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乡土世界中的女性悲剧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tig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萧红是女性文学史上的一位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命运大都是以悲剧结尾的,这与萧红自身的人生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大篇幅地回忆了呼兰这座小城里发生的故事,她将小城里的乡土百态、风俗人情融入女性悲剧中,由此来探讨当时女性的处境以及最后造成命运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 萧红;《呼兰河传》;女性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04-02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呼兰河县一个封建的家庭,她的一生短暂,但自身悲惨的遭遇使得她在描写女性悲惨的命运上更加地掷地有声、更加具有共鸣。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她笔下的乡村生活仿佛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中,她将“跳大神”“野台子戏”等这样的封建习俗与女性的生存处境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特殊的女体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她在描写各色各样的农村女性时,并没有只停留在女性的悲惨遭遇,她赋予农村女性对于自身命运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她用近乎平直的语言来叙述呼兰城发生的一切。本文将从萧红如何将女性悲剧与乡土色彩结合、对女性生活处境的哀叹、封建陋习对女性的迫害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深思这四个方面来探究《呼兰河传》中女性世界与女性悲剧。
  一、女性悲剧与乡土色彩的结合
  萧红在这个构建的女体空间里,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看待呼兰河这座小城里女性的生活,她在叙述时习惯将乡土习俗融入文本中,揭示了女性生活与乡土之间深厚的文化关系。学者葛浩文认为,这座从小生活着的呼兰城对萧红有着两大重要影响,“一是当地的农家生活;另一是她的孤独和寂寞。虽然她出生于士绅之家,但她童年的许多时间都在邻家的农家消磨。农民生活在她脑海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她日后有两本重要作品的主角都是农民。” ①
  《呼兰河传》中,萧红将随处可见的农民生活,浓厚的乡土气息同女性悲剧生活相结合的同时,也不忘侧面影射在当时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对女性的态度及男女之间一系列的不平等对待。
  娃娃亲,作为封建婚姻中的典型代表,让不少女性深受其害。以萧红所生活的东北小县城呼兰为例:指腹为婚的两家,生了一男一女就可以结为夫妇,若是两男或两女就不用,但这指腹为亲也讲究门当户对,女方家穷了不娶,但男方则是相反。女方嫁过去容易被妯娌间说嫌贫爱富,在公婆、丈夫那里得不到好脸色,要么受着,要么回娘家诉苦,年轻女孩子们开始闹着跳井、上吊。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当初的年轻女子对于婚姻是没有选择权的,打从娘胎里就被预订了,这种婚姻模式是封建礼教和专制遗留下来的陋习,萧红借此来抨击封建伦理,也是“她作为女性作家对旧社会的黑暗的控诉以及对现代女性觉醒的呼吁” ②。
  萧红在叙述故事时,她没有过多地加入自己的怜悯心,在写《呼兰河传》时她既是旁观者又是经历者。同样是出生、成长在这座小城里,但从她的文字间,很难感受到她的怜悯之情,她像是要把这一层皮血淋淋地撕开给世人看。
  二、对女性生活处境的哀叹
  《呼兰河传》中的女性地位低下,不仅仅是几千年以来封建陋习所造成的,与她们自身愚昧的思想和性格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女性的婚姻无法自己决定,就连生育都要遭受莫大的诟骂。严寒的冬天里,王大姐生产完只能住在露天草棚里,坐月子要忍受风寒吃不饱穿不暖等情况,生产完要忍受他人的嘲讽,最后留下没几岁的孩子撒手人寰。萧红在女性生育意识方面的描写一针见血,與她自身的遭遇也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一任未婚夫在她临产期不辞而别,出生后孩子又因无力抚养而送人。第二个孩子则出生就死去,两次失败的婚姻、两个孩子悲惨的结局都给了萧红深深的打击。婚姻、生育、孩子于萧红而言是不可触碰的逆鳞,“萧红对女性生育苦难的描写,是现实社会和历史悲剧命运的真实反映,表达出她对女性族群深切同情的悲悯情怀。” ③
  在《呼兰河传》中,男性的塑泥像是凶猛的、眼睛里喷火的,而女性的塑泥像则是温顺的。男人在打女人时会说:“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在男人眼里即便是娘娘这样的神灵都会被打,一个普通女子被打又算什么。“萧红在众多琐碎的日常生活画面的描绘中,揭示出在男权、父权的重压下,女人们抬不起头来,更触摸不到生命的价值。” ④
  婆媳关系也是一大反映女性生活处境的问题,萧红在小说中回忆童年生活时提到粉房旁边的小偏房里那家的大媳妇牵马到井边饮水,要喂猪、打狗、剪裁等,再怎么忙都得给奶奶和婆婆们绣花鞋,这样温顺、凡事都做的媳妇才是婆婆眼中的好媳妇。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性或许从出嫁那一刻开始,她的处境注定变得不公平了,萧红以婆婆与儿媳之间的这种地位关系来揭示年轻女性深受封建专制的迫害,表达对女性同胞生活处境的深切关怀。
