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

来源 :地质论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 8±1. 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其他文献
文中基于2021年5月21日漾濞MS 6.4地震震中附近7个台站记录的2019年1月1日—2021年5月21日的宽频带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提取17个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在0.1~0.5 Hz频率范围内,采用互相关时延计算方法获取台站对的当天经验格林函数与参考经验格林函数中直达Rayleigh波的相对走时偏移,对漾濞地震前的区域波速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漾濞MS 6.4地震前5个月以来,震中附近区域的Rayleigh波相对走时偏移异常台站对经历了从外围较远处零散分布向震中附近集
文中利用区域台网数字地震波形,计算了2001—2016年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825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收集了1970—2000年模拟记录时期323个震源机制解,共计获得1148个震源机制解.以震源机制解作为输入数据,采用阻尼应力张量方法反演获得了研究区1.0°×1.0°空间应力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最大主应力方向呈现空间连续性变化特征,由西向东总体呈EW、NEE、NE向逆时针趋势性旋转,局部存在差异;以郯庐断裂带为界,东、西两侧的应力场存在差异,以西的华北平原地块最大主应力方向
科学评估地震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是提高地震人员伤亡评估准确性和完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这一问题却至今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GIS和logistic模型的地震滑坡致死人数快速评估方法,尝试在此方面开展研究.该方法包括3个步骤:1)在GIS中将评估区划分为1 km×1 km的网格单元,把网格范围内的人口数量赋值给网格单元作为其人口属性信息;2)基于回归的logistic模型,根据网格单元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属性计算各网格单元的地震滑坡致死率;3)计算各公里网格单元
天山作为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板内造山带之一,在新近纪以来经历了显著的地壳缩短和隆升,其地壳变形和结构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前人对天山地区的深部结构开展了诸多研究,但受限于地震台站的分布,较为精细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结果尚比较缺乏.文中利用新疆测震台网在新疆北天山中段架设的14个固定宽频带地震台站近10a的观测数据及4个流动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近震走时层析成像,获得了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并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对该区域的近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反演结果显示,新疆天山中段的速度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纵向不均匀性:天山浅
前震是短临地震预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文中系统研究了1976—2017年全球29次MW≥8.0浅源地震的前震特征,发现:1)共有8次大地震出现前震,占总数的27.6%,且最大前震的震级M>5.0.这8次大地震均为逆冲型,占逆冲型地震总数(23次)的34.8%;2)前震序列的空间分布集中,且集中在主震震中周围.最大前震与主震的震中距为10~53km,震级差为1.1~2.8级.87.5%的时间差(最大前震与主震的发生时间差)为2h~15d,仅2006年11月15日千岛群岛8.3级地震前45d发生6.6级最大前震
粗差探测是卫星重力数据预处理环节的关键步骤.针对海量观测数据如卫星重力梯度数据,原有的粗差探测方法存在时间消耗长、准确率较低等不足.文中基于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方法,提出了可用于重力梯度数据粗差探测的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了对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的粗差识别问题,避免了粗差对观测数据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LSTM训练模型的预测精度达99.4%,在预测过程中,扩大训练数据量或增加LSTM神经元的个数都可提高预测效果,且损失函数、学习率、迭代次数等是影响预测效果的主要模型参数.训练模型识别粗差实验结果表明:LS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是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从太古代到中生代以来的地质记录较完整,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地.中生代以后,华北克拉通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演化进程,东部因岩石圈减薄而形成一系列的裂陷盆地,地壳结构复杂.而西部岩石圈厚度大,鄂尔多斯地块的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山西断陷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与西部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其地壳与岩石圈结构从西部稳定的克拉通结构变化为东部破坏严重的克拉通结构,过渡特征明显.因此,揭示山西断陷带及其两侧区域的构造特征对研
文中基于中国大陆地区48个台站的地磁秒值资料,采用极化法对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前的磁扰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极化法的逐步计算结果与地磁K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极化高值异常与空间磁场活动之间没有相关性,可用于提取震磁异常信息.距震中1500km范围内台站的极化值在震前98d出现了同步性高值异常,考虑到磁场变化具有区域同步性,提出了极化逐日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地震孕育过程中各台站间的极化相关性明显增强,而地震发生在同步性转折阶段.基于极化值相对变化量进行的空间异常分析显示,尼泊尔地震前>20% 的台站出现持续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高原隆升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新近纪盆地内古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新近纪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孢粉特征进行分析,恢复盆地植被类型和环境演化过程,进而探讨高原构造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盆地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一里坪凹陷新近纪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较为常见,旱生植物发育为主要特征.孢粉特征指示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整体新近纪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古环境演化受青藏高原隆升强度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显著:下油砂山组环境为亚热带森林,上油砂山组环境为温带森林—草原,狮子沟组环境转变为寒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配准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AR,InSAR)数据处理的一个关键步骤,是生成良好干涉图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很难实现精确配准.针对常规的配准方法计算量大、误匹配率高以及配准精度差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特征点进行配准的方法.首先,使用加速鲁棒特征算子(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URF)从主强度图中提取特征点;然后,结合外部地理数据剔除不当的特征点,并对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