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八年京师地震处理理念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s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雍正八年京师突发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动荡和损失。地震前雍正正处于疾病的困扰和丧弟的悲痛中,震后他则运用他惯有的手段巧妙的稳定了这一动荡的政局。除了银钱物资的救济之外,他多次颁布上谕对这次地震进行反思和训诫,其中就以他崇尚的天人感应学说作为上谕中的指导理念。从而使这次地震不管是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得到了稳定和恢复。
  关键词:雍正八年;京师地震;天人感应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2 — 0058 — 03
  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1730年9月30日)上午巳时,北京西北郊(今北京西山附近)发生6.5级地震,地震当时的景象据《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记载,“……北京皆用砂器,自相撞破,渠出来后,地震尤甚云矣”。“城外亦然,圆明、敞春等宫阙,无数颓压。且关东大雨,陷没数千里”。沙器因地表动荡而相互碰撞,圆明园、畅春园都有倒塌,关东地区还下着绵延数千里的暴雨。雍正竟害了怕,“……避地震设幕泛舟而居处云矣……”。〔1〕英宗实录六年4437那么,地震过后雍正和朝廷是如何稳定这场震局的呢?当前史学界关于这次地震的研究主要有汪波的《雍正八年京师大地震应急机制初探》和杨乃济的《清世宗处理地震善后》等。然而在此基础上通过翻阅当时地震后雍正发布的上谕,发现上谕中体现的更多是“天人感应”说。“天人感人”理念在雍正统治的十三年间被广泛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之中。因此本文通过对震后雍正发布的上谕进行分析来看在这次地震的处理过程中雍正是如何渗透“天人感应”理念的。
  一、震前雍正皇帝的状态
  地震前雍正皇帝的狀态非常不好,这成为了他在震后安抚民众引咎自责的说辞。首先,雍正的身体状况不佳,当时的雍正已年过半百,从七年的冬天起生了一场大病,直到九年的秋天后才慢慢康复,整整一年雍正都在病痛的难捱和折磨中渡过。在冯尔康先生的《雍正传》中是这样形容病重的雍正,“寒热不定,饮食失常,睡眠不足”,可见这一整年雍正不仅是在身体上受着折磨,在精神上更是摧残。这次生病使得他不能尽心尽力去处理政务。另一件让雍正感到心力交瘁的是,他最宠幸的弟弟怡亲王允祥病死了,雍正对这位忠心不二、谦抑的弟弟是极其宠眷,称赞他是“自古以来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他的死令雍正皇帝痛苦至极。
  就在这时传来了京师地震的消息。这对“好祥瑞”、崇尚“天人感应”的雍正皇帝来说可以说是又一噩耗了。历史的经验使我们知道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处理不及时就有可能引起民众的暴动,从而引起政局的动荡。而且这次的灾害区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在这里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传到外面就可能会是狂风暴雨。雍正做事一向是雷厉风行,虽然他现在是身心俱疲,但他迅速投入到了这次救灾工作当中。
  二、以“天人感应”为理念的震后处理
  (一)物质基础
  地震一结束,雍正皇帝随即发布上谕“命查八旗兵丁,因地震致垣舍坍塌者,每旗各赏银三万两……圆明园八旗兵丁,每旗各赏银一千两”。京城的八旗兵丁是守卫京城最主要兵力,雍正把八旗兵丁放在震后救济工作的首位,既是在安抚兵丁,也是在发生突发状况时八旗兵丁可以处在一个有战斗力的状态为雍正所服务。当然这也表现出了对八旗子弟的特殊照顾。第二天,皇帝即上谕内阁,安排救济工作。为防止官吏贪污,他特别强调按照实际情况查办清楚,让御史把民间房舍倒塌和半塌方的情况分别上奏。他说“朕将加恩赏给该御史等”,因此让御史们“务悉心秉公办理”。但如有“吏役隐匿虚冒扣克等弊,经朕访闻,将吏役从重治罪,该御史严加议处”。〔2〕卷九十七300雍正把他初政时严厉整顿吏治处理事务的手段运用到此,防微杜渐,让他们秉公办事,据事落实,更好为赈灾工作服务。
  在这次地震中,雍正皇帝前后共拨救济赏银约五十一万两,其中对京城八旗兵丁分两次赈济,一次是在地震当天,第二次是在次月初一“除从前所赏银两。各旗已经均给外。朕再赏每旗帑银三万两”。〔2〕卷九十八303共计四十八万两;对京城五城民人的赏银,根据《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四户部》记载是共计约三万一千一百九十五两。这不难看出,在此次赈灾中雍正对救济款的拨发是厚此薄彼的。
  (二)“假天道以推政事”
  在物质方面的救济雍正是大手笔的,使震后恢复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这就使得灾民有了生活的保障,减小了民众发生暴动的机率。但是,像地震这类的天灾在古代民人意识中却是一个不好现象。所以在完成物资方面的救济之后,他开始用“天人感应”说来“假天道以推行政事”,以求达到安定民心、稳定政局的目的。在二十六日、三十日、次月的二十一日雍正分别发布上谕。
