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有组织犯罪法的脉络、特色与适用重点

来源 :人民检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sc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有组织犯罪法是推进反有组织犯罪工作法治化、长效化的一部重要法律,需准确理解和适用。在立法脉络上,该法统筹了预防和治理、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相关部门参与、多措并举与多方协同、境内和境外反有组织犯罪工作。在立法特色上,该法对于引导和鼓励各类主体、未成年人保护、专门办案与执行措施、特殊主体保护措施予以特别关注。适用该法应把握新协同机制、专门办案与执行措施、关联行政处罚、重点群体制裁、特殊主体保护措施的适用。
其他文献
为提高厦门防御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的能力,辅助政府部门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文章基于风暴潮数值模型开发厦门风暴潮淹没风险预警系统,并以1521号台风为例模拟其淹没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风暴潮数值模型能较好地刻画影响厦门的台风风暴潮过程,满足风暴潮淹没风险分析需求;厦门风暴潮淹没风险预警系统采用按警戒潮位预警和按高程预警2种方法分析风暴潮淹没风险,可对影响程度不同的岸段采取不同的预警和防御措施;基于数值
“打早打小”刑事政策是我国在惩治黑恶势力犯罪实践中总结得出并逐渐确定的一项专门刑事政策。《反有组织犯罪法》确定的“恶势力组织”法律概念以及反有组织犯罪工作基本原则、制度机制中内含了“打早打小”工作理念。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形势下,必须根据治理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和政策自我革新的内在要求,对“打早打小”刑事政策进行优化调试。“打早打小”刑事政策的调试,要树立“以指导立法为主、司法为辅”的理念,坚持“打防
当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意味着我国从过去消除绝对贫困阶段步入减少相对贫困阶段。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其相对贫困问题长期存在,成为减贫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残疾人扶贫工作者应聚焦残疾人的多维贫困,从残疾人自身、社会层面及社会工作介入的角度反思残疾人相对贫困的优化路径,从而帮扶残疾人摆脱相对贫困。
报纸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该法将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亮点一依法从严惩治黑恶势力明确了有组织犯罪、恶势力组织的概念,对恶势力组织可以适用法律规定的惩治和防范措施,并明确了利用网络实施有组织犯罪、“软暴力”行为的定性。
期刊
本文通过梳理获得感相关理论,将获得感操作化为愉悦感(过去)、参与感(当下)和生命意义(未来)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设计将积极心理干预(改善情绪健康)、幸福疗法(促进蓬勃发展)和意义疗法(追寻生命意义)等多种干预策略相结合以提升残疾人获得感的多阶段小组。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探索小组干预的有效性,使用优势知识和使用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蓬勃发展量表以及生命意义问卷进行测量。共有50名参与者
心智障碍人士由于自身大脑功能的弱化或者语言障碍,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不强同时也不具备专业职业技能,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而存在,其生存发展也关系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所以,为提高心智障碍人士的社会贡献与满足智障人士自我实现的需要,政府为智障人士支持性就业做出了重大努力。本文以A地X社会工作机构与B地X社会工作机构为例,通过研究两所机构提供的就业服务,了解轻度智障青年支持性就业的成效,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在2019—2020年,社会工作者在广州市S街开展残疾人的社区共融需求调研,发现残障人士有参与社区和被社会大众接纳的需求,因此,社会工作者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共融项目。该项目借助"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模式,鼓励残疾人社区参与,增进社区成员与残疾人群体间的积极认识,搭建社区支持网络,推动社区共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新媒体时代以微信、微视频为主的网络传播正在改变信息的传播路径。经前期调研,精神康复者面临着较大的困境,且又无法正确辨别信息而产生的焦虑无从排解;处于服药期的95名精神康复者因社区设置关卡道路封锁导致药物供给中断;坪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与5个职康中心暂无法对外开放,218名精神康复者无法进行社区康复。基于此,笔者从心理社会治理模式角度出发,探索"线上+线下"的社会工作模式,搭
“00后”大学生更加敢于独立判断以及创造、传播观点,但由于缺乏成熟理性的情绪管理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网络行为偏差。基于此,文章将网络行为分为内容创造行为与内容传播行为两个维度,阐明舆情事件中“00后”大学生价值判断对网络行为的影响,并引入网络情绪的概念,考察其对上述机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00后”大学生价值判断与其网络内容创造行为和内容传播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从外部环境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