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计划”局限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lina1583258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对GDP和就业有些影响,但会比估计的要小;对消费者和纳税人而言,其价值甚至更小
  
  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政府增加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会把劳动、资本和原材料从其他经济活动中转移出来,对私人支出产生“挤出效应”。若果真如此,GDP指标不会受到多大影响。如果过去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增加政府支出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但如果政府支出的效率比被挤出的私人支出低,那么整体经济效率将下降。
  以上可作为分析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有效性的出发点。当然,现在的情况并非完全就业,而是不充分就业,甚至过度失业,且失业率还在继续攀升。那么,如何调整上述分析框架呢?
  一个极端假设是,当失业率很高时,政府支出不会产生挤出效应。此时,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支出有乘数效应,而非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接受政府支出的人会增加开支,从而刺激其他经济活动。
  折衷的假设是,存在部分的挤出效应。虽然刺激计划仍会增加就业,并推动经济增长,但增加的部分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政府支出的效率是否高于被挤出的私人支出。
  在近期一份评估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官方”报告——《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计划对就业的影响》中,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克里斯蒂娜·罗默(Christina Romer)和副总统首席经济顾问贾里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估计,刺激计划规模略超过7750亿美元,这些支出将用于能源、基础设施、医疗保健、减税和对失业及其他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如果没有刺激计划,2010年四季度GDP可能达到12万亿美元。奥巴马政府的刺激计划的支出规模相当于该预测值的7%。罗默和伯恩斯坦认为,相对于没有刺激计划的情况,刺激方案可使2010年四季度真实GDP提高3.7%。很明显,这个计划会对私人支出产生挤出效应。
  此外,他们还假设,若GDP增长3.7%,工作机会将增加350万个。根据他们的计算,在奥巴马政府刺激计划的推动下,失业率在2010年四季度约为7%,而如果没有刺激计划,约为9%。
  这些估计合理吗?首先我得承认,最近数年,我既未跟踪宏观经济学论文对各种支出和税收乘数的估计,也不了解预测政府支出挤出效应的文献。更何况,罗默和伯恩斯坦宣称,他们的乘数与美联储所使用的大型模型一致。但我仍然认为,他们高估了奥巴马政府的刺激计划对经济的影响,而且其使用的分析技术,也会高估其他政府支出和减税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他们有一个奇怪的假设,即家庭认为减税是永久性的,虽然两位作者也承认,家庭会把增加的收入转为储蓄,而不是消费。
  不过,即便减税不能刺激经济,罗默和伯恩斯坦的分析认为,“奥巴马计划”能增加270万个工作机会。因为其计算显示,在基础设施和教育这些政府直接支出项目上花费1美元所能增加的工作机会,是所有政府支出项目中最多的。
  也许罗默和伯恩斯坦的估计大致正确,但我倾向于认为他们过于乐观了。一方面,这些政府项目的真实价值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同时被迅速推出,而且很可能包含大量的政治意图,并导致低效率。另一方面,现在失业率高达7%-8%,政府不可能有效定位那些主要雇佣失业者或启用闲置资本的项目。在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医疗、能源和教育方面的支出,会把劳动力从其他经济活动转移出来,工作机会净增加量可能很少。另外,如果被挤出的私人活动比政府主导的刺激计划更有价值,那么新增就业和GDP涨幅将很小,甚至可能是负的。
  目前,经济学家们似乎大规模地转向支持凯恩斯式的赤字财政,但其理由并非那么显然。罗默和伯恩斯坦认为,如果没有刺激计划,失业率最高可攀升至约9%。
  不过,在1981年-1982年的衰退中,失业率最高曾达到10.5%,人们却并未转向凯恩斯主义。本次衰退与1981年及其后的衰退区别何在,使得人们大大提高对政府支出刺激效应的估计呢?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这场衰退的起源在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对信用级别低的借款人提供了过度房贷。金融系统全面崩溃,以及风险资产被整体抛售,的确引发了要求美联储积极行动的呼声。但是,人们对政府的刺激计划的信心为何如此之强,却仍然是个疑问。
  总之,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对GDP和就业有些影响,但比罗默和伯恩斯坦估计的要小;对消费者和纳税人而言,刺激计划的价值甚至更小。而我的看法是否正确,只能留待时间来回答。■
