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记 节选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esh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集《本命记》
  温 青   著
  ISBN:978-7-5205-0533-8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定价:46.00元(精装本)
  欠下的命数将给出余荫
  四十八年用去的命运
  将一个孤独的人赶到高冈上
  他四顾无数个自己
  用落叶妆扮长满风霜的围巾
  站定在自己的边缘
  等候欠下的命数给出余荫
  这是一个吃下过无数运道的人
  他养过一些悬崖
  看它们张开大嘴徐徐吐出厄运
  飘散在整个道场的迷雾
  给出命定的结论
  放出一个在诗书中欠下疾苦的书生
  留下一个为命运打更的诗人
  抖落聚于头顶的暗霜
  第四次窥见本命
  它正在繁华之上暗结霜花
  一个下坡的人
  向他招手,走向退场的路
  他将提前打扫巢穴
  为毕生的命运腾出悬挂之钩
  结网为寒霜所爱
  一些反复飞升的足迹
  在镂空的时代
  保留斑驳的迷咒
  不能抵达的幽暗
  在一个背负太阳的人身上
  雕刻深入骨髓的歧途
  而聚于头顶的暗霜
  落成冰冷的花絮
  在沉溺之地种下的宿命
  游子有自己宿命的湖泊
  在白云与淤泥之间
  一些深沉的蔚蓝愈发凝实
  它的色彩是一种痛
  反复的荡漾,生长锐利的刺
  跨越弱水三千
  命定的成熟不断延迟
  它给出无数沉溺的理由
  并叠加一首暗自气馁的诗
  一个偏执的栽秧人
  对于稻穗的溺爱
  无视所有的遁词
  天赐突围者以倒刺自省
  经过第四次锤炼
  他将以何种形态吐露自我
  倒刺深入突围的迷梦
  那些频频律动的自省
  由上天赐予
  并摊开一路的疼痛
  一句年近半百的诺言
  一直生长在后脑的反骨池中
  它拉近天地之间的距离
  为一个隐姓埋名者把风雷打动
  进入天堂的云路上
  他把一些自我成长的秘密
  慢慢放生
  风雪掩去的斑驳抱守沉重
  命运之外的一些收成
  奖赏一个信奉劳作的人
  一场场风雪,覆盖厄运的妄动
  那些灵异的斑驳
  抱守不存于世的沉重
  他深知种子的背景
  生于土地的宿命因传奇而永恒
  借助生长的力量
  他打开命定的屏障
  为枯竭的命数加上厚重的一层
  一个逃脱了风光的人
  在风光中隐身于斑驳的阴影
  他知道,最美的尘世
  是偏居一隅的云淡风轻
  与植物交换安静的秘密
  小时候他以为自己长不过庄稼
  和池塘边冒出的柳条
  他端详一些植物
  从微风的摆动中用心寻找
  是什么力量
  在安静中不断抬高
  四十年后,他停止对比
  在办公桌上种植花草
  每一天听到的安静
  都是与植物们的等价交割
  那些互赠的秘密
  于命运的藤蔓上最终结果
  生日是另一个世界的开端
  四十八年前,世界尚且完整
  直到它裂出一条缝隙
  另一个世界开始诞生
  四十八年来
  吹着一股细细的冷风
  灰蒙蒙的天地里
  发杈的世界无限扩充
  它长出可以遮羞的叶片
  创造新的人类
  聚集一些从无到有的物种
  多出来的一个人多么安静
  他和这片土地的感情
  如此多余
  与杂草一起,寂然无声
  一些流浪的水
  慢慢成为他的根茎
  多出来的一个人多么安静
  他看见悲伤
  如同看见亲人
  他陪同哀恸
  回到各自家中
  一个多余的人
  在风中,是一盏沉默的灯
  春天是自己的阴影
  跟着一个人发芽
  长出他的阴影
  是春天最失敗的事情
  跟着一个季节
  为自己的阴影戴满花草
  是一个人最失败的事情
  春天与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心里没有它
  它就是我的阴影
  一个人隐入绵延的黄昏
  一个人走了一天
  他就要隐入绵延的黄昏
  带走一条路
