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审核岂能“萝卜快了不洗泥”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an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乱象频现。《投资者报》的“IPO观察”版一直以来都在关注新股发行,翻阅拟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我们发现,其中非法占用资金、违规关联交易、上市前频换股权及财务数据难以自圆其说的现象,几乎信手拈来、比比皆是。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问题”,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据本报统计,2009年IPO重启以来的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证监会共审核230多个新股发行项目,几乎每天审核一个,项目整体通过率接近90%。而在上轮IPO重启至2008年暂停前的28个月时间内,每月审核的项目平均不到13个,而审核通过率约75%。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本届“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我们相信这种政策导向是正确的,其既将民间资本分流进实体经济,缓解楼市等资产价格上涨,又可以减轻银行信贷压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但是证监会等新股发行审核机构,不能因为中央政策好的本意,就减轻了对IPO质量的要求,把“发行审核”当做“放行审核”,让新股发行变成“萝卜快了不洗泥”。
  此轮IPO重启,证监会的工作量几乎翻了一倍,又恰逢中央政府鼓励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的政策导向,放宽审批的尺度看上去似乎可以理解,但实则不然。
  现有的新股发行制度,采取的是证监会审核制,这就意味着经证监会审查并批准的IPO项目,其公司质量已经得到了政府信用的背书和担保,如果公司在被审核之后再出丑闻,投资者不仅会对证监会的审核能力表示怀疑,政府的信用也受到殃及。这很容易引发证监会的道德风险:为了维护自己的信用“脸面”,往往会对已通过审核的公司丑闻视而不见,甚至不希望其他社会力量对丑闻进行追究和曝光。
  新股发行审核尺度时紧时松,还导致了市场中的不公平。在股票市场低迷时期,通过“严审”来让IPO项目数量减少,当市场回暖时又对拟上市公司的瑕疵视而不见,这势必会造成很多“严审”期间被否决的公司,其质量比“宽审”时期能上市的公司还好。如果公司能否上市变成了“首先拼运气,其次比质量”的游戏,那岂不是对多年来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嘲弄?
  观察IPO审核的松紧快慢,还能发现其与股票市场行情有着高度的关联。当股票指数低迷时,证监会就减少甚至叫停IPO发行,而当市场回暖时,IPO发行的数量和规模也相应提高,“IPO”几乎成了证监会调节股票指数的工具。也许证监会现在骑虎难下,如果从严审核IPO项目,可能会减少新股上市的供应量,市场又该爆炒新股,难以维稳了。
  近期A股市场对IPO公司股票的热捧是不争的事实,创业板公司发行市盈率动辄往往高过百倍,而股票上市后跌破发行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由此业界对新股发行制度纷纷提出质疑。
  我们并不认为高市盈率就错了,新股的定价是发行人和投资者自愿协商的结果,虽有投机成分但并非强买强卖。
  一家只值10倍市盈率的公司,在市场给出了50倍的市盈率,是市场理性程度的问题。但是,如果发行人披露的是虚假信息,中介机构也刻意误导投资人对公司的价值判断,让市场给出了错误的高定价,就是无法原谅的诚信问题。海外市场的IPO制度中,也有对某些违规现象的容忍,但前提是需要公司把坏消息如实披露,如果市场还是愿意接受公司的股票,那是市场的事。
  当前的新股发行机制,地方政府、上市中介机构与发行人之间往往成为利益共同体,很多负责上市审核和保荐的中介机构,都在积极参与对发行人的上市前投资。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难免出现各方共同粉饰公司瑕疵、隐瞒发行人污点、呈报虚假信息的现象。而证监会作为掌握公司上市生杀大权的唯一监管机构,势必会成为各方攻关的重点,如果上市审核尺度再可以人为掌控,那无疑会给监管官员的权力寻租带来巨大空间。
  其实,把IPO当成调控市场的手段非但无法维稳股市,反倒是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助涨了指数的大起大落。当新股发行审核的尺度和节奏不明确,IPO无法成为一个可稳定预期的事件时,人们就需要时时留意证监会的脸色,将新股发行的力度、规模作为判断大盘走势的指标;相反,证监会在审批新股时也需要顾及股民的心情,市场低迷时就不敢轻举妄动,担心招来骂名。这种首鼠两端的怪圈不破,中国的股民和资本市场永远难言成熟。
  证监会是最接近市场的政府部门,应该更懂得尊重市场规律、维护市场规则。在监管和调控之间,需要厘清本末。用好手中的权力,把所有不诚信、不尊重规则的公司挡在市场外面,才是在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敢于严惩欺诈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维护好市场的公正和秩序,才是真的对市场负责。
