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的应用型特色本科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x66c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和挑战,产教融合作为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深度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产教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包装印刷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提出产教融合培养包装印刷“新工科”应用型人才模式。通过打造包装产业平台、升级优化专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形成针对包装印刷产业产教融合体系,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同打造“产业创新共同体”。
  关键词:产教融合;新工科;应用型本科;包装印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0-0065-04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uts forward new demands and challenges for talent training.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in line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deep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integration, main problems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and talent demand of packaging and printing,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model of cultivating "new engine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packaging and printing by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By building a packaging industry platform, upgrading and optimiz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carrying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e establishing a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system for the packaging printing industry, and jointly building an "industrial innovation community" with key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y.
  Key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new engineer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packaging and printing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教育部在2017年提出新工科建设,将其作为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链、价值链对接,为新时代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建设提供智力及人才支撑。新工科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基础,以产业需求专业人才为导向,通过深入开展多学科交叉培养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使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和生产实际中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经济、社会、管理实践中,成为跨学科的复合型工科人才。新工科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探索高等教育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为保障新工科建设,党和国家先后推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2]《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3]等一系列针对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政策。根据政策要求,以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将产教融合作为新工科建设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联合高校和企业等资源,通过深入实施产教融合,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探索新形势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深化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形成校企深入合作、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行业企业对人员能力、素质、技能等新要求。
  一、新形势下产教融合分析
  (一)产教融合新内涵与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十分注重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相继发布一系列产教融合发展政策和规划[4-7],旨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而在新经济形势下,面对快速多变、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群,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产教融合提出新要求。2017-2018年,教育部先后提出建好新工科、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年确立了融合发展、协同攻坚,以产教融合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目標,产教融合正式迈入新时代,开启新政策,吹响教育质量攻坚战号角。   在新形势下,要求产教融合以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应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结构优化、模式创新、学习技术、质量体系四大教育质量革命攻坚战,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新时代急需人才。因此,产教融合成为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手段,是实现产学研用结合的主要方法,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产教融合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推进学校、企业协同发展,才能有效破除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
  (二)现阶段产教融合主要问题
  产教融合的前提是校企双方优势互补,目标是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但是目前绝大部分产教融合还停留在学生实习、短期技术培训等浅层合作方面,甚至还有一部分处于纸质协议中,缺乏针对性、专门性和深度化的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优势未完全发挥和显现,导致企业并未通过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和企业创新方面获得成效和收益,学校也未获得企业实质性的支持,从而使产教融合进程缓慢[8-11]。现阶段产教融合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政策细化落实不到位
  虽然在国务院、教育部以及相关部委发布一系列支持产教融合政策和发展规划,将产教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是发布的政策主要是从宏观上对产教融合进行指导,并未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同时,一些省市并未出台针对以上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相对应的配套措施和资助政策,导致校企双方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受阻。
  2. 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学校“一头热”现象明显
  目前,产教融合大多数以校企自发开展形式进行,缺少政府资金支持。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主动性较高,希望通过选派学生实习、开展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基地等,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就业和增强科研实力等目的。作为企业而言,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场地、资金等,然而受限于学生能力和技能、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导致企业并未在产教融合中获得对应产出。对于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而言,将严重缺乏校企合作的内在驱动力,缺乏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严重阻碍“产教融合”的开展。
  3. 合作内容单一,缺乏深度合作
  产教融合的合作形式主要有专家讲座、技术辅导、产学研合作等,合作内容大多停留在表面或者纸质协议,没有将学校的“教”和企业的“产”有机结合。目前,学校有大量科技成果停留在论文、专利层面,未实现有效转化,科研实验仪器闲置率较高,未得到有效利用。而在新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需求逐步增加,却缺乏技术研发实力、实验仪器设备和科技成果。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建立深入沟通和合作,缺乏信息共享,并未有效发挥各自优势达到互惠互利的共同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产教融合发展[10]。
  (三)面向新工科的产教融合发展趋势
  在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中,人才培养将面向未来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完善教育资源布局、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教育组织形态等措施,形成人才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局面,实现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是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接轨国际的有效探索。
  而面向新工科的产教融合的发展,将以政策为指引,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优化产教融合的内部结构,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交叉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产教融合,不仅能使高校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创新,加快推进高校培养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进程,同时还能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适应需求侧变化,同时协调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包装印刷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分析