  三、封建陋习对女性的迫害
  《呼兰河传》以呼兰这座小城为立足点,萧红在小说童年回忆篇章中对封建习俗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从野台子戏、娘娘庙、跳大神等,她以女性的角度、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在封建陋习侵蚀的大环境下,女性的命运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
  团圆媳妇在婆家因为多吃了饭,开始被婆家人打,团圆媳妇反抗,他们就开始为了驯服她,给她跳大神。跳久了怕出人命,便开始想办法怎么给她“救”回来。有的说给她扎草人、纸人,更甚的有让她吃全毛鸡,把鸡存到她的灵魂里,团圆媳妇这般的女性是可悲的,她受到了封建愚昧的女性同类对她的加害。即便是在男权社会里,地位低下的女性们也不会团结,她们会借着在男性那里受的气撒在同性身上。
  落后的文化、文明造就了病态的社会环境和愚昧无知的人类,团圆媳妇试图反抗过,但得到的确是加倍的迫害,她是非常典型的女性觉醒最后却失败的例子,“她们独特的处境和体验,完全为历史无意识,她们所创造的文化,也为男性文化所淹没,虽然她们还没有完全看清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但是她们已渐渐看到自己,这是女性觉醒的必由之路,也是女性解放的曙光。” ⑤   四、对女性命运的深思
  萧红在小说中对女性的命运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除开封建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环境这一因素,女性自身的愚昧无知也是一大原因。几千年来,女性是被视为弱者的存在,是男权社会里的牺牲品,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时,认为不仅要同情团圆媳妇,也应该同情团圆媳妇的婆婆,她也是一个可怜人,是被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的一个女子。团圆媳妇的结局没有谁是无辜的,那些冷眼旁观的邻里,他们中有身为同类的女性,这类盲目的人也是“杀死”团圆媳妇的帮凶。
  女性自身的弱势使得在封建传统这种大环境下她们的遭遇更为糟糕,萧红在描写女性悲惨的遭遇时,有着独特的手法,比如团圆媳妇的婆婆,她侧面通过婆婆抓鸡、受伤等事来刻画“一个吝啬无理甚至反常的女性形象,使得女性在男权制压迫下被异化的主题得以强调”。⑥
  萧红有着较强的共情能力,这很大部分来自自身的经历与体验。萧红的童年和爱情经历于她而言是十分灰暗的,她唯一的慰藉大概是祖父了,祖父教她读书认字,是她成长道路有着重要影响的人,但随着祖父的逝世,萧红将长久以来的激愤“以她动人的才华和真实体验将读者拽入她的世界,感受她的绝望、愤怒,这近乎变成一种萧红式的效应,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被她不尽客观的主体化的情绪淹没”。⑦
  五、结语
  萧红将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的故事构筑成一个空间,这个空间里,她执起女性独立的大旗,撕开那些丑陋的嘴脸,以关怀之情去批判那些加害到女性身上的伤害,呼唤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从婚姻、生育、到家庭地位,女性受到的苦难,萧红一一叙述。
  《呼兰河传》是萧红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的呐喊,也是萧红悲剧意识的体现。萧红借团圆媳妇、团圆媳妇的婆婆、王大姐这三种典型地受到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形象来鞭策女性应该具有主体意识,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反抗。萧红自身的经历及其所见所闻使她对当时受到迫害的女性是怜惜的,但又痛恶其愚昧无知、不清醒,她试图通过《呼兰河传》表达自己想对今后的女性地位的期盼,她希望以此来警醒、解救那些还沉在泥潭中的女性。
  注释:
  ①葛浩文:《萧红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頁。
  ②夏淑锦:《能指与所指关系下〈呼兰河传〉中的民俗事象分析》,《文教资料》2019年第31期,第6页。
  ③陶娥:《萧红〈呼兰河传〉的女性意识探析》,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102页。
  ④黄晓娟:《萧红的生命意识与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541页。
  ⑤周喆:《萧红作品中女性意识探微》,《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6期,第96页。
  ⑥王嘉梅、王清:《女性主义叙事学视阈下的〈呼兰河传〉》,《大理大学学报》2019年第7期,第20页。
  ⑦张蜀彤:《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性》,《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120页。
  参考文献:
  [1]林幸谦.萧红小说的女体符号与乡土叙述——《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性别论述》[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赵德宏,张冬.梅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华阐释[J].学术交流,2007,(5).
