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瘤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瘤的方法、疗效、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山东省平阴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介入医学中心自2004年9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1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应用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BI-TPS™)计划125I放射粒子的活度和用量,处方剂量PD为110~140 Gy,粒子活度为26.0~29.6 Mbq/颗,术后行CT扫描并进行质量验证,定期CT随访,分析疗效。31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分别于术后2、4、6、12个月复查CT,观察肿瘤变化,统计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RR),评价疼痛缓解情况。

结果

19例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患者2、4、6、12个月肿瘤RR依次是:19/19、19/19、18/19、17/19例;31例患者治疗后2、4、6、12个月疼痛降低1~3级的缓解率依次是96.8%(30/31)、96.8%(30/31)、90.3%(28/31)、71.0%(22/31);3例(9.68%)在植入部位被破坏的骨质内出现了明显的骨化。12例治疗后1个月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未见脊髓坏死和皮肤溃疡。

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瘤,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其他文献
多波束测深技术在现代水下地形测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应用于海洋测绘和内陆水体水下地形测绘中。本文介绍了EM2040C多波束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性能,并以系统在海砂资源开采监测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海砂开采量监测的技术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研究结果证明,EM2040C多波束系统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海底地形数据,其精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可推广应用于海砂开采量监测中。
期刊
随着自发地理信息和中文地址要素切分技术的发展,地址要素的质量有待评价。本文针对中文地址文本切分产生的地址要素质量难以有效评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源数据和网络检索支持下的地址要素可信度评估方法。首先利用中文分词工具对地址要素进行分词与词性标注,通过分析词频和词性组合模式,对地址要素的命名结构进行可信度计算。其次基于大规模的地址样本、道路数据及POI数据,挖掘多源数据对地址要素的数据支撑,计算数据支持
为探究黄河流域大气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本文从城市群角度出发,选取HCHO、NO_2及SO_2为诊断指标,对比分析2005—2019年七大城市群OMI观测对流层HCHO、NO_2及边界层SO_2柱浓度的年、季、月变化。研究揭示,流域内:(1)HCHO、NO_2及SO_2柱浓度高值区均集中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南部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东部。(2)HCHO柱浓度在2005—2019年呈波动
目的探讨特异性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 (GPC-3)小发夹RNA (shRNA)转染对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增殖和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构建与筛选GPC-3 shRNA最有效序列转染MHCC-97H细胞,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或Western印迹分析mRNA或蛋白表达;以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划痕和Transwell试验评估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Casp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