  作者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为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冒进、莽撞的PE管理者将失去市场的信任,PE必须面对大浪淘沙的命运    《财经》记者 陈慧颖 于宁    投资潮水退去,在中国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下称PE)也正失去昔日的光环。  虽然人民币基金在各方努力下步步推进,全国社保也以市场化“选秀”锁定了第一批PE管理团队,但近期屡屡出现的“败战”案例,无疑给这个行业投下了阴影。PE究竟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是帮助企业脱胎换骨
期刊
中国第一只主权财富基金出师一再不利,不惟天时作祟,建立一整套市场化的公司运营机制更成急务    《财经》记者 李箐    对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投)投资失误的责难,早已不是新鲜事。然而,对于中投来说,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短期的投资失误乃至损失本无需自乱阵脚,与中投可供投资的总规模相比,这些损失也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尽快找到盈利项目,而应“反求诸己”,通过理清公司治理机制,网
期刊
中国必须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财经》记者 徐可    虽然还是年初,但可以断言,将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下称气候变化大会),将是未来数年来最为重要的国际性事件之一。  按照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路线图”,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将最终明确发达国家在2012年之后
期刊
中国农村的前景,取决于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各项改革进展    《财经》记者 常红晓      农民工失业、农民收入下降、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这些都是对决策者的考验,同时也是推进制度性改革的动力    2008年的中国农村可谓跌宕起伏。10月以前,无论是农民收入还是粮价,形势一派大好;10月之后,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粮棉价格下行与农民工失业叠加,乐观预期不再。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
期刊
本世纪就业压力最沉重的一年到来,必须寻找更有利于创造工作岗位的新增长模式    《财经》记者 任波 实习记者 李鹏    短短几个月内,人们延续了几年的对城乡就业扩大的乐观预期,转眼间变为对大规模失业的恐慌。就业压力空前严峻,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形势尤其趋紧,劳动争议事件也大幅增加。  回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国企改革当中以“减员增效”为主导的“下岗分流”,曾经带来了一场波及近3000万下岗职
期刊
新一轮司法改革重新强调“司法大众化”和“司法民主化”,未超越“应对性”思路    《财经》记者 秦旭东    这个冬天,因牵涉“三鹿毒奶粉”事件而被刑事追诉的被告人陆续走上法庭,但是,为数众多的受害者索取民事赔偿的诉求,依然踯躅于司法大门之外。  从2008年9月23日开始,全国各地不少患者家属即不断向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结果无一例外——法院均不予立案,表示要“等上面的统一安排”。  这类现象在
期刊
市场的自由程度,依赖于市场参与者们的责任伦理    《财经》学术顾问 汪丁丁    伴随着每一个文明社会的物质生活的,是“市场”,它从来没有消失过。成为问题的始终是:市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  市场的自由程度,依赖于市场参与者们的责任伦理。这是关于市场自由的一项基本原理。市场自由要求市场以外的社会生活不服从市场规则。哪怕是“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也会产生两类不良后果:(1)“消费者至上”(con
期刊
在目前通胀无法被制止的情况下,应提高利率,不应管制价格    受各国将限制食品出口的消息推动,作为国际大米交易中基准价格的泰国大米价格,在3月31日上涨30%至790美元/吨。自2007年底以来,泰国大米价格已经翻番,相比于2003年的水平也增长了近三倍。   当前食物的价格趋势与油价在50美元/桶时的情况类似,后者在这一时点吸引了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投资基金密切关注农产品期货的情况已经尽人皆知,而
期刊
全行业亏损之下,国有航空公司纷纷寻求政府注资,联合重组启动在即;民营航空公司则已到存亡关头    《财经》记者 季敏华      中国民航业内对2009 年的行业前景存在显著分歧    短短一年时间,航空业从巅峰跌至低谷。   刚刚结束的2008年,全球约有60家航空公司破产;而亚太地区航空业2008年则整体亏损,净利率为-0.5%。中国航空业2008年全行业亏损亦已成定局。   这与一年前的盛景
期刊
仍处在地震活跃期的中国,未来能否真正避免悲剧重演,或许取决于从汶川大地震中到底学到了多少    《财经》记者 李虎军      2008年5月12日,都江堰,一家在地震后岌岌可危的麻将馆, 时钟指在下午2点28分    2009年5月1日,《防震减灾法》将正式施行。这距离汶川大地震几乎整一年。  正处地震活跃期的中国,在2009年,或许还要直面这个充满太多未知数的“魔鬼”。    地震活跃期仍未结
期刊