  和他的影子
  拉得最长的那件事儿
  也将渐渐暗下来
  诸多有着棱角的事物
  都不再反光
  他现在稍有自得
  身无长物的结局
  略显凄美
  却一如将至的黑夜
  把前日轻松放弃
  让一些事物独自生长
  你种下它的时候   便已经分手了
  继续给予养分
  会让它的内心受伤
  春天不是太短就是太长
  参与者将会发现
  一些事物很快长成另外的模样
  就让它们独自生长吧
  就让尘世回到万物的故乡
  四十八年的日子摞了多高
  除掉淋雨发霉
  和飘浮无着的
  能摞起来的日子还真不多
  这一米八的高度
  有哪些地方还算结实
  积累的病根和空虚
  和摞起来的日子比一比
  到底谁站得更高
  由那么多日子堆起来的中年
  是不是已经开始佝偻了
  弯腰驼背逐渐耗费的高度
  是四十八年摞起的大数据
  过滤一下
  可以看出此生如此多余
  梦见潦倒的此生
  梦中,潦倒如此逼真
  定格了二十岁的所有场景
  倒塌的茅屋
  破败的家境
  绝望的文字
  都晾在村头的寒风中
  每一次努力
  都带着凸起的伤痛
  看见一个四处碰撞的自我
  即使付出剩余的青春
  依然抱定一个十足的噩梦
  醒来时,一切如星光散开
  一种瘫软
  是不是衰老的特征
  后半夜的夢都很凉
  后半夜,一个人的梦
  越来越凉
  用另一个梦中人
  暖一暖空空的胸膛
  前半生,钻进梦中的刺
  在寒风里生长
  它钉住每一只暗影
  在第四十八年
  醒来时,记下满身暗伤
  向所有的伤痛致敬
  四十八年收获的伤痛
  皆是由心而生
  每一次面对敌人
  都披挂着闪闪发光的虚荣
  一个头顶诗歌的人
  有过意外的幸运
  已经准备好
  向接踵而来的伤痛致敬
  为懒散和近视打造容器
  也为放纵的语言
  搭建简陋的窝棚
  遇见无家可归的异见者
  他按下伤疤里的冲动
  作者介绍
  温青,1970年出生,河南省息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退役军人,现居信阳。著有《指头中的灵魂》《天生雪》《水色》《天堂云》《光阴书》《本命记》等,有百余万字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青年文学》《解放军文艺》等上百种报刊,入选30余种选本,获得第一、二、三届何景明文学奖,首届河南诗人年度创作奖,第二、三届河南省文学奖,第二届河南省杜甫文学奖等奖项60多个。参加过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曾在鲁迅文学院第20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河南省文学院首届作家研修班就读。
其他文献
赵姐是做卫生家政的,人是我在中介亲自挑的。那天,中介临时约她赶过来,她和中介寒暄时,我在一旁观察她:五十开外的年纪,着装朴素,面色黑红,人长得精神,颇有年代感,很像《红色娘子军》的吴琼花。  我问了她的基本情况,她都认真回答,对我的要求直说好、好,并没有过多的语言推销自己。中介说她家务做得好,她羞怯的表情与我遇过的能说会道的家政人员不太一样。看到她那双粗粝的手,随即说:“你明天体检合格后就来上班吧
期刊
清悠的风从江边吹来,令人爽朗。  沿着中山路,往南拐进一条小巷,远远地可望见堤坡的绿草,再行走不远,眼前出现一排破败的老房子,低矮的建筑,断壁残垣,围墙上的粉刷早已剥落,一些孤零的树木迎风摇曳着。这是过去的沙市巡司巷,一条古老的小巷,但这里很有名,稍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大华浴池就在这儿。  沙市的浴池业始于民国初期。据《沙市市志》记载,民国18年(1929年)前后,张寿山先生将其巡司巷内的一栋大楼
期刊
