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来源 :当代经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chon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讨论了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改革高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师教育的要求以及构建新型高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妥善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高师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呼唤着宽文化、厚基础的新型教师。第一,从经济发展来看,知识经济将是21世纪的主流经济,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逐步增大。中国要在21世纪中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大幅度地提高综合国力,从而使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第二,从社会发展来看,未来的社会是高智能化的信息社会,社会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无疑还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的“西化”、“分化”和遏制。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造就千百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保证我们的千秋大业立于不败之地。第三,从科技进步来看,一方面,现代科技呈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这一趋势促使科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是力求对客体作整体的多方面的概括。因而,传统的学科之间的界限已被打破,大量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渗透和汇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信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进而对教师,对培养未来教师的工作母机——高等师范教育提出新要求。高师教育必须坚持全面素质教育观,必须重视对师范大学生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拓宽培养口径,努力培养宽文化、厚基础的教育人才。
  2、政府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要求的趋势启示我们,必须提高高师教育的学术水平。我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在不断提高。《教师法》规定,小学教师应具有中师学历,初中教师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高中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尽管这些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但考虑到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民办”、“代课”等学历不合格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法》提出的学历要求已是较高要求。近年来,随着中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和学历合格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我国政府又进一步提高了学历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都提出了“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我国政府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发展趋势启示我们,认识几个字就能当教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高师教育必须在“高水平”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师范大学生的学术水平。长期以来,我国高师教育一直存在学术上的“自卑情结”。师范大学在学术性上一直不敢理直气壮地向综合大学看齐,似乎一强调学术性就必然忽视了师范性。从形势发展来看,没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范大学面临两方面的危机:一是被高等教育的洪流所淘汰;二是被社会教育实践所拒斥。
  3、随着教师专业化地位的逐步确立,高师教育必须在发展学术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师范特色,弘扬师范精神。众所周知,专门训练和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产物,是为适应普及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初期的师范教育水平是很低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短期培训,其任务主要是训练能登台上课的小学教师。师范教育在它产生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是与“学术教育”分离的,而且人们也不把教师看作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后来,随着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长足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在杜威等著名教育家提出教学专业化的思想,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和儿童心理,必须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之后,教育科学才理直气壮地迈入学术殿堂,得以跻身于学术性大学。由此,教师专业化逐步为世界各国所广泛赞同。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离发达国家仍有相当的距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高师教育体系,建立起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高师教育的要求
  
  1、转变狭隘的人才观,树立全面质量观。从更广阔的领域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另一方面,要努力扩充非专业、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开拓通识教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益呈现出交叉综合的发展均势,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只具有狭窄的专业技能、难以发展转换的“专才”。
  2、转变重学轻用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师范教育观。要明确认识师范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包括社会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师范意识、师范兴趣、师范能力,改变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培养方式。未来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求各种有关教育教学学科的整合,而且之种整合必须在政治、经济、从文、环境、法律等等的“大教育”系统中进行。因而要注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弘扬科学与教育教学的人才价值,使培养的人才能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社会存在原各种问题,提高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转变繁琐主义教学思想,强化大学教学的基础性观念。强调高等师范教育的基础性特征,目的是克服“繁琐主义”的教学思想,删除一些陈旧的、重复的、没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打好必要的思想基础,以便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为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动机和能力的基础了。
  4、转变单科独进的专业化教育思想,树立系统整合、综合化、大基础的观念。构建涵盖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基本技能,并引进现代科学的大基础教育学习体系。改变以往只重视局部和微观,各个学科、课程单科独进,自成体系、自我完善,从而相互抵消和削弱,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的教育思想。
  5、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树立创新性学习观。以创新学习观为指导,教师的作用要从只强调“教”到更强调“导”;管理工作也要从过多强调“学”,而转向更多地强调“服务”。要努力克服由于过重的学习负担、统一要求、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助长学生随大流,缺乏独立性,缺少创见等等缺陷。
  
