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您能别拖我后腿吗?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有拖后腿的老妈


  老爸生病去世时,亲戚们都摸着我的头说:“以后,你妈就靠你了。”那时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瞬间从一个没心没肺的小傻妞变成了勇于担当的全能型小学霸。我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学习的事更不让她操心,每天坚持学到晚上十一二点。
  可老妈不同,我很早就看出来她和别人的老妈不一样,她最擅长做的事不是督促我进步,而是拖我的后腿。比如我做的饭,她从来不吃,不是说我少放了盐就是多放了醋。小学每一次重大考试时,只要我争分夺秒地复习,她就会关掉我的台灯,非说影响她休息……
  中学那会,我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当选为了校学生会主席,每周负责全校的升旗仪式,从设置流程到安排国旗下演讲,颁发卫生流动红旗,都由我一个人筹划。每次在周一前一晚,我必须把各环节一一落实。可每到这时,老妈就来了,她不停在我耳边唠叨:“一个小孩,操那么多心干什么?”
  有天,国旗下演讲的同学关键时刻掉链子,晚上快10点了,他还在给我打电话想退缩,我一面鼓励他没问题,一面赶紧做B计划,以防万一。那天晚上,我准备到快12点,正要睡觉时,又突然爬起来,想到忘了试一遍音响。老妈彻底生气了,坚决让我把所有职务都辞掉,为此还偷偷跑到老师那里告了我一状。
  别人家孩子上高中,都是被老师和家长逼着学习,我的高中,总是在埋头苦读的时候被老妈打断:“来,歇会吧,这个电视剧可有意思了。”我狠狠瞪她一眼,把她推到客厅去,关上自己的房门。
  等我考上北京的大学后,老妈又埋怨我:“你那么努力学习,熬了那么多夜,考了这么多试,就是为了要离开这个家啊?”我有些无奈,连忙安慰她:“你放心,我毕业后一定回来。”

你也该长大了


  到了大学,我的生命内存远远扩容,交了新的朋友,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连呼吸的空气都觉得比以前更有滋味。但是每隔两天,老妈依然会打一个电话给我,说的话无外乎“不要只顾着学习”“不要参加太多学校里的社团工作”“毕业后早点回来”……一想到有这样一个“拖后腿”的老妈,我敢懈怠吗?我在大学不仅更加努力学习,还考了各种证书,为以后回去找工作做了诸多铺垫。
  为了给老妈减轻负担,我还偷偷做了很多兼职,发传单、上家教课、做超市导购……时间一紧再紧,留给老妈的屈指可数,忙得过头了,根本来不及接她的电话。
  有一次去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现场帮忙,会场布置、灯光设置、节目彩排等一套流程走下来,发现已经到了晚上11点,打开手机一看,十几个未接电话。我心里就有点惴惴不安,果不其然,刚把电话回拨过去,就被老妈骂惨了,得知我又在做兼职,她彻底发火了:“你要是再敢做兼职,我就搬到学校去看着你。”
  我怎么解释老妈都不听,反而越说越生气。本来就工作了一整天,又累又困,被老妈这样一数落,我的情绪也控制不住,突然对着电话那端大吼:“从小到大,你都在拖我的后腿,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那你又做了什么?是,我知道爸爸走后你很伤心,但我为了弥补你伤心,所有事都迁就你、顺从你,可你呢,为我想过一点吗?……妈,你该长大了!”
  一想到我这么努力,还不是为了她,心里就万般委屈,忍不住把这些年心里承受的所有苦水全部倒了出来。妈明显被我的话说愣了,很久没有回应,大概过了五分钟,她默默将电话挂断了。

