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新型民居建筑设计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kd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个地域都因其文化、气候、地形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其特色的民居,这些民居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时代的记忆。但在当前时代,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民居逐渐被认为不合时宜,新建的民居则又没有很好地继承到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本文通过研究地方文化传承下的新型民居,探讨民居与地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分析新型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促进地方民居的文化传承。
  【关键词】地方文化;新型民居;建筑设计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建筑风格多数都以空间发展为主,而这种通过节省土地面积的高楼在建筑风格上,往往都空泛而没有特点。与之相反的是我国传统民居大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不仅美观,且都在本地区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地域文化的融入正是当下地域民族建筑的精髓,研究地方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新型民居建筑设计,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地方文化传承与新型民居建设的联系
  民居的建筑文化,其实是地区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知识的遗存。由于气候、地形等地理条件的不同,建筑特色也有很大差异,临水建造的建筑和依靠山坡的建筑往往存在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当地人在数千年的研究和文化了解之后做出的决定。其在千年的发展中不断继承与完善,使之更适合自然环境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中,地域性住宅建筑的风格也越来越明显,从而自发性地形成了区域文化,其集中性地强调了地域特色,地域性居住建筑风格的多元化使建筑领域的材料具有更多的独特性,人们可以根据建筑风格快速判断地域特征。当一个地区拥有明显地地方民居时,地区文化也就更加彰显,新的生态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
  3、新型民居建筑设计中地方文化传承的问题
  为对新型民居建筑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对网络上有关新型民居现状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237份,有237人填写。经过问卷调查走访,新型民居建筑设计中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3.1布局单调呆板
  新型民居布局现状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民居建筑设计存在着排列布局单一、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整体缺乏特色等问题。首先是排列布局单一。调查中,有78.48%的人表示当地民居采用整齐排列式,占据民居布局的主导地位,而组合式和混合式分别只有11.81%和9.70%的比例。排列时的布局方式是工业化引入后的建设方针,能够规则整齐地进行布局,但同时也使得整体建筑千篇一律,使民居缺乏文化韵味。其次是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有72.57%的居民认为当地民居缺乏公共活动空间,仅有3.38%的居民认为公共活动空间充足。这表明地区缺乏文化互动空间,部分地区只重视新民居建设,忽视了公共活动场地的建设,缺乏公共空间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地区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同时导致地区非物质文化的逐渐衰退。最后是整体缺乏特色。我国每个地方都有其建筑特色,例如湘西部分村寨有着吊脚楼的木制建筑,浙江诸葛村以八阵图式的布局闻名遐迩,武汉有着民国式的风情建筑等等,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仍然缺乏地方特色,就调查情况来看,有60.76%的居民认为当地民居缺乏整体特色,需要改进。
  3.2缺乏单体特色
  新型民居风貌现状调查情况如表2所示。
  民居建筑风格与环境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这也是民居建筑设计的主要问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在增强的同时,也使我国丧失了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世界同化的危险。在调研中,有43.04%的人认为当地民居很有特色,47.26%的认为具有一定特色,但也有9.7%的人认为完全缺乏特色。还有很大部分的新民居由于追求更大的建筑面积,丢弃了传统的院落式布局,院落式布局对于居住着而言具有很大的精神及使用价值,其除了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外,院落内景的规划和布置能够有效增加民居的特色性。但就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仅有19.41%的人认为当地有大量院落,有45.99%的人认为当地存有少量院落,还有34.60%的认为当地基本不存在院落,可见院落的布局还有待加强。
  3.3观念脱离实际
  新型民居质地现状调查如表3所示。
  从调研情况来看,建新房观念普遍不重视房屋的实际需求。新民居建房观念脱离实际一方面体现在“崇洋媚外”的审美观念上。就调查情况来看,有70.04%的当地民居是仿照西式的,中式建筑仅21.94%。无论是河湟谷底还是江南小镇,都是千篇一律的西式小洋樓,而没有本地的特色民居。另一方面体现在建房一味求大。目前农村一味攀比,建房普遍偏大,远远超出了家庭成员的居住需求。在调研中,有41.77%的人认为当地民居明显过大,近四成的比率反应民居的华而不实。这种不注重务实性的建房观念,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一方面,建新房时一味求大求豪会使得村落新民居体量越显庞大,这种庞大的体量与自然环境是不和谐的。另一方面则导致浪费过多的建筑面积,增加了经济负担。
  4、地方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新型民居建筑设计策略
  由上一章的分析可知当前新型民居建筑设计存在着许多不足,缺乏新意,且脱离实际。本章就建筑布局、民居风貌、使实用价值等三个方面对新型民居建设设计进行策略分析。
  4.1优化建筑布局
  优化建筑布局关键是因地制宜。整齐排列式的布局虽然能够使整体结构一目了然,但缺乏新意。当地在进行民居建设规划时,应该更多地参考本地区地地势进行民居规划布局,多多采用组合式或者混合式地布局方式。在利用几何进行设计时,没有必要死扣长方形地设计方案,浑圆或者不规则图形也具有一定的美感。在有河流和山地的地带,也可以随着山势起伏进行布局规划,具有天人合一的效果。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适当增添也有助于布局规划的工整,通过适当加入公共空间,可以合理利用那些无法充作居住区的土地,也可以增添社区或者农村居民的生活体验,居民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   4.2创新民居风貌
  民居风貌由建筑的规格、材质、色彩以及布局等方面组成。当前我国民居缺乏特色主要在于其建造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小洋楼,没有考虑到本土文化。以江南地区为例,由于南方文化崇尚素雅,楚风吴韵均为婉约特质,因此主要材质可以使用青砖、灰瓦和条石。颜色上则以青白为主色,贴近自然。再将屋顶还原为瓦顶、利于屋顶排水,加上青瓦的屋檐,不仅使得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也能大大方便居民的生活。民居风貌的创新可以多考虑院落文化的复兴,中国无论南北多有院落文化,院落的设置可以使民居的内部组合大大优化,并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建筑物装饰也是建筑的重要表现形式。常见于建筑物的屋顶、檐口、木架、门窗、窗台、梁、檩条等。其建筑装饰手法十分丰富,有木雕、砖雕、石雕、绘画、楹联、牌匾等。装饰的主要内容离不开长寿、安全安康、财富安康、家庭安全等。住宅建筑装饰强调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利用,使其得以再现传统民居的风格与特征,并弘扬传统民居文化。
  4.3注重实用价值
  新型民居的建设还应该考虑到实用价值,一方面讲究经济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建筑的实用性。首先是经济的适用性,在建筑的规格上应该以适中为宜,过大不仅影响造价,也不美观。在材料的使用上,新型民居应该尽量去采用新旧材料结合的形式进行建造。传统民居的建造多是以土砖和木料为原料,但这些原料不抗腐蚀,且造价昂贵。新型民居可以多用一些适合替代的材料,例如青海地区的新型民居就采用了传统黄土夯制土墙,但舍弃松木,而用铝合金玻璃搭建回廊,透光效果更好,建筑更加美观的同时还节省了经济。在建筑的实用性上,新型民居应该多多注意民居的实际价值,如窗户可以尽量建造得更大,特别是在采光不够的地区,古代民居常常因为窗户密封性不好而将其做小,但当前时代完全可以用大窗户来获取足够的光源。