父亲是个农民,也是个医生。  父亲行医治病,从来都秉持着高尚医德。他看病不因人而异,也不分贫富贵贱,老弱病残。他既不自吹自擂,玩江湖把戏;也不唯利是图,贪图钱财。他为百姓效劳,也为长官看病,远到千里开外,近至隔壁邻居,他都来者不拒,亲自坐诊。对于穷苦乡邻,有付不出药费的,他采取记账方式,有时甚至分文不取。干了二十多年后,因为医疗站解散,父亲便去江城公社所在地租了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民房,开起了个体诊所
期刊
我为什么看不到母亲的睡相呢?因为我睡着了,她才睡;我醒了,她早就醒了。  大概是五六岁,我在医院住院,那时,母亲在家里走不开,请二奶奶去医院照顾我。一個下午,输液之后我就睡着了。醒来,发现母亲趴在我的床边睡着了,她睡得很香,额头上的皱纹像小蚯蚓清晰可见,鼻息很重,但很均匀,为了节省打理时间,母亲剪了短发,白发不知何时已经冒出来不少。再看看她的眼角,还湿湿的。  我轻轻翻了一下身,母亲却立刻抬起头,
期刊
“扇子有清风,时时在手中;若是想借扇,等到八月半。”很小的时候,外婆就教给我这首童谣。  外婆家住小集镇,离我家隔着十里山路,可外婆时常往来于山路,为我们带来紧俏物品。在物资空前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末,我家油盐酱醋是经常“断档”的,所以我们很盼望外婆的到来。一天下午,太阳还有两丈高,我瞥见很远的秧坑口有个老人踽踽独行。她左手拎个竹篮,右手举着蒲扇,我一眼就认出那是外婆,便飞奔过去迎接。外婆的竹篮里
期刊
父亲走后,母亲一人独守着老家的屋院,拒绝了我要她来城里一起住的建议。我说,你守着这院落,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母亲指着趴在她脚边的黄猫道:“有它Ⅱ阿!”这只猫是父亲走的那年冬天流落到我家院子的,十余年来它享受着跟母亲相同的食宿待遇。  田地征用后,不能种麦种稻的母亲,喜欢上种黄豆、白菜、空心菜、萝卜等,松土、锄草、施肥,实在没事儿,她便在那块土地上晃悠,她那时大概觉得自己像个女王,她想这样就这样,想
期刊
我的水量小,一旦忙着事就忘记喝茶。我多数喝白开水,很少喝茶,但喝起茶来又停不下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喝茶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家里来了客人,第一件事就是泡茶,泡茶是一种礼节。即使邻居来串门,主人也会热情地说:“我泡杯茶给你喝。”邻居推辞着说:“刚刚喝了,不用客气。”这茶注定是喝不成的,串门并不是讨口茶喝,唠唠家常打发一下时光。喝茶就是一句客气话,邻居告辞,主人说:“让你空坐了半天,茶都没喝上一口。”
期刊
农历五月初五,艾蒿已在岭头地畔蓬勃成攒动的一丛一片。用镰刀把带着露珠的艾蒿贴地皮割下来,选出一大把,用红绳扎起来,插到门楣上,据说可辟邪、驱瘴、防蚊虫。  盛夏的夜晚,拖一块破草席到胡同口,张家爷爷的隋唐演义正紧锣密鼓,李家奶奶的嫦娥偷吃了后羿的灵药正带领着自家的鸡啊狗啊升天,碾台上赵家嫂子的皮胡子精正把笤帚疙瘩的手指“嘎吱、嘎吱”当胡萝卜吃……萤火虫提着小小的灯笼四处巡逻,却被胡同里突然蹿出的大
期刊
九头芥是一种专门腌渍而食的蔬菜,如果直接入锅炒食的话,味苦且带有辛辣味儿,很难人口,可是腌渍后再食就变得清香鲜美,成了一种食过便此生难忘的味道。  儿时,父母把收割回来的九头芥先整齊地堆放在一边,经过闷黄、晾干、清洗等多道工序,才可以腌渍。腌菜的时候,母亲先切掉菜茚头,但是菜薷头也舍不得扔掉,腌渍时也一起腌在菜里面,然后把一丛丛九头芥切细,再拿出一口小水缸,往里放一层菜,撒一层粗盐。而父亲则把它一
期刊
潜溪,正如其名,潜隐于义乌上溪镇西北一山谷里。因是宋濂故里,故声名远播。  辛丑2021年春分,前往潜溪,村干部热情地接待我们,香茗一盏心情,浓浓乡音见真纯。原来“潜溪”一名,内涵颇深,既是溪之名,又是村之名,更是宋濂的“号”。它取溪为名号,想必有寓意。现在潜溪村已辖四个小村,皆分布于潜溪两旁。村里以宋濂文化为依托,开发旅游,创建了“清廉”主题公园。  潜溪,宽约十余米,深不知几许,像条出山之潜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