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热度的文化思考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的余温还未完全消散,2013已经向老去的年华里又迈进了一步,昔日的青年已老,今天尚且年轻的人们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标识着自我存在的价值。生活在继续,艺术也一样,躲过了被烂尾的“世界末日”,我们是该庆幸虚幻寓言的又一次扯淡呢(之前那次是被诺查·丹马斯寓言的1999)?还是会对奇迹并未如期而至的爽约而略感失望呢?我属于后者。
  2013年1月在UCCA开幕的“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展览,为之前就已持续升温的“青年艺术”展览及活动带来了更多的具有延续性的话题,尽管策展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展览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并在学术姿态上与其他展览间拉开距离,但量贩式的展览模式还是免不了让人将其与其他展览和活动放在一起说事儿。以翻墙软件的切换状态来比喻年轻一代的整体状态,同样也在展览中形成了一种个体与群体间反复切换的临界现实:艺术家做的认真,但穿梭在琳琅满目又数量众多的作品间,却总免不了浮光掠影式的快速观看。尤其是对于大部分的影像作品来说,多数观众(包括我)都是一带而过的,但如鄢醒等著名艺术家的影像封地前却总是人头攒动。观众也许未必真能搞清楚他们在表达什么,但“名气”本身的如雷贯耳却足以让人期待在其中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看点来。从集体肖像中脱颖而出的英俊面孔少不了媒体的推波助澜,但也透射出明星身份在不同界面间劈腿的泛化光芒。而在公共心理中自然分化出的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的姿态中,对于“平等”的强调也更多了一层假设的虚幻味道。“ON/OFF”的策展人之一孙冬冬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现在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关注恰恰折射出中年一代的创造力危机,总把当下未解决的问题寄希望于下一代身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与之前一代的艺术家相比,社会环境和生存模式的改变已将游戏规则进一步细化,关于“话语权”的争夺也早已不再是以某种口号般的自我标榜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在网络上只言片语的累积就能够汇聚成正能量的潮流或负能量风暴的当下,对自我洞察的敏锐与社会步调的共振让空间和作品具有了更强的参与性。而“口水”的力量也在驱策着艺术家和策展人对自我的路线做出修正,不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最终能否分化出“口水”中犀利且实在的盐分也并非一门简单的功课。当群体出镜的舆论力量弱化之后—与上世纪90年代喜欢归类风格的美术史手法不同,年轻一代策展人的聪明之处或许正在于不下定义的“低调”表态,或在指出他者“谬误”基础上的变调“重复”等—个体的状态(“真实”或“被包装”后的状态)在艺术中的显现也会回归到杂乱的当代空间中去继续蔓延,但亲眼看到的就一定会比道听途说到的更接近“真实”的内核吗?当下的“真实”是怎样的?是付晓东所说的“整体碎片化”的社会环境,还是艺术家自言作品销售状况时的无奈自嘲?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叛逆心理在不同的时代中都会颠覆掉很多既定的规则,而坐拥王城后的起义者其内心微妙的变化也会逐渐累积成另一些具有合法性的习惯壁垒。已经年过半百的崔健在一次访谈中说:“你们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年代里。天安门只要挂着毛主席像,我们就都一样。别以为你比我小20岁、30岁,我们就不是一代人。我的困惑和你的困惑是一样的,只是你我所说的东西、关注的点在某一个阶段里面不一样,只是你们在变化。”我们并不具备在近距离的感同身受中,对孰是孰非的宏观走向做出曲直判断的能力,通过几个人写的文章、策展人、艺术家和艺术行业从业者的现身说法等,本期专题希望能够呈现出一些不尽相同的思考角度和状态陈述,其中难免会有修饰和做作的一面;就像有些艺术家在言语带刺的个人逻辑中,也很善于利用媒体来进行自我宣传的延展一样,媒体也已经或正在成为当代艺术发生的有效场域之一:同样面临着各种问题,同样也在艺术的借尸还魂中寻找着自己的出路—“阳光和灯光同时照着我的身体,要么我选择孤独,要么我选择堕落。”—在阳光和灯光混杂的舞台上,孤独和堕落或许并不是矛盾针锋相对的两极。就像张楚在上世纪90年代时歌唱过“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从物理年龄上看他已经老了,但这句话也随之老了吗?(文/郝科)
其他文献
7月26日,由策展人罗锦华策划的展览“无形无色”当代艺术联展在798艺术区先声画廊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罗杰、宋昱霖、冉启泉、吴以强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二十余幅。  一进展厅,就是宋昱霖的参展作品《格式化》与《十八拍》。宋昱霖擅用不规则的线条甚至是线块不断的对画面进行覆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与艺术风格,不断的重复就是不断的消解“形式”而走向另外一种确立“自我”的过程,所以就从基调上确立了一种“无形
