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谚语:民间“天气晴雨表”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san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气象观测开始最早的国家之一,殷代的甲骨文里已有许多卜雨问晴的记载。有人对317片甲骨进行统计,发现其中104片是与气象有关的。其中卜雨的有93片,卜晴的有4片,卜暴风雨的有5片,卜雪、卜雹的各1片。这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气预报。
  人生活在大气之中,天气气象条件是影响人体生理、心理感觉的一种重要因素。人类适宜生存的气象要素范围是有限的,当气象要素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身体的不适、情绪波动,进而诱发疾病,促使旧病复发等。
  早在2000年前,人类就开始观察天气与健康的关系了。我国《黄帝内经·素问》就阐述了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如书中“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强调了人与自然界阴阳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一些研究表明,气温过高或过低可以引发多种疾病,甚至死亡。例如,大家都知道夏季当气温接近或高于人体温度时,如果身体不能及时散热,就会发生中暑。气温过低,可以造成冻伤,支气管炎的发病指数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加,在最冷月份发病最多。天气民谚中,有许多是预报温度变化的,如“奇热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以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袭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如果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天气民谚教会我们初步识冷暖,让我们对温度变化易引起的疾病能够提早预防。
  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民谚中有“天气闷热不舒服,有雨不过午”的说法,即下雨前空气中水汽增大,气温湿热,人体中的水分和热量不易散发,因而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
  空气湿度的大小,也直接影响人体各种生理机能。从民谚“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可知,不同风向的风会对当地的空气湿度产生不同影响。空气湿度大,流脑发生率低;但相对湿度过高,人体会缺乏自控力,感到烦躁不安;干燥空气使鼻腔、气管黏膜脱水,弹性下降,容易出现鼻腔流血。
  《金匮要略》说:“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说明风对人类健康也具有二重性,当然此处的风并非单一指气象意义上的风。有研究表明,死亡高峰时段多与风速高峰时段有关。
  天气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有利的天气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天气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一些疾病和异常行为。例如,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资料表明,连阴雨天气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古语说“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们的精神较懒散,心情也不畅快,影响工作效率。研究发现,阴雨天气之所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这样,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就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也就因此“偷懒”,变得不怎么“活跃”,人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此天气谚语流传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西藏,随处可见天气谚语。
  例如南海的西沙群岛有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到)”,“古龙晒太阳”是指在太阳下方有一束橙黄色的黄带;东海同样有很多关于长、中、短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如舟山群岛的“上灯遇风暴,稻花风吹落”,是说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如果遇上偏北大风,则预示着六、七月早稻扬花或收割的时候会有台风影响;新疆、西藏也都有不少天气谚语,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西藏的“春天风沙大,夏天雨水少”等等。
  天气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述气候的,不少地方都有“十二月歌”、“九九歌”,如湖南省韶山地区就有“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节”;在华北和黄淮地区也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等。有些则反映了气象关系,“霜后暖,雪后寒”就是一例,意思是说,霜冻一般出现在冷空气侵袭后的高压控制下,霜后多是风小、天晴、阳光明媚的天气,自然比较暖和;下雪常是冷空气的前锋和暖湿空气相遇产生的,冷空气的主力还在后面,而且雪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很少,这也是雪后寒的原因之一。
  许多谚语是关于长期、中期、短期天气变化的,在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中,又有关于旱涝、降水和冷暖趋势的,关于降水过程和冷空气活动的,以及关于稻冻、大风、冰雹、台风的等等。
  分散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天气谚语,其中绝大多数均有深刻的科学道理。例如“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的道理是:久晴时,空气中水汽一般较少,形成大雾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出现大雾,说明有外来暖湿空气向本地输送,天气将转阴雨;久阴时,空气中水汽一般较多,但因云层覆盖,地面热量不易散失,温度不会剧烈下降,也不容易出现大雾;如果出现大雾,说明天空云层消失,天气将转晴好。又如预报近日晴天的天气谚语“早要天穿顶,暮要四脚悬”的科学道理为:晴天的夜间在地面可凝成低雾,但不可能成云,故第二天早上“天穿顶”——无云,这是天气晴好的保证;晴天午后还可生成一些云彩,但地平线附近是悬空的、干净的,这种云如产生在本地,不久会消失,所以“四脚悬空”也是未来天气晴好的征兆。
