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行动研究是在自我反思的教学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研究方法。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审视、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行动研究是自我反思教学模式的主要实践途径。其具体特征是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信息和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的活动。教学行动研究作为解决教学与研究领域脱节的问题的手段之一,强调教师作为研究者,从自己的教学中发现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加以系统的、反思式的研究。其作用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决策、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并发展教学理论的更新机制。教师扮演着教授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这有助于把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理论联系起来,缩短了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的距离。
教学行动研究的环节包括这样几个具体的步骤:
一、问题
1.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性质
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对阅读的文章不感兴趣,阅读速度慢,理解有偏差,表达时词不达意等现象,而且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提高。
2.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成因
通过上课表现,结合阅读练习与测验,我们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学生对目前的阅读文章不感兴趣;学生基础词汇(核心词汇)掌握不牢固,语言材料贫乏,语感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存在着心理问题,诸如畏难情绪、惧怕教师等;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讲解,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没有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学生阅读量偏少,对阅读所需要的背景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差。
二、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掌握核心词汇,扩大词汇量
尽管是母语教学,学生对核心词汇的掌握也存在很多问题。掌握不牢固,运用不熟练,以致出现不能准确识文断句,把握不准句意,表达不清也就不足为奇了。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读多背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掌握核心词汇,增加词汇量;同时借助于作文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准确表达,锻炼学生的准确理解与准确表达的能力。词汇的多彩常可以反映出思维的多彩。
2.结合讲读篇目,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应该说课本上的文章是很好的阅读分析材料,倘若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不成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学生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针对此问题,我在教学中放弃追求速度的想法,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诸如通过对段首句的把握来概括段意,通过抓住阅读引导来把握文章的大意与结构,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并使之回答完整,等等。在语言教学中,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语言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训练,大量的有梯度的训练显然会对阅读教学大有裨益。
3.提供阅读背景材料,促进学科知识融合
阅读的不准确与学生的掌握的背景材料知识结构有很大关系,诸如作者经历,文章中所涉及的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他学科知识与常识。提供背景材料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可以使阅读更为准确,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也为今后的其他各科的提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外阅读篇目
教科书中所选择的篇目真正受学生欢迎的很少,很多学生认为教材没有时代气息,知识陈旧,阅读篇目难、繁,不便阅读。在目前教师对此现状很难改变。但教师可以改变的是在选择课外阅读篇目时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进行选择。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材料,选择适合学生的材料。同时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难度与梯度。
三、行动(实施拟定的教学方案)与反思(分析评价研究成果)
在边调查、边反思、边调整中,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能力与成绩也较往日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以下几点上最为明显:
1.阅读兴趣的显著提高
阅读兴趣的提高是语文教学效果显著的一个明显特征。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视阅读为畏途,有学生曾说:这样的阅读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我觉得越读越有兴趣,我喜欢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教材中的文章在许多学生眼里也不再枯燥乏味,几乎每一课都能听得有滋有味。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文章写得流畅简洁,不时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此外,学生的其他各科成绩也有了提高,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2.阅读技巧的提高
阅读技巧的提高包括两个方面:(1)阅读速度的提高。在以往的阅读中,学生有很多不良习惯。如:习惯于逐字逐句的阅读,习惯于阅读时念念有词,这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阅读教学中强调多读,强调改变不良的阅读习惯。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范读、演讲比赛等手段。强调背诵,强调语感训练,这些措施对阅读速度的提高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2)阅读方法的熟练应用。在教学中介绍了一些读书方法,比如,整体性阅读方法,从完整的篇章内容去把握全文而不是逐字逐句去阅读。有学生说:“我按照书上的方法,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对理解内容起关键作用的某些关键词或关键句上,从而掌握了全文。”
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表现在能够把握文意,突出的表现是在阅读文章时能够快速找到关键词、关键语句,并且在表达时,思路清晰,分析有理有据,语言简洁流畅明了。阅读能力的提高的效果不仅体现在语文这一门功课上,而且还表现在其他科目上。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反映说某某学生的领悟能力好,领悟能力有提高,这种情况也应归功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4.学生自信心的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尤其充分,学生思维积极,发言踊跃,不时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的交往自信心在生活中也有积极的体现,他们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随着能力的增强,又促进了自信心的提高。
5.教师的自身收获
