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析了黑土文化的历史渊源,概括了当代黑土文化的美学特征,并对黑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黑土文化来源于少数民族文化、流人文化、侨民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共生、内涵丰富;朴厚拙雅、原生自然;阳刚大气、雄浑壮美的特点,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会更加主流化。
  关键词:黑土文化;美学特征;发展趋势
  东北地区是世界上三大寒地黑土带之一,黑土文化,即得名于这广袤、浑厚的黑土地,黑土文化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一元。随着黑土文化的发展,黑龙江本土人士的文化自觉性日益提高,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意识加强。黑土文化如同山野里的百合花正以旺盛的生命力在古老的华夏大地怒放不衰,从处于边缘地带的小传统亚文化向大传统主流文化进军。
  一、黑土文化的历史渊源
  黑龙江地处我国最东北边陲,平原、丘陵、山地、草原多种地形地貌兼俱,冬季漫长寒冷多雪、夏季短促湿热多雨,植被与物产资源丰富,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对各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逐渐形成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黑土文化。傳统学术界通常认为东北地区是中华文化的非主流地区,是处于弱势的受中心文化区辐射影响的边缘地带。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有力证明了东北地区与中原一样具有厚重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例如,辽宁、内蒙的“红山文化”遗存是与中原汉文化曾经并存的远古原生文化;黑龙江则有哈尔滨阎家岗二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人类遗址以及齐齐啥尔昂昂溪出土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黑土文化和华夏大地上任何一种地域文化一样也是在民族迁徙交流的过程中对各民族文化加以吸纳融合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而且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呈现出同样的兼容并的蓄的特点。
  东北的黑土文化发展到今天,文化因子更加复杂,既有原驻少数民族淳朴的民族风情,也有流人文化注入的汉族风俗,同时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俄侨、日侨及犹太移民带来的外来文化影响。这种文化形态受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影响,经过漫长的岁月积累沉淀,已经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少数民族的原初宗教与文化
  东北的原初居民是境内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赫哲族、俄罗斯族等。他们都有各自的文化信仰和生活习俗,他们大都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萨满”是通古斯语,意思是因“兴奋而狂舞的人”。[1]萨满教最大的特点是万物有灵,神无处不在,神灵众多分工细致。萨满教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很自然地融合了佛教和道教。随着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流入,萨满教的神谱成分也更加复杂多样。史仲文认为中国人见神就敬,是神就拜,周作人认为中国人的思想全是萨满教的,思想里法术的成分要比宗教的多得多。[2]他们的言论都体现了萨满教随着黑土文化的勃兴与汉文化的交融后早已影响到中国主流文化思想。
  黑土地上的各个少数民族都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有着浓郁、蛮荒的神秘气息和宗教色彩,伴随着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演唱歌谣等口头文学的传播而发展。比如,蒙古史名著《蒙古源流》、赫哲族著名口头说唱文学“伊玛堪”,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牧歌”、“猎歌”和舞蹈。满族也有着有别于汉文化的精神气息,满族文学家、词家纳兰性德和当时汉人词家朱彝尊、陈维松并列为“三大词家”。
  (二)以汉族为主体的流人文化
  自古以来就有中原民族或主动或被动地迁徙到东北,自清代以来有五次较大规模的移民:(1)清初的戌边移民;(2)清末的御俄移民;(3)民国的逃荒迁徙;(4)伪满时的殖民移民;(5)建国后开发东北、支援边疆建设移民。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徙,带来了文化的交融,中原的农耕文化和东北原住民的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这使得中原文化影响到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并逐渐的成为东北的主要文化。现当代的东北,除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少量原有的民俗习惯外,农耕文化已经成为主要的文化样式。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文人创作是渤海诗人杨泰师、王孝廉以及清朝“文化流人”吴兆骞等人的诗作。
