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经常听到很多语文老师抱怨,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语文课上总是提不起精神。或许通过教师的预设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堂上的教学高潮,会改变这一现状,也会让语文课酣畅淋漓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酣畅淋漓
曲阜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艺术高潮,是指老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所谓的教学高潮,便是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的法宝。在语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高潮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创造力得以提高,情感体验得以加强。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脑力活动,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长的乐趣与自豪感、成就感,这样,语文课上学生便有了酣畅淋漓的感觉,慢慢地就会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
根据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方法。
1 用真情感染学生
怡情,应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情感目标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情感,要求教师先要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行为甚至是表情来感染学生。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资源,用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习《陈情表》,要感受李密对于祖母的孝心和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学习《苏武传》,要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和对使命的忠贞;学习《荷塘月色》,要理解作者“颇不宁静”的原因……在进行《合欢树》一课的教学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上课铃声响起之后,我动情地说:“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在我们所有人内心深处最动听、最感人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正是那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陪伴我们走过了一个个春秋冬夏。在寒冷的日子里,母爱是温暖;在温暖的日子里,母爱则是关怀。我们不会忘记襁褓中的第一声啼哭,那时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们不会,忘记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那温暖如春的笑容;我们不会忘记,在那盏台灯下母亲为我们能安心学习打过扇驱过蚊;我们更不会忘记在我们遭遇挫折时,母亲那里总有温暖的怀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史铁生的车辙,去感受母爱的光辉,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吧!”一段感人肺腑的导入,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真情。
2 用未知吸引学生
青少年的本性中就有对未知探究的本能,课堂上,教师越是长篇大论,越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欲擒故纵”,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用未知吸引学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心理上的渴求,这样,也会增加学生语文课上的快感。《边城》这篇课文是小说的节选,教材中并没有交代小说的结尾,在引导学生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之后,我引导学生让他们根据人物性格猜想小说可能出现的结局。有的学生说:“后来二佬寻找哥哥未果,回来与翠翠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学生说:“二佬找到了哥哥,哥哥也明白了翠翠的心意,怀着对弟弟和翠翠的真挚祝福为他们操办婚事。”还有的学生说:“二佬可能再也没有回来,翠翠仍在孤独和思念中过着平凡的日子。”利用学生对未知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课堂不仅气氛热烈,更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用游戏激发学生
做班主任的我,发现学生迷上了一款叫做“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在两幅近似的图片中找到不同。我灵机一动,要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找茬”的游戏,学生一定会兴趣十足。教授《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我便用上了这个小游戏。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还没听完一段,学生就发现课文在朗读时已被“篡改”了好几处,顿时引起了他们的警觉。于是我让学生从头听起,寻找朗读录音共有几处与原文不符,并分析改动以后的语句为什么不及原文准确、严密,表达效果好。“找茬”的游戏起了作用,学生踊跃发言,咬文嚼字,成为了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探索和成功的欲望得到满足。
4 用矛盾激发学生
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组内的组员之间、小组之间的同学意见不同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个“矛盾”大做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真相。一次,我讲解2014年高考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爱国科学家邓叔群》,其中有一道小题是: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不辞辛劳,一样一样采集,为我国真菌事业谱写的重要一章。”说完,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有些疑问,轻轻地举起手说:“老师,我觉得这个答案不对。”我追问为什么呢?”学生们都说不出原因。这个问题的确是个难点,我顺势说:“咱们不妨来一场小型辩论会,这一条答案到底对不对?看哪一方理由充分,答对有奖哦!”两大阵营开始辩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学生热情空前高涨。辩论中,他们发现这条答案并没有体现邓叔群“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不符合题意。短短的10分钟,发言人次达23人,学生不仅学会了审题,更收获了语文课上的快乐。
通过以上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体会到语文课的快感,慢慢地,他们一定会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学习。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市第八中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关键词】语文课;酣畅淋漓
曲阜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艺术高潮,是指老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所谓的教学高潮,便是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的法宝。在语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高潮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创造力得以提高,情感体验得以加强。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脑力活动,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长的乐趣与自豪感、成就感,这样,语文课上学生便有了酣畅淋漓的感觉,慢慢地就会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
根据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方法。
1 用真情感染学生
怡情,应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情感目标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情感,要求教师先要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行为甚至是表情来感染学生。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资源,用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习《陈情表》,要感受李密对于祖母的孝心和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学习《苏武传》,要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和对使命的忠贞;学习《荷塘月色》,要理解作者“颇不宁静”的原因……在进行《合欢树》一课的教学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上课铃声响起之后,我动情地说:“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在我们所有人内心深处最动听、最感人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正是那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陪伴我们走过了一个个春秋冬夏。在寒冷的日子里,母爱是温暖;在温暖的日子里,母爱则是关怀。我们不会忘记襁褓中的第一声啼哭,那时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们不会,忘记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那温暖如春的笑容;我们不会忘记,在那盏台灯下母亲为我们能安心学习打过扇驱过蚊;我们更不会忘记在我们遭遇挫折时,母亲那里总有温暖的怀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史铁生的车辙,去感受母爱的光辉,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吧!”一段感人肺腑的导入,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真情。
2 用未知吸引学生
青少年的本性中就有对未知探究的本能,课堂上,教师越是长篇大论,越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欲擒故纵”,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用未知吸引学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心理上的渴求,这样,也会增加学生语文课上的快感。《边城》这篇课文是小说的节选,教材中并没有交代小说的结尾,在引导学生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之后,我引导学生让他们根据人物性格猜想小说可能出现的结局。有的学生说:“后来二佬寻找哥哥未果,回来与翠翠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学生说:“二佬找到了哥哥,哥哥也明白了翠翠的心意,怀着对弟弟和翠翠的真挚祝福为他们操办婚事。”还有的学生说:“二佬可能再也没有回来,翠翠仍在孤独和思念中过着平凡的日子。”利用学生对未知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课堂不仅气氛热烈,更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用游戏激发学生
做班主任的我,发现学生迷上了一款叫做“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在两幅近似的图片中找到不同。我灵机一动,要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找茬”的游戏,学生一定会兴趣十足。教授《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我便用上了这个小游戏。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还没听完一段,学生就发现课文在朗读时已被“篡改”了好几处,顿时引起了他们的警觉。于是我让学生从头听起,寻找朗读录音共有几处与原文不符,并分析改动以后的语句为什么不及原文准确、严密,表达效果好。“找茬”的游戏起了作用,学生踊跃发言,咬文嚼字,成为了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探索和成功的欲望得到满足。
4 用矛盾激发学生
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组内的组员之间、小组之间的同学意见不同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个“矛盾”大做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真相。一次,我讲解2014年高考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爱国科学家邓叔群》,其中有一道小题是: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不辞辛劳,一样一样采集,为我国真菌事业谱写的重要一章。”说完,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有些疑问,轻轻地举起手说:“老师,我觉得这个答案不对。”我追问为什么呢?”学生们都说不出原因。这个问题的确是个难点,我顺势说:“咱们不妨来一场小型辩论会,这一条答案到底对不对?看哪一方理由充分,答对有奖哦!”两大阵营开始辩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学生热情空前高涨。辩论中,他们发现这条答案并没有体现邓叔群“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不符合题意。短短的10分钟,发言人次达23人,学生不仅学会了审题,更收获了语文课上的快乐。
通过以上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体会到语文课的快感,慢慢地,他们一定会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学习。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市第八中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