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爱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37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王伊尹失踪了!在高考前的一个月。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故事发生后,和所有离家出走孩子的妈妈一样,王伊尹的妈妈发动亲戚朋友、孩子的同学满世界去找。一天,两天,不见孩子的踪迹,王妈妈有点儿着急,但她能理解孩子,她觉得孩子内向,又喜欢给自己加压,支撑不了了,一时冲动,就出去放松了。
  一个星期后,仍没有孩子的消息,王妈妈着急了!她开始为孩子的吃住操心了。王妈妈说,王伊尹走时只带走了他的四百块压岁钱,家里的两千多块零花钱竟分文未动。王妈妈想,孩子一定是躲在附近的某一个角落。这样一想,她虽然很着急却又不敢轻易采取大的行动,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一个月过去了,仍然没有孩子的一丝消息。这时候,在王伊尹经常走过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张张小报,小报的措辞极为委婉,说孩子你想放松一下,我们可以理解,心情好了就赶快回来吧!妈妈很惦记你。
  两个月过去了,王伊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电视台播了寻找王伊尹的启事,但王伊尹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样,一直悄无声息。
  从此,在院子里我再也没见到过王妈妈。听人说,她上不了班了,整天呆在家里,以泪洗面,原本丰腴的人瘦成了一把骨头。王妈妈是小学老师,属于那种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她勤勤恳恳地教了几十年的书,赢得了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尊重,年年被评为先进,这更激发了她工作的热情,她离不开三尺讲台,以至每逢寒暑假总要生出一场病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孩子走了,她竟上不了讲台了。
  当人们正在揣测王伊尹出走原因的时候,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四下传开,说王伊尹是抱养的孩子。对于抱养的孩子,养父母自然要比亲生父母付出更多的艰辛,王妈妈的失子之痛自然又多了几分。
  王妈妈,一个那样要强的人,几十年来,她用血肉和精神铸就的堡垒,一瞬间訇然坍塌。这,只有一个解释:因为爱!爱之愈深,痛之愈切。
  王伊尹,一个十六岁的翩翩少年,在出走之前,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他身上注满了王妈妈的爱,在他走后,那些爱就酿成了一杯杯苦酒,任王妈妈在蝉声的岁月里独自啜饮。
  
  2
  
  我的女友小溪给我讲到了她和大山的爱情故事。
  人生的路有无数条,大山和小溪走在各自的路上。大山像风一样飘然而行,小溪像云一样悠然而动。在一个万物成熟的季节,他们奇迹般地相遇了。风有情云有意,他们开始了属于他们的故事。
  那是一个雨天的早晨,大山发来短信说,仿佛又到了伤感的季节,手边的东西都捏得出水来,要是有空,一定要生一堆火啊,把过去的事情一件一件烤干,再叠起来收好,就不会长霉了!雨天最让人伤感,小溪也正莫名地忧伤着,但她不想让伤感折磨着大山,因为大山的身体不是太好,就说我最喜欢你的笑了,你不知道你的笑是多么的生动,它是我今生最明媚的阳光!大山的心情似乎好了一些,他问,你昨晚很浪漫吧?小溪有一点儿难为情,心想,逗他一下吧!于是就说是。大山马上说,你在气我呀!小溪觉得很好玩,又说,实话实说嘛!对方没再接话。小溪以为大山有了急事,也打住了话。直到第二天下午,大山才和小溪说上话,小溪着急地问,发生什么事了吗,总也不回信?大山讪讪地说,你昨天的实话实说差点儿要了我的命。我有低血糖的毛病,你的话当即让我晕倒了,同事把我送回家,养了一天,现在好多了。小溪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大山又说,对爱你的人,说话不要太实,要虚实相生。小溪不置可否,懵懵懂懂。
  大山和小溪的短信像雪片一样飞来飞去,日子就在这雪片中被一个个打发掉了。大山说,如果你愿意,我想在月底去看你。小溪心里欢喜,矜持的性格却使她的话热情不足温柔有余,好啊!小溪说。和大山说这话时,小溪正在写一篇回首往日情感的文章。记得有一次和大山谈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大山说你可以把它写出来。离开大山的日子,小溪的天空总是飘着丁香花的味道,淡淡的忧郁总也挥之不去。在一个日斜的午后,小溪忽然想起了大山的话,她就拿起了笔开始写她的故事,心里还在想,一定要在大山来之前把文章送给他看。紧赶慢赶,小溪终于在大山要来的前两天将文章写完了。她当晚就把文章发给了大山。第二天上午,小溪还在呼呼大睡,大山的信来了。大山恼怒地说,我后天要去看你了,你现在却在想着从前爱过你的人,看了你的文章我决定取消这次行程。小溪的头嗡地一下大了,脑子里真是一片空白。大山又说,我的心剧烈地跳动着,呼吸困难,正要去医院。小溪突然觉得没了精神,四肢乏力,嘴里发苦,身子打飘。
  小溪告诉我,她曾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女人,认识大山后,她终于尝到了爱的滋味。
  