期刊
美国国务院首次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进行表彰,蔡国强成为美国国务院嘉奖的艺术家之一。其他获奖艺术家包括杰  夫 · 昆斯(Jeff Koons)、沙兹亚 · 西莰达(Shahzia Sikander)、奇奇 · 史密斯(Kiki Smith)和卡丽 · 梅 · 维姆斯(Carrie Mae Weems),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 克林顿向他们颁发了艺术勋章。同时,正值隶属于华盛顿史密森
期刊
现代工业革命以来,设计作为审美领域与大众最接近的形式,与工业化时代并肩而行,在全世界范围内缔造了数不清的设计与品牌神话,也令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城市因设计而更加耀眼夺目,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美国、日本……许多经典的设计令城市获得不断新生的动力。30年前,中国的工业设计起步,30年中,中国设计频遭质疑,所有的外部环境似乎也在酝酿着中国设计的新生。由曾辉担任策划团队领导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带着提升北
期刊
近日,国际著名的荷兰建筑师雷姆 · 库哈斯 (Rem Koolhaas)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现已确认68岁的库哈斯将继大卫 · 奇普菲尔德 (David Chipperfield)之后,出任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策展人,令我们又可以期待见识这位建筑大师的艺术才华。  库哈斯于2000年获普利兹克奖,设计众多全球“具象征意味的建筑群”,当然,最为我们所熟知的,肯定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物—CC
期刊
受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2012年全球艺术品市场行情陷入相对低迷的状态,观望情绪明显。据全球艺术品拍卖大鳄苏富比的统计数据,2012年该拍卖行总成交金额相比2011年下降10%。而据梅摩全球艺术品综合指数,从2012年年初至年底,该指数下跌了3.28%。而正处于调整期的中国市场更是遭遇了超过40%的跌幅。  虽然整体成交额出现不小的下滑,但藏家们对金字塔顶端作品的追逐却从不曾放缓。根据彭博社的统计,
期刊
一场席卷全美的飓风“桑迪”为美国带来了总共250亿美元的损失,而在受灾严重的纽约切尔西画廊区,受灾的画廊和艺术品损失已达五亿美元。得益于美国画廊相对完善的艺术品保险业务,让已经购买艺术品保险的画廊主们不至于血本无归。ASA艺术保险近日就表示,将支付四千万美元给在桑迪中受损失的纽约画廊,而其他保险公司的赔偿数据还在陆续统计当中,保险公司的赔偿数字不仅仅包括对艺术品的赔偿,还有对画廊及仓库储备设施的毁
期刊
2012年12月22日下午,由99艺术网主办的“2012第三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召开。本届高峰论坛以“艺术市场的变革与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下设的三个议题分别为:“拍卖市场:新表现与新挑战”、“市场发展:新举措与新策略”、“艺术收藏:新机遇与新问题”。当天下午,国内资深收藏家颜明、朱绍良以及董国强、赵旭、甘学军、季涛、程昕东、汪洁、金秀花等众多国内一线拍卖和画廊领军人物参与了本
期刊
2013年,著名英国艺术家翠西 · 艾敏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以表彰她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如今的翠西 · 艾敏让很多人忘了她曾经是一个争议不休的“坏女孩”。  翠西 · 艾敏是当代艺术中最为活跃的分子,是构成当代艺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她的第一件大型装置作品《1963-1995和我同床共枕的人》—在一个书写着年份的普通蓝色帐篷里面,翠西·艾敏用各种花布和绒线,在帐篷内缝制了102个曾经和她同床过
期刊
在2012年1月,人们对艺术市场的展望大多是消极的,不仅有欧元区的混乱,还有世界上许多经济大国的衰退。然而一整年来几乎什么都没有改变—至少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因而许多艺术经销商在2012年底都惊讶于这一年的艺术品交易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如果说有什么变化,那也是艺术市场的顶端发展得前所未有的好,仅11月纽约的艺术市场就有10亿美元的成交额。但我们能否在2013年看到类似的成功?  1%中的1%
期刊
第三届“艺术登陆新加坡”(Art Stage Singapore)于1月23日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展览中心开幕。本届博览会共有来自25个国家的131间画廊参加此次展会,参展艺术家将超过600人。其中75%来自亚太地区,另外25%则是诸如Eigen + Art、Perrotin或是白立方等著名的国际性画廊。与香港的免税政策相同,新加坡在艺术品交易中也有优越的免税政策,同时新加坡地处东南亚,藏家资源丰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