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盗跖”在清代被民间社会塑造为神灵,私祀于泰山,一度与官方河神金龙四大王产生关联。民国时期,由于泰山民间的“常门”信仰与扶乩降神的特殊因缘,作为“盗跖”化身的灵蛇“柳大王”代替了金龙四大王谢绪,成为当地两座新修“大王庙”的唯一河神。这种基于“盗跖”信仰习俗的民间意识隐含着与鬼神交通的宗教情怀,但其并不认同也无意对抗国家权力与主流文化符号。尽管其一直没有得到文化精英与国家政府的认可,但却具有地方日常生活的自洽性,并非完全的“盗跖”活动。泰山河神角色从官到民的地方性转换表明,普通民众在处于社会弱势而又缺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