  3
  
  春去秋来,又有一批新生蹈着金秋,走进我的教室。这个教室啊,曾经坐过与我年龄相仿的学生。那时我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我用友好的目光看着他们。后来,教室没变,学生变了,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我的目光也跟着在变,我开始用亲切的目光看着讲台下的学生。眼下,盛开在我面前的那一张张稚气的笑脸,怎么看都像我儿子的脸,我用慈爱的目光抚摸着他们。
  有一个孩子,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他戴一副眼镜,瘦瘦的,很文气。尤其是他的名字很有特色,叫周狄梦实。我饶有兴趣地问他,你的名字很有味道,能不能给我讲讲其中的含义。他很自豪地告诉我,周是父亲的姓,狄是母亲的姓,梦实寄托了父母对我的愿望,他们希望我将来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说,好名字呀!老师也祝愿你将来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周狄梦实高兴地说,谢谢老师。我转身向讲台走去,就在转身的一刹那,我看见周狄梦实正用左手在吃力地写字。我的心仿佛被人用针扎了一下,一种刺痛霎时传遍全身。造物主捉弄人啊!我想到了孩子的父母,当他们美好的愿望遭遇孩子残疾的手时,他们该是如何的伤痛!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周狄梦实,一种怜惜之情就从心底升起,我的心柔柔的、软软的、酸酸的、涩涩的。这时,我就会慈爱地轻轻地扫他一眼。这已成了我每节课的固定内容。周狄梦实或许不理解我的目光,但我已经无法收回自己的目光,就好比父母疼爱他们最小的孩子,是不由自主的。
  有一天,我突然问自己,你为什么对周狄梦实那样的关注呢?仅仅是同情?怜惜?我现在想来,恐怕不仅仅如此,这应该是一种爱!一种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悲天悯人的爱。
  
  李继红,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郑利玲
其他文献
2009年全国中考已经落下了帷幕。当我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又是一年风起时》——济南市2009年中考作文题目时,不禁思潮涌动,于是精心收集了全国部分省市共75套中考作文题目,经过反复进行形式归类、数据统计,并与上两届中考作文题目进行了认真的比照研究和深入的思考,现将研究思考所得陈述如下,以期给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以及2010年的作文备考应试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从命题的表现形式上看,全命题
教材中的文章是作家作品的一个“特写”,它不能将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点细致全面地展现出来。这种片断式的“特写”对学生把握作家流派风格、思想内容和时代潮流造成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的阅读积累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它就像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让学生掌握方法,登堂入室,尽情浏览欣赏知识长廊中的珍品瑰宝。    1、左右逢源,连类引申,为学生解读作家作品营造一个“全景式”的环境    教学中,我经常借助自己阅读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遵循这一原则,通过祖国语言的教学向学生“传道”,结合“授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   那么,究竟如何在语文的授业中进行传道呢?这确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逐步摸索出一条“渗透”的路子,即
魏书生到台湾去讲学,曾上过《元曲二首》一课。师生见面后,老师就问,同学们,你们翻到国文书的目录,知道老师今天讲哪一课吗?不知道,学生都大声说。老师又说,目录里是19篇课文,如果要猜一猜,并且每次都猜错的话,最多几次就可以猜对呀?有学生说,18次!老师说,对呀!大家太聪明啦!但今天我们不猜了,我看了一下,这19篇课文,只有《元曲二首》跟我们大陆的课文一样,我们来学这一课,好不好?好!学生齐声回答。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导致教与学脱节,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和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怎样才能使作文教学从“慢、差、费”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呢?近几年来,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了“五步作文教学法”,重积累引导
陈洪,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文学院院长,跨文化交流研究院院长,国家级名师。现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文学学会会长。同时兼任《文学遗产》编委、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编委、《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编委、《天津社会科学》编委。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明清小说、文学与宗教等,著有《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微》《中国小说理论史》《佛教与中国古典文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也是考生们最感困难的考点之一。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答这类题呢?考生只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读懂——审清——找,准——答全”的具体方法,解答还是不难的。    一,读懂    我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语言的结晶,它语言凝炼,意蕴深远。语言结构独特,考生阅读的难度大,如果连诗词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要想解答鉴赏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赏析先得读懂
无中生有,词典中的解释是“凭空捏造”。但是,在这里,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用文字上的“无”或者“不”、“绝”等表否定的词,来表现客观上不存在的事物,然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却常常在头脑里产生和形成了的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即产生了“有”的效果,并以这种“有”来衬托“无”,从而起到有无相生、相互映衬的作用。这是一种语言现象,但是,也是作者刻意为之的一种表现手法,我们权且把这看作一种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称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
关于语言的工具论思想,前人之述颇丰。恩格斯就曾认为,“语言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就在于交际:离开了人们的社会交际,语言既不能产生,也不可能存在和发展。”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与各种文化的广泛融合与交流,语言的交际作用愈发明显。“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已成为共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用口语交际取代了传统的听说,即“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