  其他天气谚语也大都存在着一定的科学性,它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气象科学的摇篮。由于它既能预测天气又具有简便、实用的优点,因而在我国已流传了数千年,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使用,并得到补充和发展。在气象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对气象预报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但这种来自民间经验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用天气谚语预测天气实际上是凭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过于主观,缺乏定量数据;其次,这种预测通常只能对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做短期的预测,很难做到对一个天气变化整个周期的预测,即使有推测也不一定准确,如山东省气象局曾通过对比分析1977年~200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与次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济南20时地面观测资料,对天气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不一定雪打灯,而八月十五与正月十五都能看到月亮的现象出现较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地方的看天经验,仅适合于当地或本地区,视野局限在头顶上的一块天地,看不出天气系统的移动,更不能了解天气演变的物理过程。如台风在离我国几千公里以外的洋面上形成、发展,台风何时形成?沿什么路径移动?将从何处登陆影响我国?这些用天气谚语是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报和判断的。
  现代气象学指出:世界风云变幻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局部起决定作用的,而是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大气综合运动、互相影响的结果,只凭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或者说根据天气谚语,是无法知道距离遥远的地方正在出现和将要出现什么祥的天气的。另外,用天气谚语预测当地天气,也只能得出定性的结果、无法得到定量的结果。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来自民间的丰富多彩的天气谚语仍然是宝贵的智慧财富。我们如果能熟识这份来自民间的“天气晴雨表”,并结合现代的科学的天气气象预报,就能够更好的顺应自然界四时不同季节气候变化,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长久保持身心健康。
其他文献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这是民间一句流传已久的谚语,它是说夏天多吃姜可以预防许多疾病,比如夏天常见的腹泻,尤其是中医说的脾胃虚寒、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往往可
对轨道交通交、直流电源系统的整体结构及交、直流电源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阐述,并介绍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监控主体在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交、直流电源系统中的应用。
手机有辐射是众所周知的,也有不少手机制造商强调手机辐射量是符合安全指标的。而瑞典一项医学报告指出,来自手机的辐射可能对使用者的脑部产生危险,其中包括出现老年性痴呆等。这给手机辐射有害的说法又增加了一个佐证。  在实验中,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用类似发自手机辐射的微波脉冲去照射老鼠。在2分钟内,由于防卫机能失去作用,老鼠的脑组织“打开”了,血液内有损害性的蛋白质及毒素因此轻易地进入。同样,只要紧挨着
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循环系统是锅炉本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烟气携带的大量物料分离下来并返回炉内形成循环床燃烧.该系统常出现结焦、堵灰、分离效率下降及回料阀
在服装加工及生产过程中,主要用于制作染料的芳香胺,可能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而在服装生产的其他环节,也有可能使用一些本身有毒性的化学物质。  禁用的芳香胺确能致癌  食品安全与环保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说,芳香胺是一系列有机物质的总称,包括对苯二胺、邻苯二胺及间苯二胺等,均可用作染料。举例来说,芳香胺就经常被用在染发剂中。在这些物质中,相对来说,毒性比较大的是对苯二胺,如果通过皮肤接触
CAD在锅炉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梧州锅炉股份有限公司一、前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形成一门新兴的科学,”它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相结合,已在国内外引起一场产品和工程相结合的技术革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
摘要:本项目的研究与实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教学中,对丰富和改善计算机类课程的实验或实训场地管理,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对于丰富实训场地管理经验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改革实践也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实训;资源整合;开放式;实训场地;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47-02   一、研究
正丁醇和对二甲苯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其混合物的精馏分离涉及能耗的合理利用。为了实现正丁醇-对二甲苯混合物分离过程的节能工艺优化与控制,对此混合物的分离流程进行了稳态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燥湿愈瘘汤对湿毒内蕴型高位肛瘘创面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导师运用中医药进行肛瘘术后创面管理的临床经验。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