  清朝初期被称为“文化流人”的从中原流入东北地区有较高文化或某些专长的官吏或文人,大约有150万。他们在东北地区从事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在东北黑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一位叫郝浴的流人书画家,留下了一幅工笔雪景作品《银州大雪图》,描绘的是铁岭一带雪景。在20世纪50、60年代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又为黑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大批的文化青年在黑土地上辛勤开垦耕耘,在垦荒劳动之余进行文艺活动,响誉全国的北大荒版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还有鲁艺在东北的影响也影响了黑土文化发展,为后来黑土文化的勃兴储备了大量人才。
  (三)异域风情的侨民文化
  黑土文化除了受流人文化的影响,还受到异国文化的影响,影响较大的异国文化主要是俄罗斯文化和日本文化。俄罗斯文化对东北的地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古典到现代的欧式建筑到俄罗斯及西方绘画的流入,使当时的塞外艺术与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城市风格相契合。俄罗斯绘画一直影响着东北人的审美方式。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俄罗斯人大量涌入东北时期,俄罗斯的绘画风格就传入中国,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苏建交后,“岂斯恰科夫绘画体系”更是深深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
  日本对东北文化的影响是异国文化中更为广泛深刻的。早在明清时日本就屡犯东北,日俄战争,也是为了争夺东北的既得利益。大连最初的城市风貌,是日本人从俄国人手中接管这个城市以后,按照俄国人原有的建筑图纸建设的。大连的建筑是俄国人的大气榜礴与日本人婉约精细风格的融合。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春成为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中心。日本侵略者一方面摧残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行施行奴化教育,灌输“东洋文化”。日本人成立了“满洲映画协会”,摄制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启民电影”,还同时推行东洋绘画。虽然建国后努力进行了“清洗”,但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很难消除日本文化的影响,至今日式餐馆,伪满时的建筑,在东北还是随处可见的。[3]   二、当代黑土文化美学特征
  当代黑土文化一直处在发展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先生提出将中国画的地域划分由原来的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方改为三分成南方、中原和北方。这里的北方是将山海关以北即古代的塞外,今日的东北地区称为北方。他还提出北方精神和冷文化的概念,认为“冷逸”是北方文化的美学特点。笔者认为于志学先生的冰雪画只表现了东北的一季,冷文化只是黑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涵盖北方精神的全部,“冷逸”之美只是北方文化美学特质的一个侧面。
  笔者认为黑土文化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多元共生,内涵丰富
  黑土文化不是单一的,是鲜明的时代情结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东北黑土文化的美学意蕴。当代黑土文化是传统儒家文化和少數民族原初文化融合后又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而成,多元共生,内涵丰富。当代黑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以冷逸之美为核心的冰雪文化、以展现天地大美为宗旨的湿地文化、 以原生宗教为载体的萨满文化等等,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
  (二)朴厚拙雅,原生自然
  黑土文化厚重朴实,富有原生状态的野性精神。野性是北方先民的传统,人类只有具有野性,才能有大无畏的奋争精神,才具有创造力。凡是原创性的东西都带有野性的因素,这种野性所带来的民俗现象是构成中国原生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原生文化是人类文化之根,我们今天的文化根植于原生文化之中。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寻找和开发人类新的文化土壤,把人类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原始文化状态到现在的文化发展都证明了野性文化在文化史发展的地位和意义,所以应当恢复北方先民“野性精神”的传统来创建新的北方精神。[4]
  (三)阳刚大气,雄浑壮美
  资源富饶、地域广阔造就东北人豪爽豁达的性格特征。东北人直接与大自然打交道,直接接触的是黑森森的原始森林、苍茫茫的大草原、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在寒暑两极化的气候中栉风沐雨,严酷的自然环境锻炼了东北人坚毅刚强的拓荒精神。这使得黑土文化极具阳刚之气。50年代的“北大荒”精神、60年代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都是黑土文化的具体反映。在黑土地上产生的艺术作品大都表现出雄浑的壮美风格。“北方精神就是铁人精神,就是大庆精神,就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积极向上精神。这个精神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涵盖了奋争、求索,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5]
  三、黑土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从边缘融入主流
