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和优化国际传播精准化水平的建设性理路构思

来源 :当代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e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分析国际传播精准化实践理念内核——“精准传播”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认识和把握国际传播精准化的三重链路:以国际传播目标精准化为核心链路,以国际传播内容精准化为关键链路,以国际传播主体精准化为支撑链路,对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精准化水平构思了建设性理路.只有以技术精准带动国际传播总体精准、不断推进国际传播精准化实践的链路融合、持续优化国际传播精准化实践的建设性理路,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精准化水平.
其他文献
媒体对人工智能的界定和传播是公众获取相关知识、形塑技术态度的主要信息源,官方政策和主流媒体对人工智能的阐释,可以反应出社会主流观点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位及其舆论引导的方向,这一话语呈现是对前沿技术与社会关系的隐喻.本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聚焦揭示隐喻背后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结构和长久以来社会各界对技术的迷思.通过分析厘清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及其塑造的舆论场中人工智能所呈现的多重话语策略,解析话语机制,揭示话语系统得以运行的政治经济结构,同时期待通过对主流话语策略的解析,重新发掘以
从“用事实说话”到“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变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宣传观的多重升维.“用事实说话”作为革命战争年代反攻敌人、动员群众的重要武器,到建国后成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宣传鼓劲方式,直至当下,不断增添适应新时代条件的新内涵,闪耀着实践的光辉.“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从当下实践出发的大宣传观,既在强调讲事实、真实性、人民性的基础上继承用事实说话的思想精髓,又在传播主体、内容、范围和表达方式上完成了对传统新闻宣传的升维.二者皆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实践的逻辑,再凝练为中国特色的新闻宣传话语,成为百年来中
1920年秋至1921年春,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日本、法国,也有由留学生和华侨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
期刊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国家历来重视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得到了法律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区块链为解决广告业的信任难题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本研究从创作、运行、结算机制、交易机制、隐私保护、用户体验、生态构建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区块链革新广告业的影响路径,并对已有实践作出梳理和点评.区块链构建了一种具有高度安全、去中心化、多方协同等特征的信任范式,可以全方位破解广告业信任难题.然而,区块链在广告业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实践仍存在技术不完善、用户注意力吸引与商业模式存疑等问题.伴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共识机制的完善,广告业有望在更多场景实现深入应用.
刷抖音近年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常态.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村民通过抖音实践生成了一个以世居村落为“蓝本”,既根植村落又脱域于村落的“云”上地方.这一“地方”与物理空间中的地方生成相似,由人们在网络云空间中通过对空间赋予经验意义而生成,同时又与非网络空间中的地方有着较大差别.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增进对少数民族群体新媒体实践的理解,也有助于丰富“地方”在新语境下的理论内涵,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乡村治理是当前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其之所以成为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在于乡村内生性力量有待激活.通过对陕北小村庙会“抬楼子”现象进行民族志考察发现,人神交流是常常被忽略的内生性的乡村治理机制,即“世俗权威-神灵-村民”协同治理模式.村民们巧妙地发明了一套完备的、多层次的人神沟通的符号系统和实践机制,与神协商的同时,获得神灵赋权,进而完成与世俗权力的协商,在博弈与妥协中,最终决定村庄公共事务的执行.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剧受众的收视需求和收视行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媒介技术的赋能下,年轻一代观众不再满足于像父辈那样的观看方式:家庭场景下“守候”电视剧,而是将观看电视剧与自己的交往需求、“迷”文化带动下的表达欲、作为“播散者”进行主动分享,以及潜意识中对颠覆文化霸权的朦胧渴望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电视剧观看景观.
当媒体融合走入深水区,一个正在形成的共识是:主流媒体理想的“变现”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宣传中心工作不走偏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本文通过检视主流媒体“新闻编辑室”的内容生产,认为由融合进而变现要着眼于传播对象从受众向消费者的转变,瞄准当下融合传播流程、体制机制和传播生态等领域的难点与堵点,以创新性的变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转型期中国主流媒体的维权报道,反映了中国维权议题的实践特征和社会治理的行动路径.通过对《人民日报》维权报道的历时性考察、报道语境的社会学分析以及微观文本的内容解构发现,该报的维权报道凸显了合法化基础上的“行动-共识”框架.行动框架主要关注维权实践的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而共识框架则从凸显正面性、弱化冲突性以及重视平衡性等视角出发,构建正向、有序的社会治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