  在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關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包装印刷业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服务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基”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制造业规模和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包装印刷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力和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服务国家战略、适应民生需求、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力,巩固世界第二包装印刷大国地位,并逐步由“包装印刷大国”向“包装印刷强国”转变。在新经济发展形势下,包装印刷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也发生明显变化。
  (一)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趋势明显
  包装印刷工业属于传统产业,目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产能能耗高等问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增长动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为产业发展趋势。从2018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署每年举办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旨在搭建服务行业创新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聚焦智能化、绿色化等主题,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同时,整个行业在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绿色制造等方面逐步发力,通过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构建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形成转型升级的动力。
  此外,行业创新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通过技术及产品研发创新,重点发展绿色包装、安全包装、智能包装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关键技术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整合行业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包装印刷智能化创新发展。
  (二)产业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
  包装印刷业本来就属于多领域交叉行业,其相关技术涵盖材料、设计、机械及自动化、计算机等多个产业门类,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及技术在包装印刷产业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其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目前,行业内的高端科技人才缺乏和企业技术骨干不足等成为突出问题,同时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的复合型人才也问题突出。因此,根据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扩大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对接与匹配。   (三)专业院校招生形势严峻
  在包装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国内开设包装印刷专业的院校数量不多,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内开设包装印刷专业院校为70多所,每年毕业人数为1.1万人左右,而截至2018年底,包装印刷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70万人,从业人员中高素质、高技能人数不足现象明显。同时,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包装印刷专业院校招生形势严峻,部分院校报考人数少,更有部分院校因招生、办学等方面原因,近三年已有12所高校撤销印刷工程专业和包装工程专业,相关院校停止和裁撤专业,将进一步影响行业人才培养。
  三、产教融合培养包装印刷“新工科”应用型人才模式
  作为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校,学校以包装教育为特色,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主动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包装现代化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产教融合发展方面,湖南工业大学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针对包装印刷产业的产教融合发展。在2019年湖南工业大学校友工作高峰论坛上,校长刘阳提出构建具有鲜明湖南工业大学特色的“产教融合”机制,通过驱动校友企业和学校合力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产教融合,探索校友与母校“发展共同体”的创新建设方案。
  目前,学校和相关学院已在产教融合培养包装印刷“新工科”应用型人才模式方面展开探索,形成针对包装印刷产业产教融合体系,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同打造“产业创新共同体”。
  (一)打造包装产业平台,培养产业一流人才
  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通过产教融合共同推进政府、高校、产业协同推进的育人模式,是新工科建设的根本。2019年7月,株洲市人民政府、湖南工业大学、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签署“中国包谷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共同组建包装行业整合服务平台,围绕包装产业构建产业生态圈。通过政、校、企携手搭建“中国包谷”,聚集包装产业创新创业资源,学校可主动对接产业、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教学育人改革,着力打造包装学科优势及特色,并带动其他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将学校育人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转型中,面向包装产业培养一流专业人才。
  (二)升级优化专业课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学校的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以包装印刷教育为特色,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是学校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二级学院之一。近年来,学院结合包装印刷教育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构建基于“三位一体”双创能力的教学实践体系,形成具有包装印刷行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12]。基于“三位一体”双创能力教学实践体系通过创新能力竞赛、创意设计大赛、创业实践比赛,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比赛,以启发学生科技创新思维、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创新创业基本能力,使在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并激发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潜质,为包装印刷行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
  近年来,学院结合包装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设印刷电子学、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更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其中,印刷电子学课程从师资配备、内容设置、考核方式、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改革教学及实践,使学生在获取印刷电子专业知识的同时,驱动智能包装应用研究创新,为印刷电子和智能包装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储备做出有益的探索。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产业创新人才
  针对国家大力发展创新创业的情况,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培养、全方位覆盖”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结合双创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成立双创实验班,实验班以团队组建、训练组织、导师指导为一体,实现课程学习、双创训练与各类竞赛活动融合发展。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C立方创新团队”为学校首批双创实验班,实验班从行业技术创新、创业指导、创新设计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团队目前已有数百名成员,通过创新能力实践、创意设计实践、创业实践比赛等,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就业、工作中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政府-企业-学校”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面向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孵化平台。
  (四)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深化协同育人机制
  随着包装印刷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高素质人才成为包装印刷企业发展的关键。而目前包装印刷高校毕业生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联合行业内重点印刷企业,选派經验丰富的老师为企业在职技术人员开展在职学历教育培训,共同建立校企人才培训基地。通过校企人才培训基地,在有效提升企业人员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企业人员流失,并增强企业对行业人才的吸引力。目前,已与沃顿印刷有限公司、虎彩集团、安姆科等行业骨干印刷企业共建校企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
  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绝大部分的包装印刷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缺乏研发平台、研发设备和研发团队等。依托先进包装材料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实际情况,与企业联合共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技术研发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以企业现有产品、技术为基础,针对企业发展战略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并为研发中心制度建设、团队组建等提供指导,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实力。同时,根据学校现有科技成果,联合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施,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一批科技成果实现在企业中的有效转化,其中,联合常德金鹏印务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复杂工况下的卷筒纸印刷高速在线质量检测及剔除关键技术”等项目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奖,联合湖南福瑞印刷有限公司开展的“胶印防伪连线印刷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获得中国包装行业科学技术奖。   四、结束语
  新时代,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加快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适应需求侧变化,优化产教融合的内部结构,实现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同时,产教融合还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坚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策略,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深度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2-13.