  黑土文化由原来处于边缘的地位向主流文化靠拢,并成为主流文艺思潮的开拓者和参与者。以美术为例:北大荒版画对中国主流版画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中国版画的重要流派;中国画的传统文脉在东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了冰雪山水画派、城市山水画派、北方写意花鸟画派、铁岭写实画派等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的画派;北方艺术群体的理性绘画对中国“85美术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从通俗走向高雅
  黑土地上诞生的许多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在当代转型的过程中从通俗走向了高雅,最典型的是东北二人转,吸收了当代歌舞的许多元素从乡野陋巷登上了大雅之堂。在美术领域,东北地区由原来画史上知名画家寥寥,到出现了开宗立派影响全国的著名画家,更是令世人瞩目。黑土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从通俗化大众化走向了高水准高品味。
  (三)从地方走向世界
  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资讯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思想的传播速度极快。黑土文化伴随着黑土文化产品的开发已经走向神州大地的许多地方,“满汉全席”、“冰雪文化”、“哈尔滨之夏”、“东北大秧歌”、“二人转大舞台”等极具关东特色的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已经走出黑土地,为全国和世界所瞩目。黑土大地的艺术家们也张开双臂迎接各方人士,在本地举办全国性的美术展览,积极邀请外省画家来黑土地写生、创作。
  综上所述,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地域风情、美轮美奂的自然风貌,构成了当代东北的壮丽画卷。黑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汉文化和地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及外来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世纪的未来必将发展得更加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任继愈.宗教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930.
  [2]周作人.萨满教的礼教思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02-103.
  [3]于景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东北当代绘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14.5-6.
  [4][5]于志学. 黑龙江国画的回顾与发展——在“新世纪黑龙江美术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J].文艺评论,2004.01:82-85.
其他文献
一、夕云阁的天空rn与其说是这片绿草地装饰着这幢粉色小楼,倒不如说是这幢楼点缀了这片风景.rn莫青坐在车里悠然打量着这幅美景,沉浸在这片忘我的宁静与祥和里.这样大约持续
冯世庚《读柳子厚〈愚溪诗序〉》,上海大东书局《学生文艺丛刊》1924年第1卷第5集。署名学校“武昌中华大学高中”。作者另有《与友人论文书》,刊于同刊同卷第4期。冯世庚,四川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促进城市发展、实现城教融合的重要举措,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支撑.本文以北京在
花间词因描写温香软玉的绮靡艳情风格历来为人们所诟病,然而从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审美习尚来看,花间词唯美的艺术追求,正是当时以文士为代表的贵族精英阶层出于物质和精神双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客户对摄影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客户价值,建立系统化的摄影设计十分必要。通过客户对服务的期望值与实际感知值的对比研究,探讨摄影设计的内涵、特征以及标准的设计,最后,提出改善摄影设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摄影设计;客户价值;系统化设计  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设计”,它更多的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是一种智力型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设计就是试图找到一个改
患者: 男性, 42岁. 因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年, 经系统内科治疗无效,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术中见十二指肠后壁距幽门约1.5cm处有一穿透性溃疡, 溃疡周围瘢痕
敦煌古藏文本《罗摩衍那》是藏族文学史上早期的一部翻译文学,属于印度英雄史诗《罗摩衍那》多部传本之一,迄今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文本篇幅短小,故事情节完整,内容以神
我小的时候,曾在乡下呆过好长时间.rn那时我是个寂寞的小孩.我弱小而羞怯,内向而拘束.我这样一个城里孩子到了农村后,什么本事都没有,经常被乡下孩子欺负和嘲笑,我只好和一头
怡然《古文浅释(临江之麋)》,原刊《自修》1938年第22期。作者另有《古文浅释(说虎)》、《古文浅释》、《古文浅释(乌鲗)》、《古文浅释(蜂与蟹)》、《古文浅释(滕王阁序续)》、《古文浅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2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后患者的意识状态与手术时间,按照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