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学习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创设情感氛围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二、朗读应符合时代背景,读出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達给学生。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席张乡初级中学 044001)
其他文献
一、引言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课程标准很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从河南省高考英语试卷来看,阅读能力的考查贯穿于英语高考试卷的的始终。尤其是阅读理解部分, 作为考查学生直接运用英语能力的主要题型, 在试卷中占了50分的比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人们不断更新旧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小学数学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而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正是学习过程中的即时评价,在促使学生学习中更显得重要。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
期刊
【摘要】作文难,难作文。一提起作文,不少小学生便会神情紧张,眉头紧锁,无从下笔,无奈之下只好照抄或东拼西凑。这种毫无情感,毫无情趣的作文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失败。这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毫无帮助。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写作"兴趣"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写作的动力源泉。那么,要想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就要让小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兴趣"从何
期刊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我们教师积极的探索。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
期刊
数学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目标上,既要面向全體学生,又要着眼于未来,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数学的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突出。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交流与意志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情感因素。应试教育下“一言堂”,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载体,忽视他们的情感
期刊
自从2014年参加工作以后,我担任班主任工作有三四年了,其间对班主任工作多了一些想法。同时在和其他班主任一起聊有关工作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在这里和广大同仁谈谈我对班主任工作的一些看法:  一、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必须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年轻教师的成长,首先也应该是专业的成长。班主任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班主任的信赖感。很幸运的是,我在接这个班级的时候,
期刊
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  科学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意味着科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问题,正确判断、推理出准确结论,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  优化比较,教给正确的思维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矗”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在教学中,倘若能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就能使一些表似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思维和认识必然清晰有序。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
期刊
学校确立了以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落实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评价理念,开发了一个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一体的特色成长课程。  一、三·三·三制学生素养评价体系的阐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暑假我们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着力打造阶梯性、综合性、发展性“三·三·三制”学生素
期刊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做一名好校长不仅要管理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恰当运用管理艺术。俗话说的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新时期的校长如果用自己的高尚胸怀,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依靠自己的公正无私管理学校,就能使这所学校处处焕发生机,不断发展。  1.严于律己,以实际行动起表率作用  在学校工作中,校长要克己奉公無私奉献,勇于顶大梁,挑重担、敢于负责,事事处处做出表率。校长的权威来自于自律,而不是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