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分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8851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了“故意杀人罪”的量刑,具体刑罚为“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由此可见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是较重的,在刑法理论上,通过对犯罪嫌疑人故意的“直接”与“间接”的区分,往往直接影响到对其最后量刑的轻重。
  关键词故意杀人罪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294-01
  
  一、犯罪故意的界定及分类
  (一)犯罪故意的含义
  一般认为对于犯罪故意概念的界定,可直接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之规定“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根据这一规定,有学者给犯罪故意定义为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及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刑法理论上形成了犯罪故意的两种状态: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二)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直接故意中,存在认识程度上的差别,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与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这种认识程度上的差异并不影响直接故意的成立。只要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明知的,无论是明知其必然发生还是明知其可能发生,并对这种危害结果持希望其发生的心理态度,即可构成直接故意。
  (三)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不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放任是以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具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种或然性为前提的,如果行为人已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又决意实施的,则根本不存在放任的可能,其主观意志只能是属于希望结果的发生的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从容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是认定间接故意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发生危害结果,就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分
  (一)案例简介
  笔者要加以说明的是一起真实案件,2006年11月18日17时许,被告人李某因同在家里吃饭的被害人朴某醉酒后在其家炕上小便一事而产生怨气,遂将邻居马某叫来,让其帮助自己将被害人朴某抬到屋外。二被告人把醉酒不醒人事的朴某抬出屋外,而后被告人马某又返回一次,怕被害人被冻死,而想把其抬进屋,但因见到被告人李某不管,自己也不想管了,所以就又回到自己家中,最后致使其冻死。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李某、马某明知把醉酒不醒人事的朴某放到屋外,能导致其冻死的情况下,把朴某抬出屋外,导致其冻死,其行为已触犯刑法规定,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对于公诉机关的指控,被告人李某没有异议,自愿认罪。但被告人马某提出异议,不认罪,辨称:1.当时不知道在放任被害人不管的情况下,被害人会被冻死;2.自己第二次返回是想把被害人抬进屋,因为怕被冻坏了,但是李某在那里喝酒,也不管,自己也挺生气,就回家了;3.自己不认识被害人,没有理由杀他;4.在动机方面,是想让被害人出去冻醒酒。
  (二)案件评析
  笔者认为本案当中的争议焦点在于被告人马某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其所作的无杀人故意及动机等辩解是否成立?据上所述,犯罪故意可区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而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认知因素上,直接故意使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结果,间接故意只能是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在意志因素上,直接故意使希望,间接故意使放任。从本案的事实来看,被告人马某在主观上显然不应定性为直接故意,但却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内涵和外延,理由如下:
  马某作为一名智力健全的成年人,对于在初冬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将一个醉酒不醒人事的人放在一个晚上很少有人走动的私人院落里(也就是连别人碰见救起的机会都没有)会致人死亡这样一个事实是应该预见到的,并且从其供述中得知,他在将被害人朴某抬到院里后,曾第二次返回到原地,试图将被害人抬回屋里,怕被冻死,从这样的一个事实也明显看出被告人马某已经预见到了一定会被冻死的危害结果,即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有比较清楚、明确的认识。而其最终没有把该被害人抬进屋里,是因为被告人李某在那喝酒不管而自己就生气回家了。这也恰恰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被告人马某对被害人可能会被冻死的危害结果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因此,本案被告人马某应当被定为故意杀人罪,其“在动机方面是想让被害人出去冻醒酒”的辩解,并不影响定罪,只能说明其主管恶性不深,可以在量刑上予以适当考虑。当人,马某的故意显然是间接故意,相比于直接故意主管恶性小,同时在本案中应属从犯,对马某的量刑应当从轻处罚。
  三、结语
  通过文中所举案件,笔者认为区分犯罪故意中的直接与间接的关键有二:一是犯罪嫌疑人对自己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明知程度,是明知其必然发生,还是明知其可能发生。直接故意在明知必然发生、明知可能发生两种状况下都可构成,但间接故意只能在明知可能发生的情况下构成。二是犯罪嫌疑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是希望其发生还是放任其发生,直接故意显然是希望其发生,而间接故意则只能是放任其发生。
  
  参考文献:
  [1]郑华良.从犯罪形态的角度看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之区别.龙岩师专学报.2003.