  二十六日,雍正颁布的上谕这样说“……十九日地觉微动,较他处更轻。村舍墙垣,悉皆无恙,居民竟有未经知觉者。朕以手加额五内欢欣,益见我皇考之圣德神功。……朕感上帝之慈恩,念皇考之功德,特将近事之显而可见者”。〔2〕卷九十七301地震时只是微动,还有居民没有感觉的,这显然是重灾轻说,这就引出了他下边要说的话,这次地震只是轻微的,是因为得到了上帝的保佑,也是因为他父亲的功德而受到了上帝的眷顾,所以天下苍生才得以避免更大的灾难。雍正用“天人感应”加以渲染,让百姓知道“上天”是因为自己和皇考的功德才保佑的他们。让百姓心生感激,也彰显了皇室的功德。
  距十九日地震已有数十日了,灾后工作仍在紧张的进行着,但民心依然没有稳定下来。三十日雍正再次发布上谕,“……盖今年春夏以来,朕体中违和,仰惟宗社攸关,列祖皇考付托之重,不敢不保护此身,是以屏除思虑,葆静颐养,而勤政敬事之心,实不及平时;又因吾弟怡贤亲王薨逝,朕心悲悼,有伤天和,遂至水涝情形,见于数省,朕深知其由,不肯诿过臣工,而为大臣者,俱当抚躬自问,默加省察,以凛天戒,不在引过之虚文,此朕从前晓谕臣工者。目今又有地震之异,仰蒙上天垂慈,显示儆戒,惟有夙夜祗惧,切加省改,以戴天恩”。〔2〕卷九十七302上谕中他解释到地震前自己受着疾病和怡亲王病逝的困扰,这在文章的开头已有说明,这使得他没有像以前那样勤于政事,因此多地发生水涝和十九日的地震就是上天给他的警示。发生这样的灾害,不管是自然还是人为原因在朝廷之上总得有人来承担责任,这时雍正他把原因归咎到了自己身上,而没有怪罪于大臣们。这对大臣们是受宠若惊的,同时在百姓的眼里也树立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为了让自己的百姓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同时也为了稳定政局,雍正引咎自责,这次的上谕就像是给自己下了一个罪己诏,这样的担当或许是值得肯定。但他把地震说成是自己怠政的结果,这或许也是荒谬的,当然这只不过是雍正为稳定民心的一种说辞,也是一种政治手段。“天变示警”使他作出自我的反省,而不是推卸责任,在这样看来“天人感应”确实是个不错的东西。   之后的一个月,余震不断,而且阴雨连天,这使得民心迟迟不能安定,这样下去不知会生出什么样的变故。所以在次月的二十一日雍正再次发布上谕,这次上谕篇幅很大,除了描述地震的经过和震后的状态外,还是通过大量的“天人感应”说来“假天道以推行政事”。上谕中他这样说到“……惟是天地之灾祥,皆由于人心之感召”。“……今者地动之象,久而未定,虽当日曾经皇考训谕曰,大动之后,必有微动。康熙十八年地动,至一月有余。……至二十三日,是地动经月之久,亦向来之所有者,然虔修人事,以转移天心,必须君臣上下,各殚其诚悃。朕身居帐幕之中,寤寐悚惕,寝食靡宁者,已一月有余矣,愿尔大臣官员士庶兵丁等,人人诚心感激上天示儆之深恩,返衷自问,思过省愆,不但恶事邪念急宜扫除,即怨尤抑郁之心,亦当屏绝,则天高听卑,必垂照察,不但地土宁静,共获安居,且可永免上帝之谴责,断无再罹险厄之虞也。朕非以地动之异,诿过于臣工黎庶也,朕之生平,先责己而后责人,先自勉而后共勉,愿天下臣民共知朕心”。〔2〕卷九十八308在上谕的开头就以“天人感应”为引子,而后说明一月之久的余震是正常现象,并不是上天的惩罚和灾难的征兆,但这更需要“虔修人事,以转移天心”,所以这次不只是他一人的事了,应“君臣上下,各殚其诚悃”。大臣官员士庶兵丁每个人都有责任,都要对上天心存感激之情,同时也要反省自己的过错,这样才可以免除上帝的谴责,地土寧静,人民安居。上帝、君臣、百姓,这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君臣则是链接百姓和上帝的纽带,所以雍正以此号召君臣一心,思过反省,让上帝好好待他的子民。“天人感应”虽然是一种迷信,但在没有科学知识古代民众的心中却是深信不疑的。在这次地震中雍正利用“天人感应”说来稳定民心,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
  三、“天道”与“人道”
  这次地震如何善后,这在雍正统治的十三年中或许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但从他在地震后的处理来看,可以看出雍正推行政事的一些特征。
  “天人感应”是雍正对臣民进行教化统治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一种巩固思想统治和政令的推行的工具,在政令的推行过程中起到了一种微妙的作用,具有鲜明政治性质。在雍正看来,灾害之事与天地神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说到地震的发生是自己的怠政和官员不敬畏上天所致,所以臣民必须虔诚敬神,顺应天意这次灾难才能安澜无患。这种“天人感应”思想,被雍正在这次地震中先后三次发布上谕用以训诫官员,教导百姓。他把“天道”与“人道”相结合,他的“人道”就是以“天道”作为前提和工具,辅助他实现自己的“人道”理想。对于“好祥瑞”、崇尚“天人感应”的雍正来说在这次地震中运用“天人感应”说达到自己的为政目的只是在他统治中的冰山一角。虽然“天人感应”在现在看来是一种愚昧糟粕,但雍正崇尚“天人感应”只是为了迎合他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并没有沉迷于这种精神世界之中。他虽然好祥瑞,但并没有因为出现灾难就慌乱不已和精神紧张,而是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迅速做出了相应的政策。他利用天人感应来教化官员和民众,达到了慑服民众和安定团结的目的。所以我们在研究雍正帝崇尚天人感应说时应该理性对待。
  〔参 考 文 献〕
  〔1〕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清实录(第八册世宗实录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冯尔康.雍正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杨乃济.清世宗处理地震善后〔J〕.紫禁城,1986,(03).