  结语: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民居却都是同一样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为促进民居彰显地方文化,促进民居的本土化发展,有必要进行地方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新型民居建设。在新民居的建设中需要做到从整体上优化建筑布局,落脚于个体建筑上注重创新民居风貌,最后还要注重民居的实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具有地方文化气息的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龚稼琦.闽南地区度假建筑地域性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20.
  [2]夏云鑫.白族村落传统民居的再利用设计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20.
  [3]李儼.源于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构件再利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20.
  [4]卢晶.浅析闽北古民居建筑特色[J].福建文博,2019(04):56-59.
  [5]娄培培,李晨.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特征——以秀
  山县梅江镇石坎村姚氏民居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09):89-93.
  [6]林垚广,张广挺,黄国良,钟泽彩,余仙滋.粤西村落民居空间结构特色研究[J].居舍,2019(08):181-182.
  [7]汪亮.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中地方文化的传承研究——以广西灵山县陆屋机电小镇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11):121-122.
其他文献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此长期科学的战略引导之下,位于城市郊区的镇将在城乡二元统筹一体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通过科学、有效、可实施的规划方法将城市郊区的镇打造为城与乡的重要纽带,快速全面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此类镇(城郊镇)规划编制中应研究的重点,也对此类镇的规划实施中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关键词】代市镇;城郊镇;城乡统筹;规划
期刊
【摘要】智慧城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物质基础网络;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数字网络;基于智能电网的能源网络。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传感器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度融合。利用先进的数字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城市是未来世界各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已经进入以人为本、协同发展、高效节能的全新阶段。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与规划也开始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尤其是自“特色小镇”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以特色小镇内涵为基础的美丽乡村建设及其规划更是备受关注。为实现美丽乡村的良好建设与规划,本文特以特色小镇的内涵为基础,对其建设规划策略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的分析,可以为特色小镇内涵的充分体现和美丽乡村的良好建设规划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特色小镇;内涵;美丽乡村;建设规
期刊
【摘要】当前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广泛利用混凝土结构,因为人们不断提高建筑要求,因此增加了混凝土结构设计难度,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将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本文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混凝土结构设计工作,结合设计工作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建议,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措施 【DOI】10.12334/j.issn.1002-8536.
期刊
【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为了优化城市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和设计城市发展,全面落实城市规划管理。工业技术的进步及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果不能及时改善以上状况,则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形成深刻影响。而通过规范的落实规划管理有关办法,能精准的分割城市的住宅区与工业区,对各区域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将城市环境治理作为规划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确保城市能健康、持续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感知空间的设计,使参与者在特定空间结构中体验一系列的感知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关注空间感知障碍综合症(精神病中的一个症状)这类弱势人群。方法:首先介绍了感知空间设计与行为激活理论,空间感知障碍综合症此类人群对于空间的特殊感知,其次结合了行为激活系统理论和一系列的行为感知实验,探索感知空间设计的可行性。结论:一个关注于特定弱势人群的感知空间设计不仅要有丰富的空间变化,体验,流线,更在于
期刊
【摘要】现如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为了加强对于超高层建筑设计的研究水平,本文基于实践研究,结合某超高层办公楼建筑,总结了具体的设计方法与设计要点,希望分析能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超高层;办公楼;建筑设计;要点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城市化发展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星级酒店建筑的一些设计思路和主要关注面,重点分析了酒店建筑中宾客、服务、物品等流线的设计组织原则:用有序的流线将酒店的复杂功能合理的组织在一起;着重对大堂、餐厅、宴会厅、会议康乐、客房等酒店“前场”空间的使用要求和设计思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星级酒店;流线;“前场”;大堂;餐厅;宴会厅;会议;客房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期刊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能够实现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以及经济发展,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合理运行提供便利。可见,在土地空间规划工作中应用地理信息大数据技术,可提升国土空间的规划质量以及效率,同时也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地理信息大数据;国土空间规划;应用研究 【DOI】10.12334/j.issn.
期刊
【摘要】我国信息技术已经和各个行业领域形成有效的结合,不仅在工作上提升了质量,还带动了各个行业的高速发展。其中就包括建筑工程行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决定着项目建设的质量,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提升建筑项目管理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研究背景,对当前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DO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