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付静:在西藏,快乐的不得了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wuyao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大学校门外刺目的阳光下,见到大学生付静时,她刚刚从店里做完头发出来;几个小时后告别时,她歪下脑袋可爱地挥挥手,然后和等在一旁的同学笑着闹着,逛街去了。
  付静1991年出生,是个“90后”,现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读大二。她还是个“藏三代”,爷爷、外公都是“十八军”的运输兵,父母都在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工作。她今年20岁,已经在西藏生活了20年。
  付静在大学有五个“最铁的哥们”,其中四个是藏族男孩,分别是旦增格列、普觉江村、塔巴江才、东知布甲。付静给他们都起了外号,分别叫咖喱、辣椒、少林、东芝。另外还有一个汉族女生叫张平。六个大孩子天天黏着,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玩滑板,一起写生,一起泡网吧。泡网吧的时候,四个藏族男孩玩网络游戏,两个汉族女生看韩剧。
  付静说,如果有一天他们六个朋友会分别,她会“很难受很难受”。她还说,她的未来就在西藏,不会离开。
  
  喜欢物资会,喜欢赛马节
  
  付静出生在江苏,但是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措美县长大。
  措美县平均海拔4170米,出产青稞、小麦、荞麦、豌豆、油菜、萝卜、马铃薯等,畜牧业以饲养山羊、绵羊、牦牛、黄牛、马、驴等为主,此外还有藏野驴、黑颈鹤、水獭、马麝、天鹅、藏雪鸡、藏原羚、秃鹫、灰鹤等野生动物,总人口才1万多。
  付静说,措美县城就像内地一个居民小区,一共就一条街道,能够数得出有几个商店,有几个餐馆,有几个茶馆。餐馆和商店是汉族人开的,茶馆和舞厅是藏族人开的。茶馆里可以喝奶茶,舞厅类似内地的酒吧,可以喝酒,可以跳藏族舞。另外,县城里还有一个有十几台电脑的小网吧,放假的时候,付静经常会去网吧给自己充Q币。
  因为小,县城的人都相互熟悉。付静去拉萨读大学不久,措美的父母就搬家了,是从平房搬到楼房。第一次回家的时候,付静下车后就在街上徘徊,因为找不到家。背着大包小包一脸茫然的她被街上商店一个阿姨看到了,就带着付静,径直找到她家,敲开门给送进去。
  付静的童年很快乐。她说,自己没有经过什么人生磨难,快快乐乐成长。唯一的一次屡屡被提起的“危险”,就是她还不到百天的时候,被抱在大人怀里着从江苏来西藏,翻越唐古拉山的时候,母亲担心孩子小抗不过去高原反应,结果小付静呼吸均匀、闭眼大睡,一路睡到了西藏。虽然无惊无险,但这个经历总是被大人屡屡提起,不知道是欣慰还是后怕。
  在付静眼里,尽管错梅西纳以前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照明要点蜡烛,吃水要靠挑,但这肯定是个好地方,给了她许多快乐。
  她最喜欢每年县里举办的物资交流会。每到物资交流会,附近几个县会把特产集中到一起,搭上帐篷,一边是表演文艺节目,一边是各种各样的民族工艺品、农畜土特产、日用百货的货架,一个县城的人几乎都来逛逛走走买点东西,人头攒动,热热闹闹。
  另外,每年一度的赛马节也让付静兴奋不已。稍微大点后,付静就端着相机,在赛马节上钻来钻去,非常开心。她说,她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
  
  记忆里没有“苦”字
  
  付静籍贯是江苏,虽然是汉族,但她总被同学认作是藏族女孩。因为从小到大,她都是和藏族孩子一起长大,喜欢藏族的风俗,喜欢藏族的食品,喜欢藏族的生活方式,也养成了藏族简单直爽的性格。她的爷爷和外公都是江苏人,当年都是“十八军”的运输兵,都开着解放牌卡车行走于格尔木与拉萨之间,都转业到了石油公司工作。所以,付静的爸爸和妈妈是从小一起玩大的。如今,付静的爷爷奶奶已经退休回到江苏老家,爸爸在措美县工会工作,妈妈在措美县妇联工作。
  对于老一辈在西藏的艰苦经历,付静所知不多。她只记得爷爷讲刚进藏时,曾经驻守过一个大的寺庙,寺庙里到处都是金子,晚上睡觉时床腿不平,就拿块金砖支着床腿,但撤离时没有拿走任何东西,甚至没有动过丝毫念头。付静说,这些听起来,就像一个传说。
  她唯一记得小时候的所谓“苦”,就是缺蔬菜,母亲就在父亲工作的大院里种了点卷心菜,结果每到收获的时候总是被父亲的同事偷偷摘走,后来母亲就特意照看,不料突然有一天发现卷心菜外面看起来好好的,结果里面的心还是被摘走了,就一下子给气哭了。但这些,完全是被她以笑话来听的。
  最近让付静特别高兴的是,拉萨去措美的柏油公路修通了,回家更方便更快了。以前,从拉萨回措美是土路,每回一次家,头都要在颠簸的班车上碰出几个包。路上尤其在没山的地方,如果下点雪,如果不是老司机,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她还记得读高三的时候,去了趟山南。从山南到措美县只有130公里,但坐班车,早上9点出发,下午3点才能到。如果有时候遇到汽车爆胎,还要再耽误几个小时。如今,从拉萨到措美,早上从出发,下午就能坐在家里吃饭了。
  如今,在措美县工作工作的父亲还经常要去乡下分发物资,有些偏远的地方不通汽车,还要骑马去。在妇联工作的母亲经常和同事们一起组织牧民妇女做毛毯等等,往外面销售增加收入,有时还要教牧民妇女做饭、识字。
  