  〔7〕汪波.雍正八年京师大地震应急机制初探〔J〕.东南学术,2009,(05).
  〔8〕陈国生.清世宗崇尚天人感应说的原因及后果〔J〕.学术研究,1996,(03).
  〔责任编辑:张 港〕
  Abstract: Eight years of Yong Zheng the sudden earthquake, caused great turmoil and loss. Before the earthquake, Yong Zheng is in trouble and grief after his brother, he is using his usual means of clever and stable the political instability. In addition to relief money supplies, he repeatedly promulgated the edict for reflection and admonition to the earthquake, which is in heaven andman doctrine he advocated as a guiding concept in the imperial edict. So the earthquake whether in the physical or mental aspects have been stable and recovery.
  Key Words: Yong Zheng for eight years; the earthquake;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kind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保障和谐校园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在地方性高校中,外语专业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易受西方多元文化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积极性、入党意愿不强、理想信念缺失等现象。本文结合地方性高校的工作实际,着眼于外语专业学生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若干举措,对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党建
期刊
摘 要:如何解释《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a)(ii)到期效力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中国诉欧盟价格比较法案把此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该案中,欧盟主张第15条(a)(ii)到期意味着举证责任转移,而在针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计算正常价值的非市场经济方法仍然得以继续使用。本文指出欧盟观点不合理之处,并结合中美就《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的谈判过程,论证无论中国是否被其他WTO成员国认定为非市场经
期刊
摘 要: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之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发挥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主题,通过对上虞379家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现状、典型案例的剖析,查找当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后从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政府要加强扶持力度、政府与社会组织要实现良性互动等三个方
期刊
摘 要: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秉承国家现代化建设及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自主选择”理念下学生管理模式与教师授课模式的转变探索,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以为兄弟高校开展学分制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主选择;管理模式;授课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4 —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编制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 H T),以黑龙江省的部分县区为例,选取9所小学分别选取四,五,六,三个年级段各一个班的学生,其中住宿儿童518人,非住宿儿童536人对他1们的心理状况进行多方面测试,认为黑龙江省部分县区小学高年级住宿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属于正常范围之内,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辅导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寄宿;心理健康;儿童   中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校园欺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究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来源,使用CiteSpaceⅤ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63篇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发现:校园欺凌的概念和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以及治理对策研究成为当前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开展跨学科研究、创新研究方法以及加强
期刊
摘 要: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必由之路。城市社区蕴含丰富的教育和实践资源,是高校深化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文章阐述了实践育人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结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城市社区共建的工作实践,探索暑期实践进社区、党团活动进社区、艺术教学进社区、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实践育人路径构建,并从完善制度、强化指导、加强互动、拓宽渠道等方面,对基于城市社区平台的高校实践
期刊
摘 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单独提及“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在中央的倡导与支持下,我市农村电商发展方兴未艾,但与此相伴的是不懂法、不守法带来的经营风险与交易风险日益增加。本文梳理了农村电商经营中所涉的主要法律问题及风险点,探索推动电商经营主体依法依规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其在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为消费者及其他市场主体营造公平有序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  关键词:农村电商;法律风险
期刊
摘 要: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干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面临着时代性的挑战,主要包括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吸引力不足,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外来社会思潮的冲击等因素。通过增强“中国梦”在大学生特殊群体中的影响,借助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以及扩宽“中国梦”的传播方式等途径,充分发挥“中国梦”思想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
期刊
摘 要:人由两部分组成:身体和灵魂。身体是外在的,灵魂是本质的,人的灵魂决定了人的本性。灵魂同样有两部分,有逻各斯的灵魂和没有逻各斯的灵魂,没有逻各斯的灵魂并不是完全的把逻各斯排除在外,一定意义上分有逻各斯的灵魂是最普遍的,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活动,并且是一定意义上分有逻各斯的灵魂的活动。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不同的本性会产生不同的政体,在政体的覆灭和保存过程中尤为明显。人的最终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