚪五线谱)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介绍了超级稻南粳9108毯式钵苗机插精确定量栽培的产量目标、生育指标、育秧技术、机插技术、大田管理等内容,强调要实现优质与高产同步,必须严格按照超级稻南粳9108
【摘要】目的:探讨Vitapex、派丽奥联合治疗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治疗根尖周炎的方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联合治疗组(40例),每天治疗3次,连续6个月,X线观察疗效,分析口腔科收治的70例根尖周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tapex、派丽奥联合治疗根尖周炎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抗菌效果。  【关键
近日,全球首场神经影像领域“人机大战”的结局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其中人类战队由神经影像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临床医生共25名人员组成,与他们对战的是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首都医科大学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同研发的AI辅助诊断系统“BioMind天医智”。  总决赛现场,AI选手以高出20%的准确率战胜了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最强大脑”。这颗医学界的新星究竟有多大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