  我的未来就在西藏
  
  付静的爷爷奶奶退休后回了江苏宿迁,因此付静多了一个家。在西藏,由于农历新年和藏历新年一起过,所以寒假放假时间比较长,所以她曾经回江苏呆过三个月,但因为身边没有朋友,所以感觉很无聊。高中时候,付静还曾经回江苏宿迁泗阳县致远高中上了几天学,尽管有爷爷奶奶照顾,但几天后自己就非要回西藏。因为江苏话她听不懂,学习压力也特别大。她说,内地补习班特别多,自己在内地的小表妹,刚刚放假两天,又要学小提琴,还要学舞蹈,还要画画,太忙压力太大。付静说,自己小时候家长没让做这些,自己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好。
  在内地的短暂几个月,她却遇到了许多不能理解的事情。有一天,看到一个老太太,骑着电动车突然摔倒,她抢上去就要扶,结果被奶奶一把拉住,说不能扶,说不定会被讹上。付静就很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明明看到老人摔倒了却不去扶。
  如今在大学,自己的班上不少内地来的同学学习画画已经很多年,基础很好。但自己只是在高中前学了几个月,许多基本功以及理论方面远远比不上他们。付静说,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对内地院校的路子也并不关注,藏族老师也更倾向于西藏的艺术风格。有一个中央美术学院来援藏的老师说,她就是喜欢西藏本地的学生,因为他们尽管基础差点,但是一张白纸,不会有框框,不会僵硬,这样画起来更是灵气十足。
  一直在快乐成长,没有太多刻骨铭心。付静说,母亲讲过很早的时候,拉萨就像一个村庄,一共就一个商店,就是今天的拉萨百货公司;现在很多楼房密集的地方,当年都是河滩;树也不多。现在拉萨很好,已经是个大城市,什么都有,内地流行什么,拉萨也流行什么,只不过稍微晚一点,东西稍微贵一点而已。高中时候,付静家里就撞上了电脑,所以资讯、娱乐和外面也是同步的。
  付静身边有很多第一次来西藏的同学,非常喜欢拉萨的文化,他们把藏汉两种文化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做成各种饰品,比如耳环,腰带,衣服等等。这些东西经常被经营工艺品的老板收购走,在八角街出售给游客。付静看到内地来的同学这么喜欢西藏的文化,就像西藏的主人一样,很欣慰很开心。
  在大学,班里有一半同学都是藏族。付静和臧族的同学玩的非常好。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一天,付静刚刚给藏族“铁哥们”普觉江村过生日。一堆少男少女聚在一起找了个饭店吃饭、唱歌,玩的很开心。学习不忙的时候,付静还常常去藏族同学的家里去,给同学的爷爷做好吃的饭菜,陪家长聊天,看他们在佛堂诵经。
  付静说,西藏好多地方都有自己的亲人;叔叔在林芝,大姑在拉萨,小姑在日喀则。自己的未来肯定就在西藏,因为自己更适应这里。她说,西藏特别缺美术教师,自己读的美术专业不收学费,就是希望学生未来能留在西藏。
  身为公务员的父母,希望付静能考一个公务员,或者去做美术老师。因为公务员每年都有两个月的假期,老师的假期更长,也是不错的职业。付静说,如果公务员和老师都没考上,那自己就做生意创业。谈到未来结婚,付静说自己更喜欢西藏本地的男生,因为她发现在内地,结婚谈的最多的就是房子、车和钱,而在西藏,结婚就是结婚。
其他文献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老一辈革命家曾志诞辰100周年。4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举行了纪念曾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深切缅怀并追思她为党和人民事业英勇战斗、无私奉献的光辉一生。  曾志1911年4月4日出生在湖南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6年8月,她进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3月起,曾志先后参加了衡阳暴动、湘南起义
期刊
神奇的青藏高原,广袤无垠,天高云低,雪峰连绵,江河奔腾……  60年前,当历史巨人的双手,推开黑暗陈旧的雪域高原大门,一个新西藏从此诞生了。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成为西藏历史上一个划时代转折点,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那天起,中央一声令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3万多名将士告别四川的父老乡亲,踏上进军西藏的
期刊