时刻煎熬着


  自从和妈吵过一架,我的大学生活明显好了很多,她打来的电话越来越少,也不再过多关注我的生活,但依然时不时嘱咐我不要太累。其实,她不知道,这些年受她影响,我早就习惯了小心翼翼,我一直是同学们眼中最惜命的“胆小鬼”,远离一切危险物品,甚至在宿舍里用旧电水壶烧水时,我都离得远远的,生怕把自己烫伤。
  工作后,我又倒过来开始给老妈打电话,嘱咐她晚上要关窗,她血糖有点高,一定要记得吃降糖药,要少吃肉少吃盐多运动。但是哪怕是关心她,老妈依然要“拖我后腿”:“那么关心我,为什么不天天回来盯着我呢?”
  女儿三岁的时候,我和老公商量着再生一个孩子,但是现实情况摆在那里,让我犹豫不决。当时,我有一个升职的机会,去外地组建分公司,并做分公司的“头”。如果我这时候生二胎,几年后再重新进入职场,事业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突破。
  我考虑良久,决定先拿下去外省组建分公司的重任。老妈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为了反对我,她竟然拒绝帮我带女儿,甚至一生气直接回了老家。我没有办法,只好把女儿托付给婆婆照顾,就决绝地出发了。我想,总有一天,老妈是会理解我的。
  接下来是一段兵荒马乱的日子。先是老公出了差,然后女兒发了烧,婆婆连夜送孩子去医院。我从没有在工作时如此分心,记挂着女儿,担心着家里的一切。老公提前结束出差赶回家,虽然他一再安慰我情况都在掌控之中,让我别担心,可是我的这颗心啊,时刻煎熬着。