  [3]石佳.20世纪80年代萧红及《呼兰河传》研究论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作者简介:
  李玉婷,女,福建泉州人,大学本科,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 《简 · 爱》是关于女性描写的著名英国长篇自传体小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分析了《简 · 爱》中关于女性描写的语言外部特征与表达特征,希望进一步挖掘其文学价值与语言魅力。  【关键词】 《简 · 爱》;女性描写;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018-02  《简 · 爱》描写了女主人公简 ·
期刊
【摘要】 米芾书法与其山水绘画在形式与构成上具有“统一性”关系。米点的皴法将自然景致的趣味性与书法的抑扬顿挫相互融合,通过水墨在纸上的渗透彰显了“以书入画”的笔墨语言;米芾将书法笔意加之绘画中,使绘画创作看起来更加细腻,在书写方式的配合下,营造视觉效果上的变化;在绘画中追求黑白对比关系,书法中追求的错落有致,都源于米芾所推崇的“平淡天真”的性情流露。  【关键词】 米芾;书法;水墨山水;统一性  
期刊
【摘要】 孝文化是倡导人们修养品行、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千百年来在中华各民族间传承和发展着。云南彝文碑刻作为一种实物史料,记载了诸多的孝道行为,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探究,分析孝文化内涵,包涵孝之以聚、孝之以德、孝之以礼等,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感恩教育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 彝文碑刻;孝文化内涵;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人的地位高于一切,人的价值不是存在,而在于思考。这是美籍生物学家路 · 冯 · 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于1968年发表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的一个核心论点。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工业化时代前期全球面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厂生产模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局面中如何应对复杂局势,如何提升人的地位,如何体现人的价值的问题。专
期刊
【摘要】 《霸王卸甲》是我国具有影响力的琵琶传统武曲之一,乐曲以史实为创作背景描述了楚霸王项羽在公元前202年与汉高祖刘邦在垓下爆发的楚汉之争的情景。本文以刘德海先生改编版琵琶谱为例,从悲剧性审美视角出发,对乐曲《霸王卸甲》进行演奏意境分析和悲剧性审美解读。进而,加深对乐曲《霸王卸甲》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对乐曲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 《霸王卸甲》;悲剧性;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J632
期刊
【摘要】 客家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更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本文以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切入点,结合国家战略布局,重点探讨分析了该地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性和时代价值,并以此为基,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科学性
期刊
【摘要】 本文运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从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顺应心理动机三个角度,分析了美国亚裔影片《摘金奇缘》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语用功能。研究发现:语码转换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增進观众对影视作品深层思想的把握,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手段。通过对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码转换的动机和功能,进而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从而更好地推动日常交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于文艺作品的探索热情也在不断提高。小品也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重要文艺形式,同时我国在小品剧本创作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本文先阐述了小品艺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小品艺术的创作理念,分析了小品剧本创作的基本流程,同时还探索了小品剧本创作的核心控制要点,最终从多个角度探讨
期刊
【摘要】 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体现,发展到现代社会,书法对人的艺术熏陶及良好品质的塑造,仍具有积极价值和意义。而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书法大家有很多,但其中苏轼书法的特点极为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传统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即便是在现代,苏轼书法作品不仅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也是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苏轼书法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为今人研
期刊
【摘要】 新时期,“狗”类网络新词大量出现,不仅构词潜力大,生成能力强,而且结构类型个别化,语义类化,范畴转移。通过对这类词构词规律的探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对“狗”的类词缀化过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狗”类词缀形成中,主客体之间的象似性及其主观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网络新词语“狗”;类词缀;认知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