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隋唐以降的千年来形成了大气求新的“江海文化”;1903年,江苏实业家张謇到日本考察了70天,把源自西方的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当年日本的校园文化,包括校训、校旗、校歌、校徽等一起引进中国,落户在南通,使这座沿海小城弦歌满堂,一跃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第一城。  如今当年的校舍老去,张謇兴办的实业只余遗骸,搭建戏剧舞台也隐没于现代都市的繁
期刊
作为学者,他撰著科普读物,不料被称之为“省政府副秘书长出书教人做爱”,惹得他被80多岁的老母亲狠骂。  作为官员,他倡导举办性文化节,却又被质疑“性很热,文化很冷”,此声甚嚣尘上、经年不绝。  讽之者视其“有失官仪”——身为正厅级官员,他时有诸如“两腿之间无小事”之类的惊人之语,并有给省领导送安全套的“雷人”之举,更有给广东丹霞山风景区的阳元石戴上巨大安全套的“不靠谱”倡议。  赞之者认为他称职务
期刊
姥姥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十三周年了。十三年来,每到6月,我就会倍加孤寂;每到6月,我的高傲和坚强就会被思念的泪水荡涤……姥姥抚养我十四年,承担了母亲的全部责任。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父母的印象是模糊的,我的眼中只有姥姥。    一番周折,我回到了姥姥身边    我眼中的姥姥似乎是无所不能的。  姥姥一手地道的大连菜至今让家人怀念不已。  姥姥的眼神最慈祥,摇篮中的我,在她的目光中,一次次止住了啼哭;姥
期刊
牛林河一生辛苦。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小有成就能养活自己,再到解决上千工人的就业、生活,牛林河拼的就是勤劳苦干。“愚公精神”是他的灵魂。  牛林河热心公益事业,总是不计回报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还组织画家创作愚公渠巨幅国画,目的就是将“愚公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愚公渠”的守望者    每当牛林河开上越野车,河南协兴纺织有限公司的员工们就知道,董事长又要去看“愚公渠”了。  看渠,是牛
期刊
“除非死亡,不然,就没有什么能让我倒下。”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  说这些话的人,是武警指挥学院营房处处长陈天立——一个做过三次癌症手术,小肠被截去22公分,大肠被截去30公分,却依然笑面人生的人;一个命途多舛历经九死一生锤炼却越发坚韧如钢的人;一个认为乐观是最大的免疫力、工作是最好的药品、信仰是最大的精神支撑的人。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话,不是口号,而是历经生死后的彻悟,是实实
期刊
有人说,“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上的辛亥革命。而杨振声是“五四运动”的先锋,更是“五四”精神的忠实传承人。   他参与创建了“新潮社”,“五四运动”中和同学们一起高喊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游行示威,因表现积极曾两度被捕。  然而,这位原本不应被遗忘的“五四”闯将,却因英年早逝而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     白话文的推行者曾是“新潮社”骨干    杨振声出生于山东蓬莱水城的一个渔民家庭。  杨
期刊
西藏自治区工商联主席阿沛晋源,生长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阿沛阿旺晋美亲历西藏社会百年来的伟大变革,从年轻的庄园主少爷到时候西藏地方政府高官,从西藏和平解放首席谈判代表到国家领导人。  在近一个世纪的生活历程中,阿沛阿旺晋美投身于时代的伟大变革,引领西藏在曲折中前行,这种精神也成为阿沛晋源一生的信仰。    “西藏回家了”    阿沛晋源1957年出生在拉萨,此时西藏已经和平解放5年多了。阿沛晋源小时
期刊
在4月初召开的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上,中国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对近期影视创作的乱象提出反思。他除了表示广电总局近期内不会再批准四大名著的翻拍题材立项之外,还指出:对时下泛滥的穿越题材电视剧需要“冷静反思和讨论”——穿越题材对历史文化不尊重,过于随意,这种创作主张不足以提倡。  李京盛司长此番话再次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但凡“反思”,其前提大多是“火热”,穿越剧也不例外。  除去是非不论,穿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