  三、构建高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
  
  1、宽文化与厚基础的关系。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跃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再是仅仅靠学校的分科教学所能满足的。从幼儿教师到中学教师,无一不需要在通才与专才的结合上,在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的结合上有量的发展和质的提高。 从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来说,宽文化与厚基础都是十分需要的。一个教师,没有广阔的文化科学知识背景,难以高屋建瓴地驾驭分析教学内容,而且不利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作为一个专业教师,既要把握本学科主要知识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又要把握新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教师要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远远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只有专业基础深厚,才能左右逢源。
  从理论意义上讲,宽文化、厚基础是辩证统一的,而在实践中这是一对矛盾。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应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列入教学计划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有足够的数量,每门课程的开课时数不宜太多,要多品种、小型化,还可以辅之以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公共选修课,也可以制订出大学生必读书目,拟订导读计划。要想确保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深厚,固然离不开必要的学时作保证,但从高师教育现状来看,改革的重点不在于增加学科专业教学时数,而在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只要广大教师牢固确立并切实践行以学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的精、新、深上下工夫,改革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在启发、诱导、指导自学上多做文章,就一定有希望在不增加学时的条件下,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2、理论教学与初中训练的关系。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是高师教育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高师教育与中等教育脱节,不了解中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和问题,以致于高师教学内容纯理论的东西多,结合中学教育实际的少。许多人认为,“经院式”的高师教育不能较好地为“素质教育”培养教育人才。在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合格人才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理论来自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各种素质的形成,包括形成品德,获得技能,发展能力,都离不开训练、操作过程。培养高师同培养临床医生一样,实践训练必不可少。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一定要加强实践训练,尤其要加强教育实践训练。
  3、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性,忽视多样性;强调教育的规定性,忽视学生的选择性。这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发展个体原有的身心基础,并将外在的人类文化内化为个体的身心素质。社会主义高等师范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才能完善我国的中等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质量,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与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在高师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否认个性差异,片面强调一切服从于划一的政治或经济要求,或单纯强调个性发展,而无视社会需要,都是片面的。因此,高师培养目标可以是合格加特长。合格,代表社会人才需求的规定,即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更不是千人一面,应允许个体在某一方面遥遥领先,出类拔萃。为此,高师教育的任务,一方面要把社会需要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将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按照教师标准塑造自己;另一方面,要重视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注:本项目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532134)
其他文献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六次全委会议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全局,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
选取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都兰、诺木洪、大柴旦、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和小灶火等7个代表站1961-2017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将霜冻灾害按轻、中、重进行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并
采用ProCast软件研究了(Cu47Zr45Al8)98.5Y1.5块体非晶板材水平连铸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和凝固界面变化。结果表明:熔体在中间包内的充型时间为22 s,保温时间不应超过55 s。铸
【摘要】20世纪末,由信息革命引发的互联网使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预示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本文从网络经济的概念和运行特征出发,分析了网络经济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并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探讨了网络经济对审计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经济 组织创新 审计发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信息革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互联网已越来越倾向于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经济资
2004年,财政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财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全省一般预算收入跨上100亿元台阶,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跨上200亿元台
27岁的夏敏是北京一家著名广告公司的女设计师。虽然高档写宇楼里的工作环境相当幽雅舒适,每月六七千元的薪水也足以让同龄女孩羡慕,但广告业竞争激烈。做这一行最大的苦处就是
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诞生,最近两年对经济资本的讨论成为一个热点课题。新巴塞尔协议中经济资本的计算方法是采用VAK的方法。本文通过经济资本的实质分析,建立了计算经济资本的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说,国家税务总避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5年全国税收收入达到30866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比上年增长20%,增收5148亿
纳税筹划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而成长。纳税筹划在我国开展得还很不成熟.多局限于纳税地点的选择、税收优惠条件的利用等企业外部各因素。本文试从企业内部核算
问:目前开展心脏移植手术的情况怎样?答:心脏移植手术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说它是常规方法.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