  [2]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l.
  [3]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590号)[Z].2019-3-28.
  [4]國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Z].1993-2-13.
  [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10-28.
  [6]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Z].2014-6-16.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Z].2017-12-19.
  [8]叶福兰.新工科背景下的“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信管专业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3):1-3+18.
  [9]王娟,李莹莹,康晓飞.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4):127-128.
  [10]张群.应用型本科“立足地方,对接产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9):128-130+134.
  [11]刘井飞.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6):5-6.
  [12]钟云飞,谭辉,张传香.具有行业特色的三位一体双创能力实践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147-148.
其他文献
2020年10月,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上映.在村里忙得不可开交的冯亚珂并没有时间去看.直到半个月后,一个朋友发来了电影人物原型的链接,冯亚珂才知道,原来电影中《神笔马亮》单
期刊
摘 要: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面临教学针对性不强、课程吸引力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困境。为此,亟需精准把握 “基础”课实践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重新深入探讨“基础”课实践教学本质内涵、作用机理,紧贴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特点创新“基础”课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方式,加强提升实践教学队伍能力建设,创新构建“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调适应统一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基础”课;实践教学;创新
摘 要:江苏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依靠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撑。高校的专业布局和学科建设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专业布局和特征代表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总体实力,也是高校专业、课程以及师资建设的重要依托。面对经济的转型升级及其相应的人才需求变化,本科专业布局依然存在尚待改进的方面。研究江苏12所省属高水平大学的专业布局及其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关键词:省属高
摘 要:一流课程的开发、建设、教学、管理和评价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文章以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为解决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亟待增强等问题,开展了科教融合教学模式、产学合作多方协同育人教学模式、项目引导式实践教学和融入思政元素、铸魂育人的一流课程汽车电器与电子学的建设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一流课程;科教融合
在有着“木偶之乡”之称的浙江泰顺,一个男孩自出生起就与非遗结下了缘分。他的父亲是提线木偶技艺非遗传承人,母亲是车木玩具技艺非遗传承人。“从小父亲对我就两个要求:一个是在完成功课后,要背诵唐诗宋词;另一个是要雕刻木偶来赚取零花钱。”为了能够去书店里买连环画看,男孩只好多雕木偶头坯。现在,即使平日里工作繁忙,他也会抽出时间雕刻几个木偶头坯。他的手上有一些刀疤,是以前用刀雕刻時不慎留下的,这些痕迹见证了
期刊
摘 要:思政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经济学学科的特点,构建经济学原理的思政逻辑。思政教育与经济学原理专业知识教育应是有机结合,并能够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环节,从而完善经济学原理思政逻辑的课程体系创新建设。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和总结性评价体系;通过相应场景设置、案例的导入和课外作业、课外实践安排,提高利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现实、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经
摘 要:文章探讨了现阶段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教育CDIO培养模式,并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两者的结构特点,旨在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CDIO培养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0-0077-04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一桥拉动,珠三角西部棋子全盘皆活”的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缔造这一奇迹的人里有无数顶尖的桥梁设计师、工程师,也有千千万万普通建筑工人.在高纪兵看
期刊
“牛粪书记”是村民们送给驻村第一书记阚阅的第一个绰号.rn大黑山村是出了名的省级贫困村,那里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初来乍到,阚阅书记一听村集体账户可支配资金不足500元,顿
期刊
当前,国内众多公安院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外警察教育培训机构和警察学院建立了广泛的校际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警校生赴外留学或进行短期访学研修.由于跨文化差异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