教学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教学过程使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必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更有效的是学习行为发生变化。这种教学过程从实践上验证了反思性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教师也在实践中增强了自我意识,在实践中学习了理论,提高了能力。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在评价教学行动结果之后,还必须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的研究,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新桥中学)
教学行动研究的环节包括这样几个具体的步骤:
一、问题
1.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性质
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对阅读的文章不感兴趣,阅读速度慢,理解有偏差,表达时词不达意等现象,而且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提高。
2.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成因
通过上课表现,结合阅读练习与测验,我们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学生对目前的阅读文章不感兴趣;学生基础词汇(核心词汇)掌握不牢固,语言材料贫乏,语感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存在着心理问题,诸如畏难情绪、惧怕教师等;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讲解,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没有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学生阅读量偏少,对阅读所需要的背景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差。
二、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掌握核心词汇,扩大词汇量
尽管是母语教学,学生对核心词汇的掌握也存在很多问题。掌握不牢固,运用不熟练,以致出现不能准确识文断句,把握不准句意,表达不清也就不足为奇了。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读多背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掌握核心词汇,增加词汇量;同时借助于作文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准确表达,锻炼学生的准确理解与准确表达的能力。词汇的多彩常可以反映出思维的多彩。
2.结合讲读篇目,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应该说课本上的文章是很好的阅读分析材料,倘若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不成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学生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针对此问题,我在教学中放弃追求速度的想法,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诸如通过对段首句的把握来概括段意,通过抓住阅读引导来把握文章的大意与结构,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并使之回答完整,等等。在语言教学中,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语言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训练,大量的有梯度的训练显然会对阅读教学大有裨益。
3.提供阅读背景材料,促进学科知识融合
阅读的不准确与学生的掌握的背景材料知识结构有很大关系,诸如作者经历,文章中所涉及的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他学科知识与常识。提供背景材料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可以使阅读更为准确,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也为今后的其他各科的提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外阅读篇目
教科书中所选择的篇目真正受学生欢迎的很少,很多学生认为教材没有时代气息,知识陈旧,阅读篇目难、繁,不便阅读。在目前教师对此现状很难改变。但教师可以改变的是在选择课外阅读篇目时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进行选择。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材料,选择适合学生的材料。同时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难度与梯度。
三、行动(实施拟定的教学方案)与反思(分析评价研究成果)
在边调查、边反思、边调整中,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能力与成绩也较往日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以下几点上最为明显:
1.阅读兴趣的显著提高
阅读兴趣的提高是语文教学效果显著的一个明显特征。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视阅读为畏途,有学生曾说:这样的阅读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我觉得越读越有兴趣,我喜欢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教材中的文章在许多学生眼里也不再枯燥乏味,几乎每一课都能听得有滋有味。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文章写得流畅简洁,不时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此外,学生的其他各科成绩也有了提高,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2.阅读技巧的提高
阅读技巧的提高包括两个方面:(1)阅读速度的提高。在以往的阅读中,学生有很多不良习惯。如:习惯于逐字逐句的阅读,习惯于阅读时念念有词,这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阅读教学中强调多读,强调改变不良的阅读习惯。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范读、演讲比赛等手段。强调背诵,强调语感训练,这些措施对阅读速度的提高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2)阅读方法的熟练应用。在教学中介绍了一些读书方法,比如,整体性阅读方法,从完整的篇章内容去把握全文而不是逐字逐句去阅读。有学生说:“我按照书上的方法,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对理解内容起关键作用的某些关键词或关键句上,从而掌握了全文。”
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表现在能够把握文意,突出的表现是在阅读文章时能够快速找到关键词、关键语句,并且在表达时,思路清晰,分析有理有据,语言简洁流畅明了。阅读能力的提高的效果不仅体现在语文这一门功课上,而且还表现在其他科目上。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反映说某某学生的领悟能力好,领悟能力有提高,这种情况也应归功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4.学生自信心的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尤其充分,学生思维积极,发言踊跃,不时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的交往自信心在生活中也有积极的体现,他们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随着能力的增强,又促进了自信心的提高。
5.教师的自身收获
教学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教学过程使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必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更有效的是学习行为发生变化。这种教学过程从实践上验证了反思性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教师也在实践中增强了自我意识,在实践中学习了理论,提高了能力。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在评价教学行动结果之后,还必须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的研究,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