其他文献
提起瑞士,恐怕没有人会将其与战争联系起来。同样的,它也不是一个以钢铁生产为主的国家。话虽如此,但早先由一位瑞士刀具工匠为瑞士军队制造的瑞士军刀,当下已为全世界所熟识。正如劳斯莱斯和Zippo打火机一样,瑞士军刀也成为20世纪神话的一部分,象征着优良品质和多功能件的标准,而这一特性也将完美地延续到21世纪。  使用之余,瑞士军刀也带着它独特的光环成为收藏家乃至博物馆青睐的对象。  在收藏市场甚至很多
期刊
房贷新政频出,购房观望情绪浓厚,这让过往靠贷吃饭的银行个贷“生意”少了很多。《投资者报》记者走访了9家银行网点,个贷人员几乎无事可做。  光大银行北京西城支行,楼上楼下情景迥异:楼下营业厅客户络绎不绝,楼上信贷部门玻璃门紧闭,看不到人影。  “有客户咨询房贷!”一名工作人员向玻璃门内大声喊道,无人回应,该工作人员再喊,才有人从一间小办公室跑出来。  交行网点的大堂经理告知记者,信贷员因为事情不多已
期刊
A股自“4?19”以来一直表现不好,4月27日大盘继前一交易日不良表现后继续出现重挫,早市股指小幅跳空低开,作为领先指标的股指期货快速下挫,大盘在跌破2900点关口后下探2月份最低点2890点。下午股指放量下跌,沪市最深下挫超过百点。沪深指数盘中一度双双下跌超过3.5%,尾盘抄底资金介入,两市指数在收盘时刻跌幅收到2%左右。  4月27日沪深股市个股普跌板块尽绿,大盘蓝筹和概念股一齐下跌。石油、煤
期刊
瑞士军刀,可谓是二战捧红的品牌。  从上世纪初,美国钢铁工业兴起以来,美国的刀具制造商就一直热衷于制造豪华的折叠刀具,但是这种刀具,大多只有一个刀刃,工艺虽然越来越精巧,但是功能确实极其有限,这就给了外观简洁、功能强大的瑞士军刀可乘之机。  其实在二战以前,瑞士军刀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到了二战末期,一个决定瑞士军刀前程的决定诞生了,生产军刀的维氏公司开始通过美军福利社向二战中的美国大兵发售他们的军
期刊
前段时间偶然在旧闻报纸上看到关于段祺瑞的生平轶事,颇有感触。在钱财方面,段祺瑞做到了清廉,他家的门人从来都不敢向求见者索贿,否则会被枪毙,下属送来的贵重礼品,段祺瑞总是留下其中不值钱的一两件,然后将其余的都退回去,他收到的最重的礼品,是冯玉祥送的一个南瓜,这在当时贪污腐化成风的年代里极为罕见。  然而,段祺瑞果真不贪吗?  非也,段所贪者,非财非色,而是权,段祺瑞的一生,是不断地争权的一生,先是逼
期刊
一个伟大的奇才所创造的事业辉煌,无不是把握住了时代提供的机遇。在这个时代机遇的把握上超前一步或迟后一步,结果都会出现差距很大的结果。“掌握了时机就掌握了一切”这是米塔尔的人生信条。正是这个信条和不懈的战略筹划铸就了米塔尔钢铁霸业的辉煌成就。  从1976年米塔尔第一次在印度尼西亚创办伊斯帕特钢铁厂,到2002年世界钢铁工业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本完成,世界钢铁需求曾长期徘徊不前,钢铁工业也
期刊
银行的人均赚钱能力经常是被讨论的话题。2009年,北京银行成为一匹黑马,以近百万元的人均赚钱能力遥遥领先14家上市银行,华夏银行则最低。  金融界高管高薪始终备受关注,银行界的员工薪酬水平也很吸引眼球。2009年,工行发放薪酬总额(含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不含公积金、保险金等,下同)最多,高达387.7亿元,最低的是南京银行,仅有5亿元。  公平总是难以实现,人均赚钱能力强的银行,不一定人均薪酬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一部叫做《马盖先》的美国电视剧红极一时,这部电视剧的主角马盖先是一位特种兵密探,他就好像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军刀”一样,既懒散又能干,能屡次成功地对付暴徒、间谍,乃至科学狂人,甚至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世界。更有意思的是,这位马盖先从来不带枪,他唯一的武器就是维氏生产的瑞士军刀,在这部戏中,马盖先用瑞士军刀拆炸弹,撬锁,几乎无所不能。  还有一次偶然事件让瑞士军刀站得更高。1983年,一
期刊
普通的偏分发型,一身蓝色西装里衬着一条红白相间的条纹领带,在湖北大厦的VIP室,曾昭雄终于有机会安静从容地坐下来,将其多年的投资心得向《投资者报》记者娓娓道来。  面对采访,这位深圳市合赢投资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更喜欢习惯性地用手比划。  说到兴致之处,会瞪大眼睛;提到转折之时,又仰头思索,而言语之间所洋溢出的自信,更充斥着谈话的氛围。  在世人看来,这些专业投资人总是被赋予“神秘”的字眼,然而,从这
期刊
“地王”频现,再一次击碎购房者的梦想。  3月15日,“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首都北京就上演了三家央企共同唱响的“地王”大戏。  当日上午,中国远洋旗下的子公司远豪置业以40.8亿元竞得大望京1号地,地块楼面地价达到2.75万元/M2,成为北京市场上新的单价“地王”。  但是,这个新晋“地王”的地位并未能保持多久,几个小时后就被迅速取代。15日下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旗下北京世博宏业房地产开发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