你有空的时候,我还在吗


  还没等情况安稳下来,老妈又突然来了电话,说她病倒了。我顾不上休息,交待好工作,连夜赶回了家。但是,看到病床上的老妈全然没有她在电话里说得那么严重,我累积的情绪一下子爆发了。
  “妈,我这么拼命,不就是为了让您能安享晚年吗,您能别这么拖我后腿吗?我真的很累,很累。”“我就是想让你在身边多陪陪我,也不行吗?”我气得语结:“我现在不陪你,是想在还能奋斗得起的年纪好好奋斗,这也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陪你……”“你有时间的时候,或许我就不在了呢……”妈妈的眼圈彻底红了。
  那天,老妈说了很多,说当年老爸就是积劳成疾才去世的。“医生说过他的病开始并没有那么严重,只要他能多休息,配合治疗,完全能康复,可是你爸是公司的顶梁柱,当时又是他们公司最艰难的时候,他根本没时间休息,所以才……”老妈红着眼说,“这么多年我就希望你能傻一点,不要太累,过得开开心心。”
  我这才明白,这些年来,老妈一直在努力拖我的后腿,不是自私,而是她的心里藏了很多恐惧,她宁愿我不要那么优秀,不挣那么多的钱,只要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地在一起。而我经历过这样一次揪心事件后,也决定放弃外地的工作,每天下班后,做做饭,带带孩子,陪陪老人,感受最平凡的幸福。
  后来,我看到知乎上有人讨论:“身为独生子女是什么体验?”得赞最高的回答是:不敢死,不敢穷,不敢远嫁,因为他们只有我。我一下子被这句话戳中了,但我胆小的背后,绝不是懦弱,而是慢慢懂得的责任;谨慎的背后,是渐渐学会的成熟。
  (编辑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小漠绘图)
其他文献
2019年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帷幕拉开。每年的高考作文题总会引起大家关注。  今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是一道材料题。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期刊
2019年早春,日本摄影师RK(Ryosuke Kosuge)以一组中国城市主题的摄影作品在Instagram上爆火,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非同一般的别样魅力,收获了24万粉丝的关注。  在RK的镜头中,中国的历史与未来、传统与时尚、沧桑与活力奇妙地融为一体——重庆的洪崖洞恍若魔幻客栈,璀璨的灯火中满溢着火锅味儿,簇新的现代建筑底下是一群打着赤膊的搬卸工;上海的摩天大楼矗立云端,犹如古老仙境;香港街头
期刊
曾经的中小学校园里,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会响成一片。可如今,很多学校和老师却不允许中小学生课间外出玩耍,甚至不允许学生课间在教室大声说话、疾走,课间往往安静如上课。“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2019年5月31日《中国青年报》) 
期刊
文岚姐:  您好!  我是个做服装生意20多年的女人,每天工作12个多小时。我爱人三年前把工作辞了,成天除了睡觉,醒了就出去和那些与他一样的人在一起做那些天上掉馅饼的梦。投资拉人头的项目,买各种币,这几年十几万全打水漂了。如今又在学什么数易文化,说什么能改变命运,还要改名字,改一字就是6800元至9800元。按他的破解所有人名字都不好,这不是荒唐吗?为了这些事,我们常常吵得不开心,我也劝他找份工作
期刊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兼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任蓝绍敏在今年两会期间谈到,2018年南京全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4.15万人,同比增长60%,平均每天有近千名大学生落户南京;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82家,增长近70%;集中签约了新型研发机构208家,孵化引进企业951家,新增3名诺贝尔奖得主、55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斯坦福、剑桥等一批国际一流高校创新团队落户南京。  蓝绍敏认为
期刊
近日,记者走访海口部分医院,有不少病人家属表示,有志愿者向他们推荐众筹平台。在这些医院,记者均发现筹款平台的宣传单和名片。志愿者也坦承,帮病人发起众筹,筹到4000元就有提成,每月完成25个众筹任务能拿6500元。记者辗轉联系到水滴筹一名顾问,称想加入志愿者行列。对方主动加了记者的微信,并发来一份招聘简章,简章里提到,志愿者要带着水滴筹的宣传册,去当地城市三甲医院住院部的各个病房询问是否需要发起众
期刊
宋代《墨客挥犀》中记载了一则轶事:“吾生平所恨五事。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五恨虽然不多,但也有刻意追求完美的嫌疑。  鲥鱼是“长江三鲜”之一,因“鱼肉细嫩,富于脂肪”而闻名于世,吃到嘴里,细腻醇厚,鲜美无比。但鲥鱼的刺却多如牛毛,很难令人大快朵颐。许多人难以抗拒美味诱惑,想吃又怕刺,两难之中,令人生“恨”。如果鲥鱼无刺,还会这般令人念念不忘吗
期刊
李治中今年36岁,于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毕业。2013年起,他业余时间用“菠萝”的笔名写作与癌症相关的科普文。李治中和朋友运营着两个微信公众号,聚集了80多名生物学和癌症领域的作者,发表了近千篇文章,订阅用户累计达到60多万。这些文章让普通人见识了什么是癌症,在癌症侵袭自己或亲友的健康时不至于慌张无措。因母亲的病而了解癌症  2001年,李治中以四川省资阳地区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读了
期刊
“阿文啊!我们这次的宣传材料,还能按以前合作的价格印刷吗?”詹纳给去年展会上认识的印刷厂厂长阿文打电话,“对!就是我,美国来的软件公司!我还去你们工厂参观过呢。而且,我对你们……控制成本的方法……印象非常深刻。”  “詹总啊!”阿文的语气听起来很兴奋。  詹纳有点儿莫名其妙,感觉跟对方好像没有那么熟,客气地说:“叫我詹纳就可以了,我们公司扁平化管理,都直接叫名字。”  “詹小姐,我们前几天还提起你
期刊
1  读到严歌苓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妈妈是个那么健壮的人,一副爽脾气,怎么可能患上这样可怖的病呢?每次回去探望她,她总是不容分说地扛起我的所有行囊,在拥挤的人群里给我开道……”  眼泪哗啦啦流下来,因为我的妈妈,也曾无数次这样给我开道。  那年夏天,我因病高考失利,只好去县城复读。酷热的街道,太阳暴晒,车流如织。妈妈帮我扛着笨重的箱子,我背着一只简易轻便的袋子懒洋洋地跟在她后面。妈妈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