  [2]贾宇.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新探讨.法律科学.2002.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就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了许多的负面问题: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电子商务方面的问题、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等,这些问题让人们不得不认真审视互联网的发展与当前的社会规则之间所产生的冲突。本文通过讨论网络环境下现行版权制度在保护数字作品方面的乏力之处,旨在探寻技术保护措施在保护数字作品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数字作品 出版活动  作者简介:于丹,
摘要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具有资本的性质,是市场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专利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在专利领域发展。就目前而言,专利资产证券化在整个资产证券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但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态势。本文指出为了推动专利资产证券化释放其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无限潜力,破除法律制度上的障碍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真实销售 专利池 特殊目的机构 信用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
摘要 传统的刑事调解制度由于适应阶段和范围的限制并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刑事调解制度的作用,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我们应当建立公安刑事调解制度,发挥公安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 刑事调解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公安刑事调解制度研究》,编号09C019。  作者简介:钱育之,湖南警察学院法律系副教授,主要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①的初衷绝对的是好的,其关键在于落实。之前有宝鸡的初探,随之而来的是2009年末的全国10%的试点,“新农保”预计在2020年实现全国覆盖。那么,在试点实施过程中制度实施的重难点是什么,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展现的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本文即将阐述的内容,谨期望笔者的研究能对即将惠及更多农村居民的“新农保”更加完善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保 试点 过程评
摘 要 在激烈的争论中,“恶意欠薪”终于入罪,人们期待着新规定能够真正发挥预期作用。本文试以“恶意欠薪”入罪为视角,就犯罪故意的认定、司法实践的适用等部分实务问题,分析民事权益中的刑法保护是如何体现的或具有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 民事权益 刑法保护 欠薪入罪  作者简介:朱卫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075
摘要 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作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以下简称村“两委”),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基层群众,在一定范围内代替政府行使国家的管理职权。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犯罪呈现高发态势,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本文以2002年-2010年发生在密云县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涉嫌犯罪案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发案原因及特点,探讨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村基层自治组织 犯罪 基层群众  作者简介:李建光
摘要:生育权是否是夫妻双方共同享有的一种权利?如果是,那么由于女性没有正当理由而拒绝生育甚至采取欺骗手段(如婚前隐瞒不育历史、私自堕胎)导致男性生育权无法正常实现时男性是否可以主张生育权的司法救济?面对越来越多的现实诉求,国家是否应该确立一个对男性生育权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焦点争议的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三个层面递进剖析男性的生育权问题:首先说明了历经数千年的两性生育权之争存在的冲突,然后从中进一步推出
摘要刑事诉讼法在1996年再次修订,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化发展刑事司法的程序化问题,国际人权组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统计公民权利数据突显的问题与国家司法程序与实体的矛盾使得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又被提上议程。作为我国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阶段,司法改革与刑事诉讼修改的问题已经凸显,辩护人制度、强制手段导致的超期羁押、刑事侦查阶段的刑讯逼供问题、证据边缘化问题和简繁审判分流体系这五大内容都是目前刑事司法改革的
摘 要 在我国农村和城镇两元化的格局下,常常会出现因户籍不同而获得的死亡赔偿金有天壤之别的现象,即俗称的“同命不同价”现象。人格平等,生命无价。本文分析了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并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和校正正义的理论来揭示出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内在矛盾,通过对《侵权责任法》第17条的分析,得出其不能解决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内在矛盾的结论。  关键词 死亡赔偿金 分配正义 校正正义  作者简介:张红娜,中
摘要少数人权利的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及各国人权保障的重要问题之一,但至今对“少数人”如何界定仍存在争议。本文拟从少数人保护的历程、少数人概念界定的要素及与相关概念的比较,最终提出对“少数人”涵义的界定,力求为少数人权利保障的探讨奠定的基础。  关键词少数人权利保护  作者简介:勾清芸,贵州财经学院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